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621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docx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

“现实切入式”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初三中考复习时,把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现实联系起来,发现这种历史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历史课堂单调枯燥、学生对所学内容漠不关心的局面,把学生较了解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与相关的历史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使历史课变得“有用了”。

  此后笔者不断总结教学的实践,初步形成“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

  

  “情景型”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

  

  “情景教学”经过“感知――理解――深入”三个过程,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想象契机,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1.实物演示法

  开发策略:

提供生动的历史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激发问题意识→解答历史问题

  操作实例:

《五四运动》

  做法:

展示北大校徽,放大图片,学生传看北大校徽实物。

  师:

请同学观察北大校徽,你有什么联想?

  生1:

三个人,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2:

看过一本书,说北大校徽,像一张哀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充满悲愤的脸,多看几眼后,觉得越看越像。

(许多学生表示同意这种看法。

  生3:

学生站在巨人肩膀上。

  生4:

北大人肩负使命。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学校的校徽往往蕴涵多种内涵,这是1917年鲁迅先生设计的,想像一下鲁迅先生设计该校徽时的心情。

  生:

忧国忧民,哀伤、哭泣、悲愤……

  师:

这是一个生长在灾难深重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心怀,请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说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举些例子。

  生:

帝国主义的侵略;丧权辱国的条款;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师:

当北京大学的学生佩带着这样的校徽时,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2:

要担负起救国图存的历史责任……

  师:

那么,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北京大学有没有肩负起历史责任呢?

  生:

有,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北京大学等校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掀起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

  进入《五四运动》教学环节

  本课就是选用北大校徽这样的具体实物,激起学生的联想,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运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由于有北大校徽这一“现实素材”参与教学,历史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这不仅使历史课堂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起到了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引发了学生对北大的向往,学习动力更强了。

  2.音乐渲染法

  音乐世界同样也积累和保存了许多历史素材,而且音乐以其独特的手法描绘着历史客体的声音和场景,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具有历史信息的音乐作品来烘托历史教学情景,可以达到以情动人和深化历史教学的目的。

  操作策略:

播放音乐→背景思考→内容剖析→主题延伸

  操作实例:

《改革开放》

  师: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曾唱彻大江南北的歌曲,听完后请说出歌曲的名称。

  (欣赏歌曲)

  生:

《春天的故事》。

  师:

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歌词。

(歌词略)

  师:

请同学介绍一下这首歌的背景。

  生:

这首歌是反映改革开放的。

  师:

这位同学讲对了。

那么,歌曲中的“老人”指谁?

  生:

邓小平同志。

  师:

歌曲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生:

“圈”指珠江三角地带。

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

  师:

歌中“你迈开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指什么?

  生:

中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师:

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生:

改革开放。

  师:

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改革开放》,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

  ……

  直观的视频,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动听的音乐、变换的画面使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了学生学历史的心理距离,引发了学生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兴趣,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对事件、行为者、场景等基本成分的再现、分析、讨论,推动学生置疑与思考,形成探究学习的意境。

  

  “探究型”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

  

  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因此,“探究型”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探索知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而不是过去单纯获取知识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已有历史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凭借“直觉顿悟”“结构转换”“综合分析”而自主展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1.新闻透视法

  学生见闻或电视新闻等具有浓郁的现实气息和生活气息,其中很多事件都与历史课本知识紧密联系。

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新闻透视”,不仅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增长见识,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操作策略:

再现新闻→剖析新闻→联系历史→展开评价

  操作实例:

《台湾问题》

  

(1)新闻线索

  台湾“入联”公投

  新闻一: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6日就极少数国家提出台湾“加入”联合国提案发表谈话。

谈话内容如下:

(略)

  新闻二:

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公投”行径,已经招致了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的反对。

  

(2)新闻剖析

  师:

新闻中提到“台湾”“联合国”“联大第2758号决议”等关键词,请同学具体解释一下。

  生: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1949年蒋介石逃离大陆时被人为分离。

联合国是二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建立起的国际组织,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

  联大第2758号决议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诀议中明确一个中国原则。

  师:

回答得很准确!

那么,同学们,台湾搞“入联”公投的意图何在?

  生:

陈水扁想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来。

  师:

同学们的判断正切中要害。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陈水扁却要搞台独、闹分裂。

  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归纳成以下话题:

  ①从历史角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有关政策。

  ③为什么台湾“入联”公投招致美国及欧盟国家的反对?

  每一个问题成立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选发言人和记录人,准备发言稿。

  (3)新闻评价

  ①从历史角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清初设置台湾府。

  ②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有关政策。

  生1:

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生2:

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决定武装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因此,对台方针经历了从“武装解放――和平解决――和平统一”的变化。

  ③为什么台湾“入联”公投招致美国及欧盟国家的反对?

  中美、欧盟对台湾“公投”将对台海区域的和平稳定造成影响表达关切。

这一事态如果发展下去,势必严重损害两岸关系,严重危害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师:

同学们的分析有条有理。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都不得人心,也绝对不可能得逞。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台湾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亚太的和平稳定,而且关系着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

  好的学习永远是积极的学习,学生对当代时事热点有着强烈的探索心理,而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已经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所以在“新闻透视法”这一“探究型”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中是学生在启动思维、主动探究而不是老师在灌输知识。

  2.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的一种历史学习方法。

这一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历史实际或社会实际,受到生动而具体的历史教育和实践的锻炼。

  操作策略:

定课题和计划→分小组和分工→交流与座谈→总结与成果展示

  操作实例:

《抗日战争》

  

(1)定课题和计划

  目的:

了解衢州抗战历史资料,对日本的侵华罪行有具体的认识。

  

(2)分组和分工

  分3组

  第一组:

参观“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

  第二组:

访问衢州抗战幸存老人。

  第三组:

查阅文献资料。

  (3)交流与座谈

  参观组展示拍到的图片资料,将材料分类整理向同学说明,其他小组也相继介绍自己的成果,可以采取讨论或辩论、展示或陈述等交流方式。

  (4)总结和调查成果展示(略)

  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有效锻练了学生搜集资料、鉴别资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学生真实体验到历史就在身边,调动了学习兴趣,也激发了爱国之情、爱乡之情。

当学生逐渐掌握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去实践调查,搜集整理,观察体验,解答反思身边现实问题时,学生也就在逐渐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实切入式”

  历史教学法运用中的感悟

  

  “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灵活迅速地汲取最新信息,并能将之正确分析且与历史知识融合,才能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自如。

  在运用时对应遵循如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能力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运用这一教学法时要循序渐进,宜先采用“情景型”现实切入,后逐渐推进“探究型”现实切入。

  2.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价值导向相结合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布置任务,教师要把价值导向和自主建构统一起来,进行蕴含有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引导活动。

在活动的组织与启发、活动主题确立分解、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问题的分析与整合方面给予提示,促进学生总结反思,形成全面正确的历史认识。

  3.乡土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随处可见的自然物品,满目皆是的生产建设,耳闻目睹的民间艺术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历史教师要善于从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捕捉到历史发展的现实依据,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爱国之心;通过历史的视野去观察今天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思索引起变化的原因,展望家乡瑰丽的明天。

这不仅能使他们学会求知,而且使他们更热爱家乡,进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清华大学历史系葛兆光教授在谈到历史教学与教科书时说:

“学生想听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并能唤起他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经验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或者是机械教条的文本。

”运用“现实切入式”历史教学法,让丰富的现实素材参与教学,为课程改革从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换提供了操作平台,同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学习能力提供了载体。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