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17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2014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2014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12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位置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

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

P2二、地形和河流地形: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

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3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4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

“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

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

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第5页共50页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

①课前准备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③表演④反思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

“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

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

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6页共50页第7页共50页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人文环境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第8页共50页第9页共50页第10页共50页第11页共50页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准备和方法:

1、课件《樱花》2、课件<日本>3、活动设计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第12页共50页第13页共50页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一、日本自然地理特征1、日本概况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3、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有利条件:

(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不利条件:

自然资源缺乏2、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三、日本工业区的分布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第14页共50页2、原因四、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东南亚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的风景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2、自制CAI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5页共50页板书设计:

第二节东南亚一、地理位置纬度海陆二、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共同特征:

湿热三、农业水稻气候人口集中,耕地少热带经济作物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五、河流上游:

多为峡谷,水流湍急―――丰富水能资源下游:

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农业生产六、城市分布――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华侨:

中国国籍华人:

外国国籍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三节印度一、概况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二、印度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压力: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地形、气候和农业1、热带季风气候夏:

降水多(西南风)----水灾冬:

降水少(东北风)----旱灾2、地形----平坦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3、农业水稻沿海地区,东北小麦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棉花西南黄麻东北四、工业发展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高科技工业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俄罗斯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3、东南亚地图;4、自制CAI课件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课时安排:

3课时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1、国土辽阔2、地形特点---平坦东高西低、南高北低3、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气温:

西高东低,南多北少降水: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寒极:

雅库兹克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1、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三、发达的交通1、多样的交通方式客运:

铁路、公路货运:

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2、铁路网欧洲部分:

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稠密亚洲部分:

单一(亚欧大陆桥)四、城市与文化1、莫斯科2、圣彼得堡3、港口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第21页共50页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1、能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二、教学重点1、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1、学生收集有关中东地区的资料,准备课上发言。

2、有关2003年美伊战争的录象。

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22页共50页第23页共50页六、板书设计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一、长期的热点地区长期热点地区二、重要的地理位置1、范围2、二洋三洲五海之地土耳其海峡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三、丰富的石油资源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3、石油输出路线黑海红海里海第24页共50页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第二课时)一、课程标准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4、教学课件5、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6、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四、教学过程第25页共50页六、板书设计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四、贫乏的水资源水资源分布特征:

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解决办法:

(1)淡化海水(沙特阿拉伯)

(2)节水农业(以色列)(3)从外引水(阿富汗)五、文化差异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欧洲西部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第26页共50页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

(一)、

(二)。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7页共50页第28页共50页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特征:

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二、欧盟(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4)作用、影响、意义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四、传统畜牧业1、地理位置因素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第29页共50页3、气候因素五、繁荣的旅游业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目标: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2、理解单一产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30页共50页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概况1、位置范围和组成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2、地形--以高原为主3、气候热带气候类型为主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刚果盆地、几内亚湾)热带草原干季草原枯萎湿季草原茂盛热带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4、人口与人种主要以黑种人为主分布文化二、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1、什么叫单一商品经济?

2、后果3、解决方法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澳大利亚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目标1.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

2.学会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利用资料说明为什么澳大利亚是“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推荐相关网址或参考资料学生:

分组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美国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美国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第九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巴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