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385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泗州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泗州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泗州戏.docx

《泗州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泗州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泗州戏.docx

泗州戏

泗州戏

 

泗州戏与江苏徐州一带流行的柳琴戏是同属一个剧种的不同流派,在淮北地区盛为流传。

此剧起源于江苏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发展于安徽省泗州,故称。

泗县剧团作为传承泗州戏的主要载体,得到历届县委、政府的重视,排演的泗州戏成为“戏曲泗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6年,泗州戏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命名为“泗州戏之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泗州戏)之乡”。

2006~2008年,泗县先后举办两届中国(泗县)泗州戏文化艺术节。

第一节起源与发展

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海州一带有邱、葛、张3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

他们在劳动休息时,编唱山歌,祈望太平丰年,流传开来,称为“太平调”。

后被猎人传唱,称“猎户腔”,因唱腔尾声翻高八度,也称“拉后腔”。

由于唱腔优美,听唱者不思寝食,赶场听看,似“魂”被唱腔拉去,故又称“拉魂腔”。

后因连年灾荒,张氏在海州一带沿门卖唱,发展为现在的淮海戏;葛氏流浪于苏北鲁南一带卖唱,发展为柳琴戏;而邱氏则于淮北泗州一带传艺卖唱,名为“唱门子”。

因以狗皮绷成手鼓,串门扭唱,故称“扭鼓子”或“走鼓子”。

清末民初,泗州戏已由说唱阶段发展为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出现了职业性的班社。

班社一般人数不多,一人兼演数角,无专用戏剧服装,长衫、礼帽、髯口、腰包等,更换一件就是一个角色,方便灵活。

泗州戏的早期,演员只有粗略的行当之分,如小头(花旦)、大头(青衣)、大生(须生)以及小花脸(丑)、大花脸和毛腿子(净)等。

正式登上舞台后,受京剧的影响,脚色行当大致与京剧同。

泗州戏的艺人称为“邱门腿”。

邱传耿天宝,耿传房有凤,房传魏光才。

魏氏一代,泗州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比较知名的艺人有马崇俊(马小六)、苏俊彩(小德子)、田金奎(小泽子)等,继有许大毛子、何兰英、魏玉林、孙小树子、许步俊、魏月华、李兰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周玉霞、李彩凤(大辫子)、任桂霞、汤桂廷(小红脸)、曾继荣、马友保、王玉芝、石井轩、张步荣、李如道等。

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花鼓车号、妇女哭腔等加以创作,使泗州戏由地摊登上舞台,唱腔亦有发展。

泗州戏音乐为板腔体,保留说唱音乐特色,其曲调以节奏来分,有慢板(又名澄清板、悠板)、垛板(亦名数板)、紧板、二行板(分二行、慢二行、紧二行)等。

但演唱时却能根据剧本规定情景,结合人物情绪,千变万化,健康朴实,委婉动人,特别是女腔的变化更为丰富。

有柔腔、射腔、行腔、含腔、单双起腔、进花园调、雷得调、散板、幽板、闸板、男女大调板、四字垛、五字紧、野子、叶里藏花、连板起、哭皮、哈弦等。

伴奏以拨弦乐器为主,最主要的乐器为柳琴(即土琵琶),辅之以管乐器(笛、笙、唢呐等)和打击乐器。

伴奏形式自由,一般无固定曲谱,随唱腔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形成对位与和声效果。

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有各种舞蹈和步法。

泗州戏的传统剧目有大戏、小戏、折子戏、连台本戏和说唱的“篇子”共300多个。

泗州戏的老艺人,大部分是穷苦农民。

抗日战争时期,老艺人何兰英、王玉英、石井轩、丁万林、刘家树、曾继荣、李兰亭、许开功、孙成仁、马宝珍、田玉祥等,投奔洪泽湖游击区,找到了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和政委邓子恢,要求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当时由江宁、吴冠家负责组织文工团,先后排演了现代戏《打张楼》、《王家祥抗战》、《打屏山》、《人牛太平》和以歌颂黑塔农民起义首领为主题的《黑凤英》等。

他们还经常以艺人的身份潜入警戒森严的泗城,为共产党传送情报。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东撤时文工团解散,这批老艺人随之转入地方。

他们辗转南北,流动演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后,对泗州戏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1957年4月,省组织安徽泗州戏、黄梅戏、庐剧三大地方剧种赴京汇报演出。

泗县泗州戏剧团优秀小生马方元被抽到省汇报演出团,5月6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与省泗州戏剧团名旦李宝琴同台演出神话戏《打干棒》。

1983年由朱士贵、许成章合编的神话戏《海云花》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龙女》,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舒适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演,并经文化部批准为建国35周年展览影片。

第二节泗州戏剧团

1951年,县文化馆组织艺人马友保、王玉芝、宋开山、宋绍青、张步荣、田王祥等20多人组成泗州戏演唱小组,活动于泗城周围农村,有时和当时的京剧组织大众剧社联合会演。

1952年,县将泗城花园井北面原亚洲旅社的20多间房子分配给演唱小组使用,并在北院以秫秸夹上篱笆,垫一土台,售票演出。

1953年,县教育局任命方筱堃为导演、马友保、王玉芝为业务团长,买进苏北新沂县老艺人季良奎的“戏箱”,演员自己动手,盖起一所可容纳700人的草顶剧场,定名为“泗县新兴剧团”,群众习惯称之为“小戏园子”。

1954年,剧团招收第一批新学员,开设文化、艺术两门主课,集中培训2年。

马方元、吴佳英、杨惠华、许春兰等均为本期优秀学员。

泗县大众剧社解散后,韩贤俭、李明等业务骨干调到新兴剧团,又聘孟昭义为现代戏导演。

此时剧团已有60多人,他们先后排演了现代戏《柳树井》、《砂子岗》、《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罗汉钱》、《苦菜花》等。

1954年,新兴剧团更名为“泗县泗州戏剧团”。

1966年,泗州戏剧团与瑶剧团合并,定名为“泗县文工团”,仍以演出泗州戏为主。

1977年,恢复为“泗州戏剧团”。

1951~1958年,泗州戏剧团传统剧目与时装戏并重,除在县内流动演出外,还经常去外地演出,北至山东南部,西至河南西部,东至苏北,南达南京。

所到之处,演出颇得群众好评。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的古装戏服装、道具、布景均被作为“四旧”予以焚毁,剧团也只排演所谓样板戏,演出活动极少。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

建国以来,剧团在上演优秀传统古装戏的同时,十分注重新编剧目的演出,仅排演泗县作者创作的大小剧目就有40多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世贵、张长维、许成章合编的现代戏《擒双虎》、《鸡冠花开》参加宿县地区汇演。

严兆华的现代戏《有心人》,许成章的现代戏《两张图纸》,陈汉英的现代戏《两把麦穗》参加安徽省汇演。

1987年,深化内部改革,打破大锅饭,自11月7日到年底,演出79场,收入1万多元。

;1992年5月,地区在泗县举办泗州戏演唱大赛,剧团参赛演员有王怀斌、张红、邓凡香、杨梅、刘艳、杨艳菊、郭玉凤七位同志获优秀奖。

1993年,剧团集资建成500平米宿舍楼和近60平米排练室。

1995年,对县剧团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事迹,“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拂晓报、文化周报等报刊均载文做了报道;

1996年,剧团演出251场,建起200多平米宿舍楼,100多平米排练室,60平米保管室。

1997年,县剧团1996年被县委、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省电台向全省播放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国文化报、省文化周报、拂晓报均先后报道了剧团的先进事迹。

1997年被宿县地区文化局推荐为全省文化“三下乡”先进集体。

此后剧团坚持常年送戏下乡,平均每年演出二百多场,1994年达三百二十多场,观众十几万人。

1997年后,由于受到电视媒体冲击,戏剧市场一度不景气,为了扩大演出范围,开拓市场,1998年起,剧团经常深入到附近的省市煤矿区,为矿区职工演出,和矿工们吃住在一起。

2001年,泗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剧团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集体。

2002年,剧团为了方便人员送戏下乡,自筹资金购置一辆流动大篷车,又增加一台客车。

2006年,《二嫂上轿》被中央台选中,参加全国CCTV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周德平获优秀编剧奖,吴佳英获优秀导演奖,王怀彬、姚玉友获优秀演员奖,王娟获最佳女演员奖。

2007年底,泗州剧团与“青年歌舞团”合并,称“泗县泗州戏剧团”,人员45人,3辆车,排练及办公面积有350平方米,该文艺队伍常活跃在苏鲁豫皖地区。

 

泗州戏人才培养

1987年5月,创办了业余艺校,招收25名泗州戏学员,抽调专人进行培训;

1989年11月,泗县文化馆举办为期15天的泗州戏表演培训班,20多名业余爱好者参加了培训。

2007年,认真筹办泗州戏文化活动中心。

面对泗州戏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现象,成立了泗州戏文化活动中心。

一是培养新人选拔人才;二是大力培育广大泗州戏爱好者;三是进一步丰富我县群众文化生活。

泗州戏创作曲目

1956年,方筱堃编的古装戏《查访》和孟昭义编的现代戏《两姐妹》,荣获蚌埠地区7枚金牌奖。

1964年,闵麟编的现代戏《重要一课》和王文彬编的现代戏《向阳花开》,被评为宿县地区优秀剧目。

1979年,神话剧《海云花》荣获宿州地区汇演演出一等奖,1981年又被调省里演出,省电台录放唱段,《安徽日报》、《安徽文化报》、《安徽晚报》等报刊发表剧照和评论文章,均予好评。

1984年,张玉英、许成章创作的古装戏《借纱帽》获宿州地区专业剧团创作演出一等奖。

1984年,由泗州戏《海云花》移植的黄梅戏《龙女》,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

泗县作者朱士贵、许成章参加了电影剧本的创作。

1988年,周德平创作的戏曲《鹿鸣歌》被省艺研所选为向省直艺术团推荐剧目。

1989年,剧团上演《画龙点睛》30场,收到好评。

1990年,全年创作剧本22个,11个剧本参加5月举办的全县泗州戏汇演,有4个获优秀创作奖;周德平创作的剧本《曹操·关羽·貂蝉》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期刊田汉杯三等奖;姚韬创作的《生儿子的秘密》获省计划生育戏剧小品三等奖。

1992年,创作戏剧小品40个;9月,戏剧小品《迎妈妈》,在省第五届戏剧小品大赛中,荣获演出二等奖;张玉英改编的儿童剧本《蚕和蜘蛛》在《安徽新戏》发表。

1993年,创作剧本12个,其中《卖油郎》在《安徽新戏》发表;《一品鲜》等五个小戏组成集锦,其中《懒大嫂赶会》被地区泗州戏剧团演出拍成电视艺术片。

1995年,闵麟、柏文立合作的现代戏《一品鲜饭店》参加省戏剧调演受到好评;

1997年,周德平的大型现代戏《红杏出墙》获华东六省一市“田汉戏剧奖”一等奖。

生产新戏《瓜田小夜曲》、《还是我来背你吧》、《卷席筒》、《糊涂儿治家》;恢复传统剧目《孟姜女哭长城》、《王华买父》。

1998年,剧团公演现代戏《风流窝囊官》和《桃花山之恋》

1999年,周德平的《嫂子的故事》在《安徽新戏》发表、现代戏《二嫂上轿》由剧团投排,参加市“庆祝建国50周年小戏调演”;剧团送戏下乡160多场,收入8万元;8月23日晋京参加全国计划生育小戏调演,《三结合变奏曲》获银奖;

2001年,周德平的大型历史剧《天骄雄风》发表在4月号《安徽新戏》,小戏《二嫂上轿》入围曹禺戏剧奖,并发表在5月号《小戏小品园地》;

2002年,打造泗州戏精品《二嫂上轿》,获曹禺戏剧节“小戏小品”一等奖。

受到县政府嘉奖。

周德平的大型戏剧《貂蝉》获2002年度全省优秀剧目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

2003年,周德平的《逆火》获省规划题材创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04年,周德平的戏剧《打道开封府》获省规划题材奖三等奖。

2005年,泗州戏《二嫂上轿》在央视2005年小品大赛中,王娟获最佳女演员奖。

编排了大型泗州戏《鞠躬尽瘁》,在乡镇巡回演出。

1999年8月,宿州市著名编剧庄稼写的现代戏《三结合变奏曲》,经剧团排演进京演出获银奖。

2002年5月,周德平创作的《二嫂上轿》,由剧团排演参加厦门全国小戏调演,获“曹禺杯”戏剧节“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并获得县政府嘉奖。

2006年6月,泗州剧团排演庄稼的剧本《大脚娘娘选总管》参加市第七届小戏调演,获演员、编剧、导演奖;8月,泗州戏《霸王别姬》入选中央四台“走遍中国·走进宿州”节目。

 

举办泗州戏艺术节

2002年,承办了首届泗州戏大赛。

2006年

1、成功举办首届泗州戏文化艺术节,荣获“泗州戏之乡”称号,再掀振兴泗州戏新高潮。

10月17日——23日,共开展10项活动:

一是开幕式暨泗州戏文艺演出,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实况转播演出现场,特邀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和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现场演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委负责人和县四大班子负责人、兄弟市县特邀嘉宾、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李宝琴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现场达5万人之多;二是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孪生三兄弟展演,共邀请江苏省柳琴戏剧团、江苏淮海剧团、山东枣庄柳琴戏剧团、山东临沂市柳琴戏剧团、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宿州市泗州戏剧团进行了6场专场演出。

三是踩街,2000多名演员组成了50个方阵沿泗州路、汴河路等主要街道进行精彩壮观的踩街表演;四是泗州戏小戏调演,15个代表队进行了激烈角逐;五是泗州戏器乐大赛,15个乡镇代表队参加了大赛;六是青少年泗州戏唱段大赛,200多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大赛;七是泗州戏艺术成果展示,由专业剧团和广大泗州戏爱好者进行了6场精彩演出;八是电影汇映周,共放了京剧、黄梅戏、豫剧、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越剧等7个剧种影片;九是泗州戏研讨会,省市、兄弟县区。

我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泗州戏知名人士80余人参加了研讨,;十是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实现了柳琴戏、泗州戏、淮海戏三兄弟同台演出,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县四大班子负责人观看了演出。

本次艺术节的举办,有效地促进了泗州戏艺术交流,大大提高了泗州戏艺术水平,发现和造就了一批泗州戏新人,新剧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使泗州戏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振奋了全县人民精神,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