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024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docx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填空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学部分)复习资料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4、初创时期:

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5、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

(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

(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7、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

8、发展阶段:

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

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

(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

A。

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和M。

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

“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

(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0、中国心理学的起源:

孔孟荀墨等。

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廖世承1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14、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5、心理发展阶段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

6、7-11、12岁;

少年期。

11、12-14、15岁;

青年期。

14、15-25岁;

成年期。

25-65岁;

老年期。

65岁以后。

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17、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18、中学生记忆发展。

(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19、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

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

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5)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

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

运算:

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22、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

◆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

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

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2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26、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

美国。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

(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

29、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30、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

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

31、智力测验的工具。

(1)比内-西孟表;

(2)斯坦福-比内量表;(3)韦克斯勒

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公式: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32、智力的构成:

◆(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

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

33、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1985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34、多元智力理论。

(美。

加德纳)。

七种不同的智力;

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36、学习风格最初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策略和学习倾向。

我国认为学习风格划分应从生理、心理、社会进行。

37、学习风格主要特征:

持久性;一致性;

38、学生的思维方式:

(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

(2)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

(3)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

(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

(斯腾伯格)

39、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

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

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

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

心理调控的水平:

整体抽象型和局部具体型。

心理调控的范围:

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导向型。

心理调控的倾向:

自由开放型和保守拘谨型。

思维对人格具有预测作用,而对智力具有调节作用。

40、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

自觉的。

积极主动的过程。

4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

◆加涅提出三种态度:

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

45、奥苏贝尔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

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7、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8、桑代克的联结说。

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之父”

通过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在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因此,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本质:

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

尝试与错误;

条件:

外在强化;结果:

习惯性反应。

49、桑代克学习规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5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他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

教育启示:

1允许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学习;2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3加强适当的练习;4任何学习要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51、巴甫洛夫,前苏联生理学家。

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作了研究,曾获诺贝尔奖。

52、经典实验:

狗通过刺激条件反射实验。

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5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1)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2)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3)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

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5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观点1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2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55、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操作也是一种强化,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2)强化的程式。

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强化的程式的分类如下

◆强化分为A,连续式(即时强化);B,间隔式(延缓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定时距式、变时距式)和比率式(定比率式、变比率式)(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4)消退。

(5)惩罚。

56、新行为的塑造。

具体技术:

链式塑造和逆向链式塑造。

链式塑造步骤:

终点行为;起点行为;步调划分;即时反馈。

57、斯金纳理论的原则:

(1)小步骤;

(2)循序渐进;(3)积极强化(即时)。

5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论)

他认为,个体(主要是认知等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起作用的。

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59、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反映通过他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是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观察学习分为三类:

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

6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即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

(3)复制过程。

复制过程即自己仿照做出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

(4)动机过程。

个体是否愿意表现出这一行为。

61、除了直接强化,班杜拉提出了另外两种解释:

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62、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6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又称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64、布鲁纳的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l认知结构就是人类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65、布鲁纳的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

l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l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l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

l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l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l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l三种动机:

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

互惠内驱力。

66、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其及教学原则。

如何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

(1)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2)应根据中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67、布鲁纳的贡献: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转变,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烃,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变。

缺陷:

忽视了社会方面的因素。

68、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贝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

69、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70、有意义学习的机制:

同化。

奥苏贝尔提出三种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l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序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71、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4)接受学习。

7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

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下位学习。

73、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重要的结构:

上方的执行控制(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和期望(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两个部分。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74、认知学习论的新发展: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结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75、建构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

77、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78、知识的种类?

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2.根据知识的功能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

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是可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

78、知识的作用?

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

(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由目的决定。

(2)任何活动者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要求的变化。

79、知识的表征存储: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系统。

(3)成块知识的组织:

图式。

(4)认知结构。

80、知识的学习,指学生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82、知识学习的分类:

(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序分为:

符号学习、概念学生、命题学习;

(2)根据相互关系分归属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83、

(1)知识学习是学习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84、知识学习的过程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85、◆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到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

l教材的概括是主体对具体材料的抽象认知,是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

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l知识理解的标志:

一,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二,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地执行动作。

86、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

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

87、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包括1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2)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3)学习材料的内容。

l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

◆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采用:

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复述;解释;推论;应用。

◆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

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88、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要素:

名称;内涵;外延。

概念学习的方式: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89、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概念分析;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

5比较。

90、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

l常用的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顺序观察法;2素描观察法;3连续观察法;4实验观察法;5操作观察法;6比较观察法。

(2)运用变式与比较;

(3)知识的系统化;

(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91、知识的巩固,指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

记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