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534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docx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案综述

 《长恨歌》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2、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师: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这就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荡气回肠的诗歌。

二、知人论世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注释①。

  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

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

三、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四、师生合作研习——内容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层: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对唐玄宗重色轻国的讽刺与批判)

  内 容:

  玉环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教师:

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

  明确:

李白。

  (有关杨玉环美貌的相关链接: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

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

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西汉汉成帝的皇后。

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直笑着看,此时心中有再大的恨意,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也会被消散得无影无踪了。

   教师视学生情况可引导学生讨论:

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明确:

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

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

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哪些句子描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

  明确:

“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的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

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

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

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

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

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作者态度:

讽刺与批判。

  

第二层:

渔阳鼙鼓动地来—夜雨闻铃肠断声

  补充材料: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庇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

“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他低着头站了半晌,才说:

“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气愤,就说:

“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哪会心安。

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也安全了。

”唐玄宗为了保自己的命,只好狠了狠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

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

将士们听到杨贵妃已经被处死,总算消了口气,才撤围回营。

  内 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思 考:

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作业

预习余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分析第三层、第四层

   第三层:

天旋地转回龙驭—魂魄不曾来入梦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1、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

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

《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根据这个理论,想想:

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

  明确:

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

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

  再问:

“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

  明确:

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

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3、“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明确:

以乐景写哀情。

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第四层:

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 容:

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1、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焦急与迫切、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2、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盒金钗寄将去钿”,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

托物寄情。

(叙事见情)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小结:

怎么表现恨?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

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

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三、以意逆志《长恨歌》主题探讨

1、《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

为什么?

   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

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

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

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选背喜欢的句子。

2、完成《步步高》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重难点: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样表现恨?

  

《湘  夫  人》 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2、:

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王逸《九歌序》。

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 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 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 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6、

(1)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来源: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他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

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

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

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

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    眇_________    罾__________    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    汀_________    遗__________    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

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说说下列诗句的含义。

①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②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

③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④  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