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78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1516学年能力提升检测江西铜鼓县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B.青铜铸造是夏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因此这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C.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D.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据《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3.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恩格斯说:

“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C.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D.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5.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朝、商朝B.商朝、周朝

C.夏朝、商朝、西周D.西周、春秋、战国

6.下面是对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赞誉之词,按工程修建的先后排序是

①“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

②“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因命曰郑国渠”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④“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

C.①③②④D.③②①④

7.中国古代商帮往往都有自己奉拜的乡土神,比如徽商拜朱熹,晋商拜关公,闽商拜妈祖,他们奉拜乡土神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击垮其他商帮,使自己获利B.为了凝聚内部的团结,获取更多利益

C.为了摆脱官府的限制,发展海外贸易D.希望保佑他们全家健康幸福

8.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9.中国古代文献记述:

“村落有墟,每二日一集,百货萃焉。

五里则建屋三间,四面置榻,以为聚墟之所。

”下列对“墟”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古代村民定时集会的场所B.明清时期大商人聚集的会馆

C.官府设置和管理的农村集市D.农村兴起定时而聚的贸易市场

10.以下是某电视剧剧本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晚上“市”门紧闭

1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12.《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

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革新了耕作工具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13.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A.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B.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14.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5.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图8),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

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扶持小农经济的政策?

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

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

根据是什么?

(5分)

 

17.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

(魏国改革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董仲舒)又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6分)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有何影响?

(10分)

 

1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宋太宗雍熙年间,国家派出官员,携带皇帝的“敕书”和“金帛”,分四路出使,欢迎东南亚各国商人前来贸易,使国家增加商税收入达五十贯的,可以补官。

广州作为进出口最盛的港口,每当商船启航出海时,市舶使官员和当地长官要设宴欢送。

泉州市舶使在外商扬帆回国时,要动用三百贯钱办筵席宴请。

材料三王安石市易法规定,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青苗法规定: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政策、措施的导向上有什么不同?

就材料二提供的信息看,产生这种不同导向的原因是什么,这种不同在科技上的最大反映是什么?

(6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政府职能上有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9分)

 

19.世界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宋朝来华朝贡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有:

高丽41次、交趾45次、占城56次、三佛齐33次、大食40次、于阗34次、龟兹21次……。

所贡之物……主要是本国土特产。

宋朝对贡物采取“估价酬值”的办法,贡物估值后回赐金、银、钱、丝织品等以偿其值。

——《宋代的中外朝贡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展这种贸易的目的。

(4分)

 

材料二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2)概括材料二中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此举的背景。

(5分)

 

材料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在处理(缔约国间)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3)吸取材料二的教训,分析材料三,指出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制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遵循了哪些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协定的签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5分)

 

材料四

(4)识读材料四,你能提取出什么历史信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于何时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的加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5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略

2.D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材料显示政府强化对官营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虽有道理,但属于间接影响,因此选D

3.A

试题分析:

根据史实,外商贸易此时并没有瓦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不在清朝。

根据材料“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即可说明①③。

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革命作用”是指铁器为农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铁器的出现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所以答案选D,A项说法正确但其不是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的表现,BC两项与题意无关。

5.C

试题分析:

青铜时代指的是从夏朝到春秋前期奴隶制王朝时期,因为此时铁器尚未广泛使用,金属主要是以青铜为主,故称为青铜时代。

故选C。

AB不全面,只说了两个朝代,D项含有战国,此时已经广泛应用铁制品了。

6.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依据所学可知,①是灵渠,秦代修建的;②是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的;③是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④是大运河,隋朝时修建的。

故其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所以应选D。

7.B

【解析】略

8.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错在“禁止”二字。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错在“忽视”二字。

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错在“取消”二字。

所以只能选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9.D

试题分析:

本提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没有信息表明“墟”是明清时期的和官府管理,故排除B、C,D答案中对“墟”内容的定义比A要具体准确——就是“贸易市场”,对应题中“百货”的信息。

10.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北宋以前的市专门建有围墙,“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市和住宅区是严格分开的,不可能出现“市”门内外店铺林立的场景,

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1.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

12.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通过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沟垄相间”,提高抗旱能力,旱涝保收。

所以答案选B。

13.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A“市署”机构的建立,是商业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基本从商周以来就一直存在,排除A;C.“交子”的出现,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并不是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排除C;明朝以前早就存在官营制度,排除D。

综上,ACD均与史实相悖,所以,正确答案选B。

14.C

试题分析: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材料说明从南方采办的货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商品生产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因此选择C。

A是在两宋时期,B是在明种业之后,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5.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上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占田荫客令”导致自耕农小农经济衰退,国家的财税收入减少,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受到侵蚀。

因此选择D。

16.

17.

(1)说明:

战国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

原因:

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使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起来(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6分)。

(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2分);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2分);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

(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4分)邓小平南方谈话;(3分)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3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可知直接得出战国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考查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即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使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起来(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

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2分);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

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希望。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邓小平南方谈话。

影响是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18.

(1)不同:

前者以国家政策方式提倡重农抑工商,后者以政府行为方式鼓励商业的发展。

(2分)不同的原因:

宋代国家财政困难,通过发展商业增加税收。

(2分)在科技上的最大反映:

适应海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指南针被广泛运用于航海。

(2分)

(2)变化:

材料二中,政府是以鼓励方式为海外贸易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发展经济;材料三中,政府由政策导向者变成了商业经营者,政府职能由调控转变为实际参与。

(3分)影响:

这种改变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起了限制高利贷盘剥的作用,但由于其着眼点不是发展商品经济,而是跟大商人争利,对商

品经济的阻碍作用很明显,同时滋生腐败。

(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此问包括三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的“不同”,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即可得出,重点把握住“前者重农抑工商,后者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不同的原因”,需要回忆宋代相关史实,把握住“宋代国家财政困难,鼓励发展商业以增加税收”即可。

关于第三小问的“科技上的最大反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把握住。

要结合材料二信息以及第二小问的内容展开认识,把握住“科技为海外贸易服务”,即指南针被广泛运用于航海事业。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本问包括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的“变化”,比较两则材料信息,要把握住:

前者,政府是调控商业发展,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到商业经营中来;后者,政府实际参与到商业经营中来,变成了商业经营者。

关于第二小问的“影响”,具有较大难度,要注意全面的认识,既看到积极影响(从短时期来看,一定程度上起了限制高利贷盘剥的作用),更要看到消极影响(从长远来看,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

19.

(1)特点:

朝贡贸易;倍偿其价(2分)目的: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3分)

(2)目的:

保护本国贸易(2分)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分)

(3)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3分)影响:

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分)

(4)信息: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中国家逐年增多(2分)时间:

2001年(1分)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

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的“特点”,由材料一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直接得出,重点注意把握“朝贡贸易”。

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彰显“国家利益”维度,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问实际上比较简单,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前美国贸易政策相关内容——政策及原因。

关于第一小问的“目的”,比较简单,把握住“保护本国贸易,维护国家利益”维度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的“背景”,要结合当时时代大背景,即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产物。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与

(2)问有衔接,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把握住。

关于第一小问的“原则”,从材料三相关信息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重点注意把握“互利互惠,自由贸易”维度。

关于第二小问的“影响”,从题目总体利益来看,是应该肯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积极进步作用。

因此,在作答的时候,要围绕“积极进步作用”展开,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

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牵涉到三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的“信息”,有较大难度,要多角度,要避免答案的单一。

关于第二小问的“时间”,属于基础知识,直接回答即可,即2001年。

关于第三小问的“影响”,作答的时候,要仔细。

要注意题干“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要求,要避免定势思维,而不是回答“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