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961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docx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

创新提问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研究

——基于《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的课例研究

径山镇中罗振南

[摘要]: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与社会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形式新颖多样,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我们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但是热闹背后,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

如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们日常教学中运用最多的问题教学法能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于是我们组以《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课例研究为载体,对有效提问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尝试找到一些能实现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的策略,并能运用于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我们的成长。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创新提问教学目标

一、专题研究的背景: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

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活动的实施依据,是教学的根本。

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与社会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形式新颖多样,活动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我们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但是热闹背后,在我们挖空心思思考如何使这堂课新颖独特之后,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

“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吗?

”让我们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和达成”也是余杭区教研室历史与社会的省级立项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完美的教学艺术。

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课堂提问往往被应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教学或不在意、或不在乎,甚至不屑之,所以出现了提问的实效过低、提问的难度过大、提问的作用过小等现象,无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实效过低”特征表现为提问内容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密切,所提问题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与课文内容无实质联系,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难度过大”特征表现为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因是教师以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问题,它的评判使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

“作用过小”特征表现为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回答时多数只需做机械性判断,学生的回答被限定在待定的范围内,没有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这些提问内容上的偏差,使得看似热闹的“提问”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丧失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领雁工程”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我们通过三段两反思的方式对有效提问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一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课堂提问,要做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真正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回归课堂教学的根本。

2、专题研究预期达成的目标:

1、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掌握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有效性。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本课例的研究,引领教师继续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寻求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三、观察视角与分工

观察角度

内容

负责人

任务

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观察记录表

陈国利蒋荣平

观察并分析

教学目标达成调查问卷

付敏陈建华

统计并分析

有效提问

提问数量统计表

马超施培华

统计并分析

学生回答的方式与类型观察表

陈萍冯庆东

统计并分析

附:

课堂观察表(4):

表一: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观察记录表

研究专题

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执教内容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填表人

教学目(参见教案)

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教师在课堂中是如何落实这一目标的)

学生参与情况

(估计:

参与度)

目标达成情况(估计:

达成度)

备注

 

表二:

教学目标达成调查问卷

1.你喜欢老师上的这节课吗?

()

A.很喜欢B.比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

2、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发生于(  )

A.美国B.英国C.法国    D.德国

3、以下有关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这场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

③、它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④、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吃不尽,用不完。

⑤、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20年。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掠夺财富B.重新瓜分殖民地

C.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D.转嫁经济危机

5.本节课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6.本节课的学习给我们哪些启示?

 

表三:

提问数量统计表

教学阶段

图片导入

历史记忆

寻根探源

以史为鉴

问题数

预设

生成

表四:

学生回答的方式与类型观察表

 

观察点

频次及记录

百分比

集体齐答

讨论后汇报

个别回答

自由答

 

无回答

机械判断是否

认知记忆性回答

推理性回答

创造评价性回答

四、研究的过程及发现

研究模式:

“三段两反思”模式

教学内容:

《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指导老师:

王琴

教学对象:

临平三中805班、806班、803班

执教老师:

郑爱平马荣罗振南

研讨方式:

集体备课,集体研讨

摄像:

陈建华

时间安排:

第一节课: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第七节

第二节课: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第五节

第三节课:

2010年4月23日星期四第五节

(一)第一次常态课:

三人集体备课后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概况,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特点、实质和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懂得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2、能体会1933年德国人民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特点、实质。

难点: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亮点】

1、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如:

T:

好,视频看完了,我们来解决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第一组,谁愿意来回答,不难哦,看谁有这个勇气,开一个好头

S:

金融危机开始于1929年

T:

对不对啊

S:

T:

好,很好,第二个问题第二组,来,谁来回答。

这位同学

S:

首先从证券交易市场开始

T:

嗯,证券交易市场,请坐,那么证券交易市场我们可以换一个词

S:

股市

T:

股市,或者再大一点范围,金融,是不是啊?

金融市场,反应出来。

这两组虽然没有举手,但是回答的都很好,第三第四组看看你们的表现。

这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是什么?

来,这位同学。

S:

第一次世界大战

T:

对不对,不对哦,再想想,好,请坐。

有没有同学帮帮你们组的同学,刚才两组都表现的很好呀,是不是,哎,你来。

S:

这场危机波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破坏性强。

T:

好,请坐,这个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吗?

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讲不是。

来,这位同学。

这些简单的鼓励性话语对于不太愿意主动回答问题805班学生来说,很好的打消了学生的顾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导入新颖,问题设计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采用图片——杭州市民消费券导入,并设计了以下问题:

这个东西熟悉吗?

是什么?

消费券你拿到过没有?

这个是谁发给大家的?

那么杭州市政府为什么要发这种消费券给你们呢?

这些问题设计浅显易答,直奔主题,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课后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调查问卷》统计来看,“本节课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回答“消费券”的占到17%。

3、课前充分了解学情,问题设计贴合学生实际。

从《学生回答的方式与类型观察表》的统计来看,学生无回答的问题数是0,且学生回答方式也比较多样,各种回答方式的百分比分布为:

集体回答23%、讨论后回答17%、个别回答43%、自由答17%,比例比较均匀,说明问题设计基本有效,提问方式多样。

课堂提问基本能做到化繁为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且提问类型多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兴趣。

4、设计情境的基础上设计提问,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假如你是当时的资本家,你会怎么处理卖不掉的商品?

”这一情境的设计从课堂效果上来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的回答和后来展示的资本家的做法截然相反,也更进一步体现了资本家的自私自利,激发学生情感,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不足】

1、教学环节设计时间分布不当,重难点提问设计不到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课共四个环节:

图片导入、历史记忆、追根溯源和以史为鉴。

整节课共用时30分钟,在“追根溯源”环节用时9分钟,这一环节包含了本课的重点: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难点: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这么重要的内容只用了9分钟,肯定对于重点的达成、难点的突破都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这节课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存在很多不足。

在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上都是“蜻蜓点水”,没有做到深入分析,从课后的学生调查表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学生对相应内容没有很好的掌握。

从课后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调查表》统计分析来看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一般,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但是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这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所以导致第二道调查题“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发生在哪个国家?

”只有39%的同学掌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方面,本节课达成也不够,因为只有30%的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感受到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来转嫁经济危机。

2、问题设计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而执教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没有有效达成。

从《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观察记录表》来看,这堂课通过播放“1929-1833年经济危机”,让学生了解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和特点,对经济危机的实质有设计,但是分析得不够详细,第一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对于第二个教学目标-----能体会1933年德国人民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

授课教师出示了希特勒照片,提问学生为何会有90%的选票给他?

但未作进一步深入,有两位学生参与回答,目标达成度来看,有欠缺。

这堂课把“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作为难点,没有很好突破,老师只是在讲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时,直接告诉学生: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3、问题的预设和生成不够,没有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问题预设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但这节课问题设计对教学目标第二点和第三点预设不够,没有展开。

而且整节课生成不足,如在“假如你是当时的资本家,你会怎么处理卖不掉的商品?

”这一情境体验环节中,学生的思想被激发,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但让几个学生回答之后,没有足够的生成,应该及时引导,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改进意见】

1、对经济危机实质的分析应再深入细化,应注重学生的理解过程。

如可采用图解的方式:

没钱买煤——失业——工厂产煤太多——工人没钱。

从而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应设计相应的有效提问,不能由老师一句话得出结论,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如“为什么资本家宁愿把商品销毁也不愿意低价出售或送给工人?

”学生回答后,概括出这体现了资本家的自私自利,从而引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3、增加问题预设,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为什么发动战争可以转嫁经济危机”的角度来理解“德国人为什么把90%的选票投给了希特勒?

”这一问题。

针对第三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你了解二战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能举例说说嘛?

”学生回答之后配以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材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来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第二次改进课

集体研讨后将教学目标稍作修改为:

1、通过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概况,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特点、实质和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懂得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2、能体会1933年德国人民的处境和感受,分析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之一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特点、实质。

难点: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顽症。

【亮点】

1、经济危机特点的概括,以填空的形式,且采用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方法,降低难度,符合该班学生学情,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讲经济危机的特点时,教师先出示了表格。

但是根据这张表格让学生归纳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很困难的,所以将经济危机的特点先出示一部分,让学生归纳出大、强、长这三个字。

然后反问他们哪里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表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经济危机特点的理解。

2、图表展示,简洁明了,重点突破

为了突破重点,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母女对话,然后找出小女孩家没有煤的原因,即爸爸失业了,失业的原因是煤生产的太多了。

然后教师给出经济表面来看是生产过剩。

紧接着追问学生,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真的用不完吃不完,那是一种怎样的过剩,引导学生得出是一种相对过剩,相对于人民的购买能力来说是过剩的,即相对过剩。

从《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观察记录表》分析,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表现、特点、实质和对当代世界的影响这一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从课后学生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关于本节课的收获第一课仅有29%的同学有收获,而第二次这个比例上升到48%,而且有7%的同学回答不仅符合课标要求还很有创意,说明教学目标的达成比第一次课有很大进步。

3、有效提问,过渡比较自然。

比如在学生看了经济危机漫画,回答出资本家的危险处境之后,马上提问“资产阶级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呢?

”简洁、自然地过渡到德国和美国为了应付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4、师生平等、课堂民主、和谐是促进提问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进行关注,对不同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在教学用语上始终对学生保持尊重:

如“谢谢”、“请坐”、“请同学们……”、“感谢同学们……”。

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也尽量呈现给学生亲和力,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使学生也受到感染从而尊重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师生课堂交互作用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较好的发挥。

【不足】

1、导入部分,过渡生硬,教师直接引入新课。

第一次课中导入部分我们采用了08年杭州市政府发放的消费券,课后通过对同学的调查,同学们都说这个对他们有吸引力,证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关注生活,生活即课堂。

但是第二次课中,导入部分的问题设计几乎没有改动,在学生回答出发放消费券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就直接给出了下一步的内容,完全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此时,是否可以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更加自然地导入新课,如当那时的经济危机初露端倪的时候,政府有没有马上采取措施解决危机,把经济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2、问题设计过难,难点的突破不够自然。

经过3个人的讨论之后,我们决定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作为本课的难点。

在解决了经济危机的实质之后想趁热打铁,进一步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所以教师提问为什么当时会出现生产过剩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要么是从书本上找答案,要么就是从工人的角度回答。

在教师的一再努力提示之下,学生勉强得出了资本家努力扩大生产和压低工人工资这一对矛盾。

但是在如何使学生的理解表达得更规范方面,教师几乎没有什么表现,直接给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问题设计过难,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设计有效性不足,导致教学难点的没有很好的突破

3、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师生情感交流不足。

课堂上,口头语还是太多。

教学语言不流畅,教态也不够自然。

虽然做到了面带微笑,但是很多时候没有面对着学生,师生之间的眼神交流很少。

4、课堂机智不足,问题有效生成不够。

在看了漫画之后,教师询问学生资本家的处境如何,学生基本都能够答出危险,但是在教师追问危险在哪里之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

尤其是有一位学生终于能够回答出“有破产的可能”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转入各国在经济危机中的对策这一环节,而教师还在追究其他危险的可能。

5、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时,问题预设不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希特勒的上台执政,建立法西斯专政时对国民的曾诺引入,发动战争来缓解就业等危机。

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对战争为何能兑现承诺没有说名,目标完成度不明确。

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调查问卷》的第4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统计来看回答正确的同学只有11%,足见这一教学目标并未达成。

【改进意见】

1、导入部分可以进行拓展,增加有效问题预设。

比如问学生他们的消费券是怎么用的,对于08年的金融危机有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有利于课堂最后的引申部分的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再进一步设计。

在经济危机的实质解决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当时的资本家能够生产那么多的产品?

他们又为什么要努力多生产产品?

当时的制度能保障他们拥有这些财富吗?

通过这些问题,对于难点的突破应该更好。

3、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时,增加材料,合理提问。

可以展示德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如图片和一些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当时德国人民的痛苦,以及当时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

4、课堂动态生成,应机智应对。

在课堂上,教师预设的情景和环节往往受到学生动态生成知识点干扰,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来进行应对。

而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进行了较多的预设,但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时,表现的比较慌乱。

这不仅是教学素养不够,还是相关学科知识准备不足的缘故。

课堂教学难免会遇到这种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矛盾,它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来化解课堂危机。

四、研究的共识与结论:

(一)实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可以尝试的策略。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只有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而有效提问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我们发现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的实现,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立足学情,分层设问,注意问题的深广度。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认知程度、并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就不致于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回答,甚至无从回答,或齐刷刷式的表演性回答。

比如:

在进行经济危机特点的教学时,第一次课执教老师展示了一张图表,并提问: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图表中分析答案,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回答。

这说明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太大,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肯定是不利的。

在第二次改进课中,执教老师,同样出示了这张图表,但把答案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再来让学生从图表中分析,这样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又如:

在本次课例研究中,在讲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时”,第一次课执教老师考虑到了805班学生的学情,把问题分解成学生能够回答的两个:

“①为什么小女孩爸爸工作的煤矿生产煤多了,家里却没有煤生炉子?

②煤真的太多了,用不完吗?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经济危机的实质,这样立足学情,层层深入的提问,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预设,机智生成,紧扣教学目标。

既然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那么在课前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应该针对教学目标做充分的预设,做到依标施教,而不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相脱离。

如在第一次常态课中教师把“能体会1933年德国人民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

”设置为教学目标之一,对此教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为什么当时德国人把90%的选票投给了希特勒?

”但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未涉及“发动战争为什么能解决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正确回答预设的提问,也无从分析法西斯国家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原因。

而第三个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也没有充足的预设,课堂上也就没有很好的展开和探讨,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充分的预设,通过有效而充分的提问预设,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做到依标施教。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

在教学中,事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再周密,教学中总会碰到新的“非预期性”问题,如出现教具“异常”、学生探究活动超过预期时间、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预设等。

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又或者,对学生没有答到要点的回答,可以及时的追问,引导出教师预设的答案。

如第二次改进课上,在看了漫画之后,教师询问学生资本家的处境如何,学生基本都能够答出危险,但是在教师追问危险在哪里之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

尤其是有一位学生终于能够回答出“有破产的可能”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提出问题:

资本家既然有破产的可能,那他们会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经济危机呢?

从而转入各国在经济危机中的对策这一环节。

而教师还在追究其他危险的可能,课堂及时生成不足。

比如在第三次提高课上,视频播放失败,原先预设的三个问题:

①这场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最先开始的?

②这场经济危机首先从哪个市场反映出来?

③这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无法通过视频解决,但这关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得不讲。

这时教师机智应变,以课本图片为材料,改为新的提问:

大家都聚到银行里面取钱了,会有一个怎么样的结果产生呢?

这一机智的课堂问题生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了经济危机的表现这一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亦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

而根据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更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