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215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docx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19

2020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9

散文阅读03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

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季羡林散文精选》)

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梳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为何带着一“竟”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

从文中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

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看 绿

赵大年

不知自何日始,我时常凝望那绿色的窗口。

停笔遐想的时候,吸烟小憩的时候,追索记忆的时候,推窗通风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习惯,总要举目眺望那绿色的窗口。

妻子见了,问:

“那是谁家,养这么多花儿!

“不是花儿。

我细看过100次了,除了绿,什么别的颜色也没有。

她也注视着:

“还是有不同的颜色。

“绿也有浓淡老嫩,深浅明暗,很多层次。

你细看,有淡绿,油绿,墨绿,翠绿,碧绿,鹅黄绿,鹦鹉绿……”

她笑了:

“你果然看得很仔细,能区分出这么多不同层次的绿色来。

妻子是医生,她望着那绿色的窗口,沉吟半晌,武断地说:

“那家的主人是个眼科大夫。

“你认识?

“不。

因为看绿可以明目,眼科大夫就提倡看绿。

妻子进一步告诉我,看绿,可以治疗我的近视眼,甚至还能预防视疲症,陶冶性情,延缓感情的老化。

她有根有据地说:

“绿色代表和平,代表信任和希望,生命之树常绿嘛!

北京众多的平房四合院,全是灰色的。

面前的这些宿舍楼,除了水泥的本色便是红砖清水墙,外形又都像一些火柴盒。

朴素而不可爱,或者应该说是单调,呆板,实在难看。

因此,我坐在这鸽子笼一般的单元楼房里,终日伏案笔耕,头晕脑涨,也很少走到阳台上去看风景。

现在不同了,我的眼睛找到了目标和寄托;我的思绪也长上了绿色的翅膀。

我仍在时时猜测那绿色的窗口,它的主人是谁,摆满窗台的大盆小盏到底栽种着什么植物?

我细细地审视,发挥着文学的想象力,做出了初步的判断:

那亭亭如盖的几盆,一定是伞竹;那披散着长发的美人头,大概是吊兰;那阔叶而闪光的品种,多半是万年青;那如烟似雾的细丝,只能是文竹……而它们的培育者,却铁了心似的昼夜藏在绿叶掩映的室内,从不露面。

也许是受了绿窗的启发,妻子下班时常常买一两盆仙人掌或仙人球回家,摆在我书桌前方的窗台上,使我这个苦行僧抬头见绿。

日积月累,窗台摆满了,就扩展到阳台上去。

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索性把它们统称为刺头。

妻子为何偏爱刺头呢?

原来我家的阳台向北,一年四季见不着阳光,好比阴山背后,实在不配叫做阳台,而应该叫阴台,所以只好摆置这些耐风耐旱的,生命力极强的玩意儿。

不过,这些刺头虽然长相不美,却也都是绿色的生物,目的既是看绿,也该一视同仁嘛。

对面的绿窗,却是向阳的。

我真有点嫉妒了。

这天上午,秋风送爽,真是好运气,对面绿窗的主人走到阳台上来了!

我赶紧跑到自家的阴台上,隔着几十米,向他行注目礼。

原来他是个须发全白了的老人,花甲?

古稀?

也许更老一些。

他扶着女儿墙,步履蹒跚地在阳台上走了一圈儿,看不清是喘气还是叹气,对屋里说了两句话,就捶着前胸咳嗽了好一阵子。

此后,一连数日,都看见二三个青年男女,在那阳台上安装立柱、窗棂和玻璃,以五楼的阳台底座为天花板,以四楼阳台的女儿墙为支撑,将那不足4平方米的小小阳台,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三面窗的小阁子。

一定是因为冬之降至,才提前为那些可爱的绿色生物搭个暖阁子呀!

果然,大盆小盏的伞竹、吊兰、万年青、文竹、蟹爪莲、君子兰,全都被迁到暖阁子里来了。

那绿色的窗口,发展成绿色的玻璃温室了。

好!

阳光更充足,天地更广阔,喷水更方便,冬天又能遮蔽风雪,好处说不完。

而且,假如玻璃窗上结满了冰花,那温室里的绿色一定更好看!

它使我想到以绿会友。

虽然相形见绌,我也情不自禁地把各种刺头,全部搬到阴台的女儿墙上,遥相呼应,以期那位绿屋老人也往我这边多看几眼。

然而,老人家瞧不起我的刺头,并不肯推开窗扉,将他那银发白须的脑袋探出来几分钟。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与他老人家的友谊,我仍然得到了若干心理上的满足,因为每天都能窥见那颗皓首如银的老人头,在美人头一般的吊兰丛中晃动几次。

这几天,忽然看不见那位浓绿丛中的白发老人了。

难道他是怕冷,缩回了供有暖气的卧室,就忍心不再出来给各种植物浇水,松土,施肥了吗?

难道他外出了?

到儿子或女婿家中去小住数日,饱叙天伦之乐?

难道他生了病,卧床不起……唉,那绿窗,那绿色的小阁子,竟然干扰了我的文思,常常辍笔难书。

我向妻子央告了:

“你是医生,就不能主动去看看对楼绿窗里的老人家吗?

我猜他是病倒了!

“原来你还不知道,那个白毛老头儿故去了。

“啊?

怎么会!

”我急得语无伦次了,“他那亭子间里,全是绿色的生命,氧气充足……”

妻子苦笑一声:

“老头的孙女儿要结婚,孙子媳妇又临产了,他那个小单元实在住不下,总不能请老舍再写一部《四世同堂》吧,所以,年轻的就把老人家挤到阳台上去了。

“原来,搭那个玻璃温室……为了住人呀!

“什么温室!

四面透风,老头儿得了肺炎。

我不愿再问下去了。

妻子怎么知道得这般详细?

也许她曾经到那个家里去出诊,也许是邻居们公开埋怨过老人家不懂孝道的儿孙……也许,人老了之后就应该去住阳台吧!

我久久地凝视着那绿色的“亭子间”。

不知道仙逝的老人有没有遗孀?

更不知那“亭子间”里是否还会住进去一位白毛老太太。

过了一段时日,我又不愿意多看那“亭子间”了……然而,我还是养成了看绿的习惯。

眼前常常浮现绿色的梦:

许多小小的绿窗,被成林的绿树所淹没。

(有删节)

5.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大书“绿窗”之美,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结尾说“然而,我还是养成了看绿的习惯。

眼前常常浮现绿色的梦”,请解释“绿色的梦”在文中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看绿”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先写自己听到春雨时的喜悦感受,再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境界,最后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达自己对农村与农民的深厚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与结构的把握。

可以抓住一些过渡句来理清,如第二段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第三段的“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第五段的“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2.[答案]①竟:

竟然,意料之外。

②从常理的角度来看,作者研究学问、写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敲铁皮的声音的确是令人讨厌的,而我却“高兴”。

③从年龄和人生阅历的角度来看,作者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按照蒋捷的“听雨论”,“我”应该完全能够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然而我今天却“欢”了“喜”了。

④这样非同寻常的反应突出了我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情感:

我宁愿承认自己是“俗人”也要关心一下“俗事”——农民们的麦田久旱后能喜逢甘霖。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文章开头说到了雨声通常带给人的感受,然后引出自己对雨声的感受,并进一步联想到古人听雨的不同境界,由此与自己进行了一种比较。

整篇文章在鲜明的对比中来表达自己对于“雨敲铁皮的声音”的独特感受,借以表达自己对农民与农村的深厚感情。

删掉此字,则难突出此种感情。

3.[答案]作者并不是像古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怀),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而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解此题关键要弄清“雅”与“俗”的内涵。

所谓“雅味”关乎的是一种无关世俗事务的个人悲喜,而“俗”则是一种关乎日常百姓生活的事情。

从文章来看,我听到雨敲铁皮的声音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雨对农民与农村的巨大贡献。

4.[答案]引用的作用:

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的观点;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色彩。

折射出的人生境界:

执著于个人的悲喜;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关注国计民生。

[解析]此题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

第二问考查探究文本的文化底蕴。

本文情感的着眼点是自己因雨带给农民与农村甘霖而“兴高采烈”,引用那些诗文是为了与自己的感悟作比较。

中国古代诗词中多有听雨的内容,是因这些古人借雨抒怀,不同人的感悟折射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5.[答案]作者大书“绿窗”环境之美,为后文“绿屋老人”的悲酸身世做铺垫,物与事,景与人形成强烈反差,赋予了文章以诗趣美,增强了它的感染效应。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技巧。

文章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对面窗格中那片“绿”,它勾起了作者关于“绿”的主人的种种美好猜想,然而终于见到了时却是一个“咳嗽”着的“步履蹒跚”的“须发全白了的老人”,这不免让人有点失落。

更让作者意外的是,作者遥见的美的“绿窗”却“四面透风”,而且作了老人的居所,老人因此而得肺炎故去了。

所见所想之美与现实之丑让人嗟叹不已。

6.[答案]表层含义:

希望生活环境得到优化;深层含义:

通过那“成林的绿树”来表达对孝道的呼唤,期盼每一个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梦常常是人在现实之中看不见的景象,也很多时候是人之理想所托。

作者此前见到对面的那片“绿”,由衷高兴,也由此推想“绿屋”的主人也一定很美好。

然而了解了事实之后,作者“不愿意多看那‘亭子间’了”,为什么呢?

在“绿”的美丽后面是孝道丧失的丑陋!

于是,作者寄自己的理想于“梦”里了。

7.[答案]作者以“看绿”为线索,看“绿”,赞“绿”,落笔并不仅仅在挖掘绿意,而是将那“绿叶掩映”下的“绿屋老人”作为审美中心。

这位老人,虽是“绿色植物”的“培育者”,珍爱生活,渴望生存,却不能够与“绿色”长存,硬是被儿孙们从“四世同堂”的单元里挤到阳台上,以致患肺炎而故去。

“生命之树常绿”,而“绿色”的“培育者”却不能“常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育木易,育人难。

所以明是写看“绿”,实是发“育人”之慨,呼唤伦理道德的复苏。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写作意图与社会价值的探究。

从内容上来看,文章确实是围绕“看绿”来写的。

但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停留在那片“绿”上,而是透过那片“绿”来观看人情,观看社会。

“绿”之景象确实美,可在这美的后面是什么呢?

是老人被儿孙挤到阳台感风寒患肺炎,以致病故。

所以由此来看,作者“看绿”是表象,揭示社会中人情亲情的丧失才是本质。

8.[答案]作品的结局,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结构巧妙。

作者明明是要写一部“绿屋老人”的辛酸史,但不从辛酸、悲凉的正面落墨,而是围绕“绿窗”展开联想,极尽渲染之能事。

几经回转,才引出“绿屋老人”的悲酸身世,文章的笔势,跌宕起伏,顿挫有致。

作者把一个悲剧性情节,巧妙地设置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二者的统一,使文章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结构艺术。

这篇文章采用了小说的“欧·亨利”式结构,先浓墨重彩地描绘“绿”之景象美,最后陡转直下,大出意料,引人深思。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

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

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

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

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

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

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

B.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因而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C.在消费习惯上,中国侧重于外在气质,这有其合理性,正如西方侧重于宁静与优雅一样。

D.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大致说来,西方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指出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存在不同,但不分优劣。

B.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详细举例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准确深刻,说明了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C.第三段论述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涉及文化传播、精神思想、消费观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双方的现状。

D.全文主要采取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证,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自然明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消费方式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要具有理性认识,不应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C.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西方一些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D.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避免西方不正确的消费理念,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时代,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人们心理上的和谐与健康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有的甚至处于空虚状态。

为此,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成为不少志士仁人共同的生活信条。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有理想,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又包括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事业理想或职业理想主要是指人们依据社会分工和个人条件等状况,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以及事业目标及其追求。

生活理想主要是指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等等。

社会理想、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有理想,就是既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事业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

就进取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