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0895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6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觇视(chān)趿拉(jī)自诩(xǔ)赠谥(shì)

B.譬如(pì)模样(mú)氛围(fēn)瞋视(chēn)

C.伛偻(yǔ)羁縻(mí)褶皱(zhě)入殓(liǎn)

D.睥睨(pì)愧怍(zuò)付梓(zǐ)脂肪(zhǐ)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________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

在当代社会,最________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________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

A.瞥见 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B.洞察备受瞩目铺天盖地

C.瞥见引人注目铺天盖地D.洞察备受瞩目排山倒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

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

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4.“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5.对下面这段话的含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鬓上。

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达目的地。

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随艰辛和痛苦。

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

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

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B.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C.①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大阉亦逡巡畏义

D.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②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7.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激昂大义,蹈死不顾B.不能容于

远近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9分)

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

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

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

公曰:

“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

”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

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

巡抚毛一鹭,浙人也。

檄②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

皆言:

“吏部③清忠亮节,何罪?

而朝廷逮之极?

”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

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④也。

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

相聚谋乞两台⑤,恳其疏救⑥,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

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

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

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

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

“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⑦?

”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

“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

”诸旗虎面豹声,曰:

“速剜若舌!

皆出东厂,将如何?

”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

“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

”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

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

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

至夜分,百姓始渐散。

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⑧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是日,城中正沸而锦衣逮黄尊素者,由吴入浙,泊舟胥江,罔知也。

登岸扬杨,凌轹市民,一人偏袒呼曰:

“是何得纵?

”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

焚其衣冠,所得辎重,悉投之于河。

诸旗仅以身免。

始知城中有变,踉跄而逃。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

【注】 ①楚囚:

指囚犯。

《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

②檄:

传令。

③吏部:

指周顺昌。

④皇皇:

匆忙不安的样子。

⑤两台:

指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徐吉。

⑥恳其疏救:

恳请他们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

⑦置喙:

这里指说话。

⑧斗拱:

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旦则复聚     

旦:

天明,早晨

B.轰轰不辨一语辨:

辩解

C.佩韦等不胜愤胜:

能承受

D.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沈:

沉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州百姓对东厂逮人的愤怒情绪的一组是(  )(3分)

①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 ②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③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④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 ⑤至夜分,百姓始渐散 ⑥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个叫李实的太监为了博得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诬陷大臣,锦衣卫就派人开始四处捉拿这些被诬陷的人。

B.知道逮捕周顺昌的人到了苏州,很多百姓自发地来到军门为周顺昌送行,并且人数愈来愈多,这一现象引起了毛一鹭的恐慌。

C.在送别周顺昌的时候,人们呼号的声音像雷声一样轰轰作响,由于文之炳先出手击打百姓,才引起了人们的反抗。

D.那一天,正逢上一个叫黄尊素的锦衣卫因为逮人从此处经过,把船停在胥江上,上岸之后欺凌百姓,结果遇到了愤怒的人群,被打得狼狈而逃。

11.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

(3分)

(2)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

(3分)

(3)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明·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1)请简析“池上新晴偶得过”的作用。

(2分)

(2)“芙蓉寂寞照寒波”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芙蓉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3)“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扬子江》)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6)千磨万击还坚劲,。

(郑板桥《竹石》)

(7),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4—17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批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

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

,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

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4.一个卖果子的叶三,为何能享有“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的美誉?

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15.小说第三段看似闲笔,却耐人寻味。

试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两个角度简析其妙处。

(6分)

16.文中四处划线句子体现出季陶民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选择一两个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

(4分)

(1)对极了!

(2)不对?

(3)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4)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17.作者给我们讲述普通人叶三的故事,用意何在?

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校园诗歌应更有生气和锐气

冷霜

①近年来,校园诗歌创作重显活跃势头,不止一种诗歌刊物开设了校园诗歌的栏目,北大、复旦、武大的“未名”“光华”“樱花”三大诗歌奖,也成为激励校园诗人创作的重要机制,在各大高校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诗人。

②不过,这种可喜的创作态势同时隐伏着一些问题。

观察当下的校园诗歌创作,我们会看到校园诗人普遍注重诗歌技艺的学习和锤炼。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写作依靠的不只是灵感,更是勤奋劳作,如此,才能积累经验、提升技艺。

但另一方面,在不少校园诗人的创作中,我们也会发现对技艺的理解存在着某些误区。

似乎只有繁复、绵密的修辞才体现出诗艺,只有通过层叠缠绕、环环相扣的隐喻才能达成作品意义的复杂性以及审美接受的快感。

相对而言,那种质朴、新鲜、生动的表达却较少被看重。

这一诗艺理解上的偏向也许与智力活动密集的校园生活状态有一定关系。

而由于校园诗人在这个生命阶段写作主题、题材上必然的相近,也会造成风格乃至整体创作面貌上的趋同。

  ③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校园诗人写作姿态中存在着某种“自闭”现象。

由于成长于诗歌已失落其中心地位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校园诗人在写作中常常呈现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

这种旁观者的姿态在现代诗歌中有其深远传统,但在今天已经逐渐失去创造新的诗

歌想象的可能。

逐渐地,旁观者也许就变成了自娱者,“个人化写作”在一些校园诗歌中沦为缺少实在内容的独语乃至呓语。

写诗绝非集邮、钓鱼一类的私人兴趣,尽管诗歌的边缘化是今天的现实,但诗人仍应在写作中主动地建立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连带感,因为写作的活力并非仅凭阅读和写作的一味积累就能实现,而是要在与周遭世界的有机关联中生成。

同样,诗歌的技艺也并非孤立、静止之物,而必然是与特定的思想关切,互相生发而来。

  ④回望新诗历史,我们会发现,校园诗人曾不止一次成为诗歌革新的力量。

正是卞之琳早期诗中关注平民生活的视角和对口语的灵活运

用,为新月派格律化新诗注入了别致的新意。

也正是青年穆旦将强烈的民

族忧患感融进散文化的顿挫节奏,使他酝酿出兼具现代敏感性和语言包容力的名篇《赞美》。

更不用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校园,成为“后朦胧诗”勃

兴的主要舞台。

“校园诗歌”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诗艺的稚嫩,相反却暗含“得风气之先”的期许。

以此来衡量当下校园诗歌,总体上似乎显得“乖”了一些,虽常见驯熟的技巧,却少些生气和锐气。

今天的校园早已不是象牙之塔,校园诗人也应当有更开阔的视野,将目光投向剧烈变动着的当代社会,并在写作中与之建立起更积极的关联性。

唯如此,才能打开新的局面,真正成为复兴当代诗歌的力量。

(选自201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作者认为当下校园诗歌创作隐伏着一些怎样的问题?

请简要概括。

(6分)

19.请简要概述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欣赏,他们总是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地悄然绽放。

其实,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示。

请以“绽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沭阳县潼阳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B(A趿tāC殓liànD脂zhī)

2.C(“洞察”指很清楚地观察。

“瞥见”指一眼看见。

结合后面的“现象”和“形态”,应该是看见,而不是清楚观察,因此应用“瞥见”。

“备受瞩目”指很受别人的关注,是别人关注的焦点。

“引人注目”指吸引人们注意。

由于前面有“最”,“备”与之重复,因此应用“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指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根据语境,此处强调“广告语言到处都是”,因此应用“铺天盖地”。

3.C(A项成分残缺,“总结”后面的宾语缺少中心语。

B项“然而”应改为“因此”。

D项“这”指代不明。

4.B(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由上联“月送”可排除A项,由上联“花香”可排除D项,由“小院”可排除C项。

5.C(首先要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山崖崩塌”“花儿被掐走”代表生活中的挫折不幸,“伤口”“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开在了姑娘的鬓上”指挫折磨难中也会产生幸福;然后分析选项中的要点是否与之吻合。

A项“到达目的地”与语段不相吻合;B项说明美好与痛苦相伴,强调艰辛与痛苦,与语段主旨背离;C项强调不要丧失信念,符合主旨;D项强调“机遇”和“有准备”,与语段主旨相去甚远。

6.D(A中分别为搜寻、痛恨的意思;B中分别为当权者、没有依托的意思;C中“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

“逡巡”“湮没”“社稷”古今义相同。

7.C(C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个选项与例句皆为被动句。

8.B(辨:

分辨。

9.C(①仅指他的学生;⑤说的是百姓渐渐散去;⑥说的是设法营救。

10.D(是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

11.

(1)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

(2)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

(3)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

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

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分别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

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

周顺昌说:

“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

”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

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

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

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

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

巡抚毛一鹭,是浙地人。

他命令有关人员多次换地方关押周顺昌,不要让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一天要驱赶四五次。

然而,远近闻声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都说:

“周顺昌清正忠诚,高风亮节,有什么罪?

朝廷却这样逮捕他?

”守候到深夜还不散去,第二天天亮再聚集。

从十五日到十八日,整个社会都惶惶不安。

宣读圣旨的那一天,郡中送行的人有几万。

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恳请毛一鹭和徐吉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于是人们都拿着香在县署迎接周顺昌,喊声震天,县官的马也无法前行。

中午到达西察院,五百个读书人穿着官服站在门外。

一会儿,毛一鹭和徐吉拿着圣旨来到。

老百姓拿着香趴在地上,哭喊的声音如雷鸣水泻,轰轰作响分辨不出一句话。

毛一鹭满脸流汗,胆战心惊不敢说一句话。

旗尉文之炳等自高自大,不体察民情,拿着器械击打老百姓,并且厉声喝问:

“东厂严格命令逮捕官员,哪容你们插嘴?

”百姓颜佩韦等听到后,反问道:

“你说东厂逮捕官员,那这个旨意出自魏忠贤了?

”那些旗尉脸色冷峻声音严厉,说:

“马上就剜去你的舌头!

这些命令都出自东厂,你又能怎么样?

”颜佩韦等不胜愤怒,振臂大呼说:

“我们以为是天子下的诏书,东厂怎么能逮捕官员呢?

”先攻击文之炳,跟着的老百姓有几千人,用伞柄击打文之炳,读书人都吓得往后退。

毛一鹭惊恐失色,急忙叫来卫兵护卫,和徐吉离去。

兵备张孝、太守寇慎,是陕西人,很得民心,再三说明道理。

到半夜时分,百姓才慢慢散去。

从尉李国柱被打死,其他的有的藏在梁上,有的爬上房子逃跑,才得以保全。

那一天,城中正闹得沸沸扬扬,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从吴地进入浙,把船停在胥江上,对城中之事并不知晓。

他们上岸之后欺凌百姓,一个老百姓光着膀子大呼:

“你们怎么这样蛮横?

”一招手打架的人都来了,于是,把他们的船掀翻了沉入江底。

烧了他们的衣服和帽子,把得到的物资都扔到河里面。

诸旗只身逃跑了。

才知道城中有了变乱,便仓皇逃走了。

12.

(1)照应题目,交待雨后初晴,自己偶然从池上经过。

(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新晴”反衬自己的落寞。

(1分)

(2)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2分),写“芙蓉寂寞”将其人格化,用“寒波”更加衬托出荷花的寂寞。

(2分)

(3)①表面看是诗人对芙蓉的劝慰:

如果是在春天,你会淹没于繁盛的百花丛中而有更多的幽怨和难堪。

如今你毕竟盛开后的肃杀,曾有过辉煌,何必再“怨”再“厌”!

②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崇高品质的追求;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劝慰自己不必在意如芙蓉(荷花)那样清高而无人赏(知)。

(每点2分)

13.不指南方不肯休留取丹心照汗青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扼腕墓道亦以明死生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人生若只如初见

14.因有二:

一是叶三喜爱画,对画作的欣赏、鉴别能力一流;二是叶三评画不谀媚,藏画不为利,人品一流。

(一点2分)

15.人物刻画:

这段文字写叶三一年四季因时、因需卖果,卖的果子鲜美可赏,(1分)体现了叶三的勤劳、精明、有鉴别力。

(2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情节安排:

为下文写叶三因季陶民爱吃水果而与之交往密切,以及在季陶民处观画、评画等情节(2分)作铺垫(1分,或答“提供了依据”)。

16.

(1)欣慰与赞赏;

(2)惊讶与疑惑;(3)欣喜与新奇;(4)坦诚与关切。

(每句答到一个词即可得1分)

17.

(1)从人物这一角度:

作者讲述叶三的故事,意在讴歌普通民众身上所具备的对美的鉴赏力及美的品质;

(2)从情节这一角度:

叶三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与体验,赏画、评画一语中的,作者意在表明艺术源于生活,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或叶三就是为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季陶民死后,叶三不再卖果,作者意在赞美普通人之间那种和谐的关系及朴素的人情美。

(3)从环境这一角度:

作者讲述季陶民身边的假名士、世人用金钱衡量艺术价值的现象,意在揭露和批判世人的功利主义。

(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8.①对技艺的理解存在着某些误区,质朴、新鲜、生动的表达不被看重;(2分)

②诗歌风格乃至整体创作面貌趋同(2分);

③写作姿态存在某种“自闭”现象(2分)。

19.首先,回顾新诗历史,论述校园诗人对诗歌革新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2分);

其次,指出当下校园诗歌缺少生气锐气的

现状(2分);

最后,对当今校园诗人和诗歌创作提出期望(2分)。

20.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