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187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0711Word文档格式.docx

D.认知结构变量的特性

9.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联系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是(C)。

A.教学事项

B.教学目标

C.任务分析

D.个别化教学

10.教师针对个别学生采用谈话、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而进行的评价属于(D)。

A.总结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1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与测量、解释与说明、预测与(控制)的作用。

12.认知方式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13.布鲁纳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发现学)。

14.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1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的方法叫做(行为塑造)。

1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17.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18.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三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19.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20.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类型。

三、判断说明题

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小学生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正确】有些小学高年级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且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只是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

22.专家之所以比新手高明,是因为专家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

【错误】专家不仅拥有某一领域的大量知识经验,而且组织非常合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提取,加以应用。

23.群体规范并非是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错误】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或者是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与遵守的准则或是由成员间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的。

24.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

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四、简答题

25.画出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练习曲线示意图,并说明其意义。

26.简要说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家庭教养方式(2分);

社会风气(1分);

同伴群体(2分)。

27.简述作为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

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有:

(1)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的能力

(4)教师“身教”的能力

(5)指导学生与人交往,师生互动的能力、后进生转化的能力

每项1分,缺少一项扣1分

28.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5分)

(2)根据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2.5分)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9.请选择三种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进行介绍,并就其中一种方法举例说明。

对指导教学、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或者合作学习训练方法中的任意三种进行

详细概述,每概述一种(4分);

就其中之一举例说明(3分)。

30.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2分)

(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2分)

(3)它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3分)

(4)它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

展开论述(5分)

2008年3月2号教育心理学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撰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于【C】年。

A.1868

B.1897

C.1903

D.1921

2.下面对心智技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B.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

C.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

D.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

A.生理与安全

B.社交与自尊

C.求知与审美

D.自我实现学习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C】个组块。

A.5±

2

B.6±

C.7±

D.8±

5.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教师为了解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的考试属于一种【B】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6.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B】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7.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而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某种倾向性或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即【A】

A.定势

B.顺应

C.变式

D.同化

8.在【C】时期,自我意识从效仿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道德评价。

A.幼儿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9.教育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应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避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的这种原则被称为【D】原则。

A.客观性

B.发展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教育性

10.即使不给予强化或奖励,学习也能够发生。

这种学习被称为【B】

A.替代学习

B.潜伏学习

C.试误学习

D.意义学习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知识直观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2.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3.研究表明,教师对于期待影响的反应的敏感性不同,可概括为过敏型教师(反应型教师)、抗敏型教师三种类型。

14.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15.教育心理学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通常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6.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经过定向阶段、模仿阶段、和(整合阶段)熟练阶段。

17.元认知有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18.道德认识的三个主要环节是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9.研究认为,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0.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都可以称为(强化)。

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1.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错误】。

(1分)。

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高低。

(3分)

22.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分)

23.认知策略有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4.技能是习惯。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

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5.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1)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或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分)

(2)影响因素主要有四种:

成败经验(1分)

对他人观察(1分)

言语劝说(1分)

情绪和生理状态(1分)

对上述四个要点有适当解释或展开论述(1分)

26.简述如何协调学校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彼此间的相互认同,巩固班集体。

(3分)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具体可针对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27.简述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

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

(2)新手先明确目的;

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集信息。

(3)新手更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决问题,专家更多地利用表征和自觉。

(2分)

28.简述教师在编制测验的是非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措辞严密,引发学生的慎重思考

(2)少用否定句

(3)避免同时考察两个概念

(4)平衡答案种类

(5)保持题目长度相近

以上各点全答出给6分,每少一点扣1分。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9.结合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分)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2分)

(4)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2分)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2分)

每个要点要有观点有说明

(6)举例1分

30.阐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2分)

(2)有效运用记忆术(2分)

(3)进行组块化编码(2分)

(4)适当过度学习(2分)

(5)合理进行复习(2分)

每个要点2分,有观点1分,有说明1分。

2009年3月1日

教育心理学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亚杰所描述的(B)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个体的某种品质或特征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这种现象称为(B)。

A.近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效应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B)迁移理论。

A.关系转换说

B.相同要素说

C.形式训练说

D.认知结构说

4.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C)。

B.标准参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5.学生经常利用画表格的方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类,这是运用了(D)。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模式再认策略

D.组织策略

6.下列(C)不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

A.物质性

B.外显性

C.观念性

D.展开性

7.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反应的总量体现了创造性在(D)方面的品质。

A.可逆性

D.流畅性

8.学生掌握了“铜”、“铁”等概念之后,再学习“金属”概念,这种学习是(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9.老师经常用发小红花、小卡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这种改变学生行为的方法是

(C)。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

C.代币奖励法

D.认知调适法

10.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B)因素。

A.稳定、可控

B.不稳定、可控

C.稳定、不可控

D.不稳定、不可控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1.个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职业倦怠)。

12.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3.根据知识表述形式不同,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4.在团体辅导中,(同理心)是领导者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成员的一种移情性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1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16.在技能练习的中期,练习成绩出现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7.在测验中,代表测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的指标是(信度)。

18.一个人熟知某种物品的惯常用途后,很难想到该物品的其它用途,这种现象称为(功能固着)。

19.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20.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1.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正确】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2.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正确】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也不必用外部言语将每个动作逐一展现出来。

23.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2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正确】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25.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

26.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7.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策略所包含的内容。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含四个内容:

(1)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者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和灵活利用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将环境设置为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3)努力管理策略:

为了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4)社会利用策略:

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帮助自己学习。

28.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问题。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

(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问题

(1)测验内容过于狭窄、形式过于单一

(2)脱离情景,脱离真实世界

(3)被滥用

(4)不能评价解决问题能力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9.阐述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描述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2)建构主义强调已有经验、主动建构、自我发展。

(或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任一方面阐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

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或外部支持、脚手架)

(2)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或抛锚式教学)

(3)探究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主动参与、体验,以建构知识

(4)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等相互补充、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0.结合实际论述在品德培养中教师如何避免奖励与惩罚所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无论奖励还是惩罚,其前提是要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的人格的人。

(2)标准一致: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避兔因人而异,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应一致。

(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

防止过轻、过重。

同时,奖励应是受奖者所渴望的。

(4)惩罚必须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惩罚应在学生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实施。

(5)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

避免用类似经济制裁、侮辱和体惩这类简单的方法。

(6)要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

不宜连续采用奖惩,可使用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

(7)结合实际举例。

2010年3月7日教育心理学

1.1903年(C)撰写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立。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杜威

2.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B)阶段。

A.原型选定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测验的正确性、准确性指的是测验的(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4.知识遗忘的进程是(C)。

A.先慢后快

B.均衡递减

C.先快后慢

D.逐渐加快

5.处于不同层次概括水平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属于(B)。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6.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这个时期称为(A)。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7.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C)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

A.情境学习

B.接受学习

C.潜伏学习

D.机械学习

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与他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其间就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合作、竞争和(C)三类目标结构。

A.互补

B.相似

C.独立

D.吸引

10.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D)。

A.贾德

B.汉斯·

塞里

C.加涅

D.罗森塔尔

11.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12.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

13.心智技能也可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14.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15.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6.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反对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而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1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8.根据评价实施的时间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9.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四方面。

20.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称为(教学效能感)。

21.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

22.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