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19842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docx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

(出示课题:

图形的认识)

看!

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

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

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方便,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

3.师:

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分?

分几组?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

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

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出示按形状分的组)来研究。

【一上课,让学生自己玩。

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

收积木时,教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1.师:

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

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2.问一个学生:

你拿的是什么球?

(小皮球)再问其他学生:

你呢?

其他同学呢?

3.师:

虽然他们拿的是不同的球,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它们的形状怎样?

师:

(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4.师:

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5.师:

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

6.师:

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

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二)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

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

为什么不是?

2.师:

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还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4.师:

(出示图)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

5.师:

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正方体这组积木问:

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板书摸。

小结:

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时)提问:

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

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板书数。

5.师:

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板书看。

小结:

我们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

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问:

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2.师:

请你从这堆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

你是怎样知道的?

(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比比看,谁的注意力最集中,能看清它是怎样数的?

【通过数的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有序地数的方法。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

(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

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

(长方体)

②师:

我们把这种图形,称做长方体。

(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采取放手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师:

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倒在袋子里。

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习

师:

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魔术师

看过魔术表演吗?

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

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

问学生:

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

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

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神奇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二)超级侦探

师:

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你们能行吗?

游戏1:

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

问:

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

(球)

你能肯定是球吗?

还可能是什么?

(圆柱)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

问:

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

(球)打开看看。

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

板书听。

游戏2:

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

谁来说说,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

生:

打开看看吧!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下边。

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体,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

是长方体)

讨论:

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

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超级侦探的游戏,则是通过听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沟通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渗透观察物体、考虑问题时要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

五一放假期间,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可大了。

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建筑使我们城市越来越美了。

请你们欣赏一组我拍的照片。

(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

他们找来了一些材料,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你们看看他们都找来了什么形状的材料?

2.(出示图)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帮助统计一下,他们所有的建筑材料的数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

(这时的积木在学生眼中就是玩具。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

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

学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第四层的玩,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听的方法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形状。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每个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几个图形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孤立存在,要学会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

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