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274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矛和盾的集合 25课至28课教案.docx

矛和盾的集合25课至28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1.这篇课文识字量比较大,在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2.本课叙事简单,学生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

3.要了解举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了解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坦克的发明过程。

教学重点:

1、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并感悟出发明家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可由学生讲)

2、谈话:

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

读一读。

(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说说你记字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

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

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

“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

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

(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

(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引导,如:

谁“大显神威”?

它具有什么“神威”?

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

提问:

是谁“大显神威”?

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那么,坦克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

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

分组交流改进。

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

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

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

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提问:

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

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

(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

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

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盾枪炮  铁屋子   坦克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

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

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

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

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指名读生字词。

⑶正音。

⑷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

“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

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

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⑴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⑶指名读第2自然段:

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

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⑷指名读第3自然段:

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⑵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⑶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⑷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

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

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

原因在哪里呢?

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⑸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

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

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

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

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

”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

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

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

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

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①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②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

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26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

四年前5岁步小十步

挖木匣:

四年后9岁步大五步

受到启发:

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章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故事情节。

2、抓住重点词句(课文中的对话部分)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无礼。

3、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不要自以为是,看问题要全面,明白人和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不要因为自己的长处而看不见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和不懦弱。

教学难点:

理解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情分析:

学生们有学习的热情,喜欢童话、寓言故事,我借助这个机会,经常给他们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机会。

三上年级的孩子知识储备还不多,对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缺乏了解,各方面语文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没有刻意追求让三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理解得很深,否则可能演化成一次“精神侵略”,而是抓住重点词句(课文中的对话部分)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及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6个生字。

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骄傲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故事有2个主人公,一个叫“陶罐”,跟老师一起写(分析陶的写法),另外一个叫“铁罐”,(出示课题)读题

2、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下面让我们去读读课文。

要求:

(1)、努力把生字词读正确,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完以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并能用这个句式试着说一说: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陶罐御厨奚落懦弱

轻蔑争辩恼怒羞耻

流逝宫殿掘开 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小老师带读,正音。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提示“和睦相处”是多音字。

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表现人物的神态?

(懦弱、轻蔑、恼怒、羞耻)并理解。

3、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再来读读难读的句子。

4、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出示: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指名说。

追问,铁罐哪里去了?

补充小资料袋:

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

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4、整体感知

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的,故事一开头就写出了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这段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

(骄傲、奚落)

奚落是什么意思?

我们往下读读看——

5、认真默读2~9自然段,

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三、学习课文2——9自然段

1、抓住人物“神态语气”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师:

首先我们来看这部分对话。

出示第一部分对话:

1-6自然段

○第一次练读(直接读对话)

①同桌分别挑选一个角色,自由练习该怎么读。

指名分角色读,评价。

②注意神态的词语就能把句子读好。

那铁罐和陶罐在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找出第一次对话时描写神态的词语。

你看看陶罐说的这句话,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他很谦虚?

(称呼上)

再看看铁罐对他的称呼呢?

(真是太骄傲了,没礼貌)

③再请一组对话。

问1:

铁罐,你为什么这么傲慢啊?

问2:

陶罐,听了铁罐的傲慢的语气,你没有生气,反而很谦虚,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讲出铁罐的坚硬和陶罐的易碎的特点。

④你还找到了铁罐说话时的哪些神态和语气?

(更加轻蔑)轻蔑是怎样的,你能来做个动作吗?

谁来用更加轻蔑的神气读读铁罐说的这句话?

(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

(恼怒)恼怒就是说他(很生气了,越来越骄傲)铁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呢?

(因为陶罐在争辩)

⑤陶罐要争辩些什么?

出示句子(他不是懦弱……)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陶罐还想继续说下去)会说些什么呢?

(自己读读,想想——指名说)但是铁罐容许他争辩吗?

(不)哪里看出来的?

(铁罐打断他说的话)所以这里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的快一点,硬一点。

⑥再指名2人来读这两句对话

○第2次推荐读(直接读对话)

(1)再同桌分角色练读,要读出铁罐和陶罐不同的神态和语气,你还可以加上一些眼神和动作。

(2)推荐分角色读

师:

同学们来推荐一位同学读铁罐,一位同学读陶罐。

到台上来读,表演读,其他同学同样要听仔细,一会来点评。

(3)评价(估计读的好)如果读的不好,老师范读

○第3次展示读(直接读对话)

师:

下面1、2大组做铁罐,3、4大组女生做陶罐,分角色来读这部分对话。

2、想象神态朗读

出示余下的对话:

7-9自然段。

(1)师:

这部分对话又该怎么读呢?

这里并没有写出陶罐和铁罐的神态,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吗?

出示:

“陶罐()地说”(心平气和、温和、平静、好言好语等)

“铁罐()地说”(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

在书本上写写,读读

(2)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3)同桌两人,也分别加上神态,再来练习一遍。

问1:

铁罐,为什么你越来越生气了?

问2:

陶罐,你为什么总是心平气和呢?

难道你真的很懦弱吗?

最后为什么又不再理会铁罐了呢?

3、全部对话练读

4、整体感悟

师:

刚才大家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读懂并体会了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

铁罐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傲慢,一次比一次狂妄,而陶罐却始终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在和它讲道理。

5、师:

为什么铁罐一次比一次傲慢?

骄傲的铁罐自以为很坚硬,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比,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板书:

坚硬

是的,陶罐的确不坚硬,容易碎,板书:

易碎。

但是陶罐面对铁罐的奚落,他惧怕了吗?

指导书写:

谦虚。

四、存疑结束

师:

同学们,骄傲的铁罐一直拿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陶罐的短处,那故事最后的结局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更深的思考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无价之宝)陶罐——谦虚,友爱,善良

      (无踪无影)铁罐——骄傲,自大,傲慢无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认识的6个生字,并通过字、词、句相结合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3、积累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复习生字,游戏激趣。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生字卡片。

(如开火平读,跳着读,男女生对读)

2、游戏:

你知我知他不一定知。

方法:

教师用嘴形说一个生字或生词。

学生如果知道答案就用编字谜或说一句话来呈现答案。

如“碰”。

我碰到了小红的妈妈时,有礼貌叫声:

“阿姨,您好!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陶罐和铁罐》,知道了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只是陶罐,另一只是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成了无价之宝,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板书:

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二、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板书:

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陶罐很容易碎(板书:

易碎),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齐读后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样子的?

而铁罐呢?

请快速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内容。

出示14、17段,分别齐读。

 (引导学生抓住“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影子也没见到”等词语朗读理解。

2、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

铁罐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

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

为什么?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

永久)。

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

氧化)。

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