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2614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育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简答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育学简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

①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才服务于政治;②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④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①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

①激活和传承文化的功能;②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③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④选择和整理文化的功能。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例如,现代女性的性成熟一般自12、13岁开始,至17、18岁止,男性一般比女性成熟的起始年龄推迟2-3年。

 

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答:

①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②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④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8.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文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

答: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1.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

答:

①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②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已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

第二,小学教育阶段—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的结构有了一系列变化。

第三,初中教育阶段—初中阶段被看做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把它和小学联结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

第四,高中教育阶段—学制类型多样化。

第五,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层次、类型多样化。

第六,高等教育阶段—多层次,多类型。

       12.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

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②完全普及义务教育。

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3.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③是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14.学生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

①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②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

③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

④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学生的义务有哪些?

答: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才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6.教师职业的性质?

答: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②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17.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18.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基本理念?

答:

六点基本理念:

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④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⑤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⑥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9.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一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课程实施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

①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和类型、结构进行规划。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21.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答: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治疗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22.简述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

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23.教学过程有哪些规律?

答: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知、情、意统一的规律。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24.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发展阶段?

答: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⑥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25.如何理解和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答: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既要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观念来武装学生,又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要求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感情性,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科学性的灵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有以下四点要求:

①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②坚持教学的思想性。

③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思想修养。

 

26.怎样理解和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

答: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图表、语言的形象描述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奠定基础。

直观性原则有以下四点要求:

①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语言的直观。

④直观手段的运用要适当,讲求实效。

 

27.如何理解和贯彻巩固性原则?

答:

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持久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之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并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打好基础。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②组织好练习、复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③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28.如何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答:

①教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讲求语言艺术;③讲授要有启发性;④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要过长;⑤恰当地运用板书。

 

29.如何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答:

①鼓励学生要有发现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能得出正确结论;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学生能明确探索的目标和中心;④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⑤协助学生搜集、组织和审查有关材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从而得出结论。

⑥指导学生对假设和答案进行验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⑦提高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

 

30.演示法的特点是什么?

怎样才能用好演示法?

答:

演示法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新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用好演示法,需做到:

①演示之前要做好准备;②要注意演示的示范性、准确性;③要尽可能使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④要配合以讲解;⑤教具的演示要适时、适当。

 

31.什么是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要注意什么?

答: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讨论前教师要做好准备;②要围绕中心进行讨论;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④做好讨论总结。

 

32.教师在设计谈话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答:

①紧扣教材,突出重点;②难易适度,由浅入深;③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

 

33.如何选用教学媒体?

答:

①依据教学目标;②依据教学内容;③考虑教学对象;④合理利用教学媒体的特性;⑤分析教学条件。

 

34.课时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

包括:

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授课类型;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手段、教具、学具;教学重要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和版画的设计。

 

35.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哪些要求?

答:

①难易适度。

②分量适度;③要求明确。

④及时检查和批改。

 

36.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好的方案?

答:

①教学设计过程完整,环节明确,前后一致,是一个要素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②可实施性。

③创新性。

 

37.上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策略得当;④表达清晰;⑤组织严密;⑥学生积极性高。

 

38.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答: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②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③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④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39.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40.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答: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1.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疏导性原则?

答: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共同努力,来控制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43.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彻平行性原则?

答:

①精心培养坚强的学生集体;②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44.我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答:

途径有:

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辅导咨询类。

方法有: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45.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

①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②对学生学习的指导;③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④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⑤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⑥对教室设备的管理;⑦生活指导。

 

46.如何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答:

班级中正式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级的核心组织,其成员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的民主方式产生的。

班委会一般由5-7人组成。

二、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

班级内部可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这些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轮换,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答:

①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③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④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48.班主任在编排学生座位时要考虑到哪些因素,排列的方式有哪些?

答:

①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考虑。

②从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科上课的需要考虑。

排列方式有:

秧田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圆形排列和U型排列法。

 

49.班主任在组织班级例会中,要做好哪些工作?

   答:

①根据班级建设的需要安排班级例会内容;②根据班级例会内容确定活动主持人和其他工作人员;③做好班会活动的相关准备工作。

④民主、高效地组织活动。

 

二、论述题

 

1.试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

答: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适应这种顺序性,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到高一阶段过渡,加强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和努力的品质,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试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

一、遗传素质。

作用为:

①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③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二、环境。

作用为:

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三、学校教育。

作用: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

作用:

①选择性作用;②自觉性作用;③创造性作用。

 

3.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一、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德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事,智育注重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体育关注改善人的身体素质,美育则提升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作精神和技术的准备。

二、五育之间互相联系。

五育虽然相对独立,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教育实践中,应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教育。

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应强调德育和智育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的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没有科学知识,人的品行、美感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就难以有效进行。

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4.论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和新课程的关系?

答:

一、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在层次上是不同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层次,素质教育相对全面发展教育而言是隶属层,它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经阶段。

全面发展教育是照应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提出的命题,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依据全面发展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

如果所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是行动、是方法,它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基本任务。

素质教育呼唤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设了平台,调整和改革了传统的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新课程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5.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首先要对师生关系有新的认识:

①教育教学上是教和学的关系;②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③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④心理上是相容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是师生关系建立、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

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策略有:

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②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严格要求学生;⑥建立教师威信。

 

6.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答:

①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表现在:

①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教师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④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②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

精深的学科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知识。

③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

教学设计能力;说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研究能力。

④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

热情慷慨、善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尊重学生、耐心温和等。

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有:

冷漠、孤僻、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经常骂人、对学生没有同情心等。

 

7.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

“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请你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你的便”。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答:

这个孩子的家长并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师生关系,而且不知道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以及其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①教育教学上是教和学的关系;②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③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④心理上是相容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①树立新型的师生观;②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严格要求学生;⑥建立教师威信。

从以上认识可以得出,孩子即便不听话,但不听话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需要耐心引导。

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以爱为基础和谐发展。

师生关系的融洽,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障碍,加快教学要求的内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8.试述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答:

要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

具体要求有: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

继续实行高中生毕业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9.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答: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是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教学改革中仍处于核心地位。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接近,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学会运用,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②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能力水平。

能力发展的好的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③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条件:

第一、学生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学生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和发现,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注重启发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会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10.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答:

教学方法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效率。

选择教学方法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②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③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④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教学方法;⑤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⑥根据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

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

此外,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时限等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11.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答:

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②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进行教学;③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看法?

   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才能转化称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再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1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还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学习新知识时要注重联系实际;②学懂新知识后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③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④根据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