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700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docx

语12暑12文言文翻译徐炽喜

 

文言文翻译是词汇、语法、修辞、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文言语句理解能力集中体现。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知晓以“信”“达”“雅”为主的标准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条标准。

“信”,即准确,就是要明确无误地表这出原文的意思,不望文生义,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文意。

“达”,即通达,就是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表达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优美,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中学阶段,文言句子的翻译对“雅”可以不作要求,只要做到“信”和“达”即可。

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翻译一般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即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尽可能将原文中的词句全部落实到译文或对句子意思的表述中去,体现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句式上也保持一致。

“意译”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三.掌握“留、换、删、补、调、贯”等方法

(一)保留法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名、年号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等。

如: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

(二)替换法

“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翻译时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所以,掌握①古今异义词、②通假字、③词类活用,对于翻译句子非常重要。

(具体见【实词学习】)如: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金,古义:

坚固;今义:

黄金。

②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如》)(完,使……完整无缺。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删除法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词语。

(1)同义实词选其一,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明,都作动词用,坚守、恪守的意思。

);偏义复词用其主,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不译。

如:

①发语词“夫”“盖”;②凑足音节的助词“之”;③倒装结构的标志的“之”“是”;④句中提顿语气词“者”;⑤有时某些承接连词“而”“以”等。

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四)增补法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兼语)以及介词“于”“以”通常要译出,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包括以下几种:

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促织》)(一,一只)

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见后面【知识卡片】)

(五)调换法

“调”,就是调整语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互文见义及其他需要调整的语序,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

文言文基本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式。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

如:

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

3.“……,……也”式。

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者也”式。

如: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黄州快哉亭记》)

5.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6.用副词“乃”“则”“皆”等表判断。

如: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此物故非西产。

(《促织》)

8.用判断词“是”构成判断的。

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二.省略句(见后面【知识卡片】)

三.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如: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如:

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3.用“之”、“是”或“惟……是……”等帮助宾语前置。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4.介词宾语前。

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三)定语后置。

(见后面【知识卡片】)

(四)介词结构后置。

1.“以+宾语”结构后置。

如: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2.“于+宾语”结构后置。

如: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四.被动句

1.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参与者等。

如: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前赤壁赋》)

2.用介词“为”或用“为……所”、“为所”表被动。

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3.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4.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如:

今日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

5.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的被动句。

如: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六)贯通法

“贯”,就是前后贯通。

文言句中带修辞色彩的说法(如比喻、比拟、借代、互文等)、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适当增加衔接上下文的词语,使文意贯通。

此外,还要认真仔细地对译文作必要的检查、修改,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言句子理解和翻译总是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对前后文脉的把握。

通常所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二字,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联系原文整段(篇)的思想内容和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确切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很多语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就难以完整理解它的意思、情感和韵味。

此外,要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认真研读课文,对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等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2.适度扩大课外阅读和训练的量。

在学好课文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文言文的阅读和训练量,进一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切实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附注】

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①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

当廪于官者几人?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僧道士食之羡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②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③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③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④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⑤灾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

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有删)

【注释】①赵公:

名赵抃,宋景祐进士。

②羡:

盈余。

③廪:

供给,救济。

(上海市长宁区2014学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知识卡片】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

(2)故事,岁廪穷人()

(3)使自十月朔()(4)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2.从句式看,下列句子中共有几句属定语后置?

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1)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2)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3)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4)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

A.一句B.二句C.三句D.四句

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4.第①段连续摆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5.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①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

公患之,问于晏子曰:

“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②晏子对曰:

“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兵甲,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与。

”公曰:

“然则何若?

”对曰:

“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除役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公曰:

“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除役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③墨子闻之曰:

“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景公自为,而百姓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上海市松江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一模语文试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诸侯不说()

(2)公患之()

(3)薄身厚民()(4)而百姓不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问于晏子曰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①其行公正而无邪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不侵大国之地②吾见师之出

D.①景公自为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

4.分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式特点。

(3分)★★★

 

5.简析墨子认为“晏子知道”的理由。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②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初,卓之入也,歩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

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③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

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曰:

“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

”公卿以下莫敢对。

卓又抗言曰:

“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坐者震动。

尚书卢植独曰:

“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

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徳,非前事之比也。

”卓大怒,罢坐。

明日复集群僚于崇徳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

曰:

“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

”乃立陈留王,是为献帝。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上海市徐汇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一模语文试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乃私呼卓将兵入朝()

(2)明旦乃大陈旌鼓币还()

(3)不可以奉宗庙()(4)今上宦于春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介词的一项是()(2分)★

A.尽与豪帅相结B.后归耕于野

C.皆以军法从之D.卓又抗言曰

3.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4.概括第②段体现董卓“性粗猛有谋”的两件事。

(2分)★

 

5.根据第③段内容,推断董卓废帝的“理由”。

(3分)★★

 

古代官职(部分)

一、中央官制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司马、司徒、司空。

下有九卿:

太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大理、大行令、大农令、少府,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知识卡片】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虞寄字次安,少聪敏。

及长,好学,善属文。

性冲静,有栖遁之志。

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

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

又转中记室,掾如故。

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

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

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

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

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

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

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

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

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

亲近将扶寄出,寄曰:

“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

”所纵火者,旋自救之。

宝应自此方信之。

②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

宝应览书大怒。

或谓宝应曰:

“虞公病笃,言多错谬。

”宝应意乃小释。

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

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

“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扞秦但泣而已。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

“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

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

”宝应得之甚悦。

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

慧标退,寄谓所亲曰:

“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

”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陈书》)

(2015年上海市崇明县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玮尝忤彪意()

(2)及宝应结昏留异()

(3)旋自救之()(4)后竟坐是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2分)★

A.①乃劫寄奔于晋安②寄乃因书极谏

B.①曹局之内②言说之际

C.①作五言诗以送之②慧标以示寄

D.①寄微知其意②宝应资其部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2)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4.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5.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陆九龄,字子寿。

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

②登乾道五年进士第。

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九龄曰:

“文事武备,一也。

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

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

“是固男子之事也。

”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

“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③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

不满岁,以继母忧去。

服除,调全州教授。

未上,得疾。

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

至夕,整襟正卧而卒。

年四十九。

④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

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

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

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

或未可与语,则不发。

尝曰: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释】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

用五两鸡毛制成,故名。

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虹口区4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不肯苟简涉猎()

(2)士而耻此()

(3)是固男子之事也()(4)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九龄不以职闲自佚②士而耻此/整襟正卧而卒

A.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B.①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同。

C.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相同。

D.①中的“以”用法意义不同,②中的“而”用法意义不同。

3.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2分)★

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

(2)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5.第④段体现了陆九龄怎样的教育理念。

(3分)★★

 

【知识卡片】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①成然之。

(成)早出暮归……(《促织》)(承前省)

②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秦晋殽之战》)(承前省)

③(公)度我之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省)

④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蒙后省)

⑤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话省)

⑥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对话省)

2.谓语的省略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承前省)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省)

3.宾语(包括兼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虫)以尖草,不出。

(《促织》)(动词宾语承前省)

②木直中绳,糅(木)以为轮。

(《荀子·劝学》)(动词宾语承前省)

③廉颇送(王)至境,与王诀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宾语蒙后省)

④因跪请秦王(击缶)。

秦王不肯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宾语蒙后省)

⑤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项脊轩志》)(代词“之”作兼语,常常省略)

⑥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代词“之”作兼语,常常省略)

⑦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介词“以”、“与”、“为”、“从”等的宾语常常省略)

⑧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介词“以”、“与”、“为”、“从”等的宾语常常省略)

4.介词省略

①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项脊轩志》)(介词的省略,以“于”和“以”为最多)

②又试之(以)鸡。

(《促织》)(介词的省略,以“于”和“以”为最多)

 

1.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

2.方法提炼。

3.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孙奇逢,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名士多附焉。

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等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而奇逢与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

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①,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

而奇逢与人无町畦②,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节选自方苞《孙征君传》)

【注释】①国朝:

指清朝。

②无町畦:

无隔阂,这里指不摆架子。

(浦东新区2012年高考预测语文试卷)

1.本文作者方苞是清代“□□派”的代表。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2)次第死厂狱()

(3)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4)有司敦趣()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而不可强以仕②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B.①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②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C.①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②孔子登泰山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