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中图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主要为渭河平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
(2)乙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
(3)由此可知,影响城市区位及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矿产资源等。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流冲积平原利于耕作,利于聚落发展。
(√)
(2)河流沿岸的聚落多呈块状分布。
(×)
(3)河流沿岸都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区位。
(×)
(4)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规模较大。
(√)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平原
分布特点:
海拔200m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
原因:
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可以减少投资
山区
多形成于河谷两岸较平坦区域,地形条件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高原上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区位:
有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的地区适宜建设城市。
(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3.水对城市的影响
(1)水的意义
(2)影响:
①城市选址:
多形成于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大河的入海口、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转运点、起点及湖岸地区。
②城市形态:
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D.水文
答案:
A
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
答案:
B
3.山区发展交通,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铁路
C.航空D.水运
答案:
A
4.山区公路多为盘山公路,其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线路坡度B.地质条件稳定
C.施工难度降低D.建设成本低
答案:
A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线路的走向、线网的密度与分布格局。
总结如下:
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气候、水文、地貌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河网密度大、水量大的低山丘陵区,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平原面积广大、地形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公路运输
近海港的地区海运发达
地形
具体线路走向
地形平坦处线路平直
崎岖的山地线路采用“之”字形和“8”字形的复杂线路
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垭口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大
分水岭、陡坡等地形线网密度稀疏,甚至是空白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把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答案:
D
2.读世界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世界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近年来有加快的趋势。
(2)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自然原因:
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②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CO2吸收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1.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比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
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2)主要原因: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升温原理: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节能减排: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保护生态:
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3)积极应对:
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师说考点]
(一)地形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但在山区、热带地区也分布着一些城市。
地形
城市分布特点
影响分布的原因
典例
平原
濒海、濒湖、沿河平原地区城市密集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投资;土地平坦利于农耕,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成都位于成都平原。
中国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山区
沿谷地或低地分布
谷地或低地海拔低,地形平坦利于农耕
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兰州位于黄河谷地
高原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地势低处湿热,不适于居住,高原上凉爽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二)风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中,污染大气的企业用地布局与风向有很重要的关系。
如下表所示:
风向分布
布局原则
图示说明(
居住区
污染大气的企业)
主导风向分布区(如西风、信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常年盛行风向分布区(如中国东南沿海、印度、中南半岛等季风分布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与居住区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最小风频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居住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河流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水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城市的分布看,有许多城市受水运的影响,沿江河湖海等交通要道发育起来。
主要有以下区位:
沿河城市的区位类型
区位优势
典例
河口处
既可与全河流相通,也可以与海洋相连,利于货物的收集与疏散
上海、广州、新奥尔良
两条或多条河流的汇合处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有多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重庆、武汉
水陆交通的转运点
陆路交通穿过河流需建码头处,是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处
伦敦、兰州
水运的起点
货物转运、集散地
赣州
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
水陆交通要道,是水运的终点
杭州
[题组冲关]
1.地貌对聚落的布局和景观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中右下角照片),读图回答
(1)~
(2)题。
(1)砾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2)图中最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1)B
(2)D 第
(1)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的砾石堆积物均位于河流凸岸,是由河流搬运的砾石在凸岸沉积而形成的,故选B。
第
(2)题,①②③④四地中,④地距离河流源头最远,海拔较低,位于干支流交汇处,且周边地区为砂黏土堆积物,利于农业生产,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故选D。
2.如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解析:
选D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
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3.(2018·江西模拟)如图为我国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
C.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
(2)下列关于图中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沙掩埋 背风坡B.水灾 高地
C.水灾 远离河流D.风沙掩埋 迎风坡
解析:
(1)C
(2)B 第
(1)题,分析地貌变化需要关注两幅图的差异,从等高线的数值差异可以看出1311年该地海拔变高,可知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沉积作用;根据该地处于河流分叉处,可知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为流水沉积。
选C。
第
(2)题,从等高线闭合区域和弯曲状况看,1234年甲区域海拔低于52m,该时期城市迁至海拔高于54m的乙区域;而1311年乙区域海拔低于56m,该时期城市迁移至海拔高于56m的甲区域。
从城市搬迁主要追求高地,但始终在河流附近可以看出,城市需要水资源,但又需防水灾,故城市搬迁原因是防水灾,选址区位为取水方便的高地。
选B。
[以“图表”为抓手——图文印证·深刻直观]
[图解考点]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分析
依据上面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交通运输点的区位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
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交通点的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
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题组冲关]
1.(2018·四川资阳模拟)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
(1)~
(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
(1)D
(2)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2.(2018·潍坊质检)如图为沿87°E所绘的局部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铁路
C.航空D.管道
(2)影响该地区交通线路走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技术 ③石油分布 ④绿洲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1)A
(2)B 第
(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公路运输是新疆地区(主要为山地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
第
(2)题,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设公路的重要目标,而新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分布在绿洲;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成为影响公路选线的重要因素。
3.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D.工业分布
(2)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1)C
(2)A 第
(1)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
第
(2)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
4.读台湾岛地图,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
图示台湾铁路线沿海分布,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答案:
分布:
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呈环形分布。
原因:
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
[以“联系”为桥梁——追因溯源·逻辑推理]
[思维线索]
[师说考点]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题组冲关]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
选B 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2017·天津高考)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
选D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永冻层顶部在夏季融化,成为活动层,活动层的厚度变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活动层的厚度变大会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在全球变暖初期,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大,补给河流的水源会增加,但随着冰雪蓄积量的减少,补给河流的水源随后会减少;由于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更快,春播提前;由于全球变暖,大部分地区热量更为充足,积温增加,有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综上可知,选项D正确。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下题。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选C 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C正确。
(2016·浙江高考)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完成下题。
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
选B 由题目材料可知,云杉的分布与气候变化有关,气温升高,北半球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高纬度)移动。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到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向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上升;而从乙到丙时期,北美云杉主要分布区的北界稍向南移动,说明该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故选项B正确。
5.(2018·云南模拟)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
(1)~
(2)题。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CFC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1)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1)D
(2)B 第
(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
第
(2)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气体,因此,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是有利于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如图是2000年和2010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210m)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10年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 )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 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
2.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 )
A.农业规模下降B.暴雨灾害增加
C.生态环境改善D.环境负荷加重
解析:
1.B 2.D 第1题,图a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较低海拔处,且2000~2010年较低海拔处分布面积增长较大,图b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区域,且2000~2010年坡度小的区域分布面积增长较大,故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第2题,读图可知,该流域乡村聚落密度、新增乡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农业规模增大,A错。
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会使暴雨灾害增加,B错。
为了获得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该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向高海拔和较大坡度的区域扩展,这样势必导致环境负荷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C错,D对。
(2018·衡水模拟)如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a ②-bB.①-b ②-d
C.①-a ②-cD.①-c ②-d
4.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
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
解析:
3.C 4.D 第3题,①地貌为“V”型谷,位于河流上游;②地貌为冲积扇,常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
a位于河流上游,出现“V”型谷;b、c位于太行山区,但c位于黄河流出山口的位置,会出现冲积扇。
第4题,山区聚落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规模较小,呈狭长带状分布。
(2018·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如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规划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村镇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 )
A.冲积扇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D.河流凹岸
6.村镇⑤与村镇③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②两条线路中最终选择了线路②,主要原因是线路②比线路①( )
A.路程更短B.离甲河最近
C.沿线少浓雾D.沿线地形较平坦
解析:
5.B 6.D 第5题,图中村镇③位于河流中游的曲流处,水流缓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漫滩平原。
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③处是河流的凸岸。
第6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线路①走直线,距离虽近,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道路起伏大,坡度大。
线路②虽然长,但基本不穿过等高线,起伏小,工程量较小,安全性高。
7.(2018·天津重点中学月考)如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是该路段( )
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
解析:
选D 根据山区公路的修路原则,在陡坡处,为减小坡度,修建成“之”字形公路。
图中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是该路段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沿线风景优美,方便游客观景不是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应缩短线路长度;山区聚落人口少,线路增长,不一定能增加交通流量。
(2018·山西名校联考)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
读图回答8~9题。
8.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D.波动向东南迁移
9.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