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2921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docx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

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先行先试、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不少已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这些“宠儿”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的苦恼:

管理模式受到挑战、发展空间受限等。

  专家和开发区官员认为,当前国家级开发区正在进入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我创新的新阶段,遇到的这些新问题亟待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关注解决。

  开发区后续发展定位和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自1984年我国建立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来,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批准了49个国家级开发区,它们对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级开发区以占全国万分之零点五左右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3.55%的GDP。

据预测,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GDP将超过6000亿元,相当于目前上海市的经济规模。

  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功能区,这些开发区一直沿袭着管委会管理模式。

管委会在行政体制上是一个政府派出机构,对开发区进行经济职能的管理。

  “在开发区很小、功能单一的时候,管委会能较好地发挥管理职能。

但是,现在这种管理模式正面临着挑战。

”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刘培强说,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不仅有工业功能,还新增了服务业和众多社区居民。

管委会作为准政府如何管理居民,充分履行政府职能等新问题都值得探讨。

  目前包括青岛、辽宁等地由于审批以及土地制约等方面的原因,已出现了将开发区回归旧体制,与行政区合并的模式。

刘培强认为,开发区的目标与行政区是不吻合的,两者合并、开发区体制回归后,将会出现经济功能目标分散、财力分散、体制分散、弱化产业聚集的状况。

  而不少专家都认为,开发区作为新体制的先行先试区域的历史使命远未完结,目前出现合并的出发点正是为使开发区更好发展,然而,两种区域的对接还为时过早。

  记者了解到,通过开发区引进、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经验,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也是我国设立开发区的初衷之一。

而在现行体制下,地方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无法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态势和机制。

  天津市开发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恺认为,这不仅阻碍了开发区创新成果的顺利“输出”,抑制了开发区带动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且由于各地区竞争的白热化,出现了恶性竞争,使得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屡屡出现。

这种现象值得研究重视。

  开发区整顿“管了儿子管不了孙子”现象需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津开发区深度挖掘探索“无地招商”,吸引大量外企增资扩股,目前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到5亿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

  天津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仲强说,目前,一批发展较好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坚持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原有土地资源基本用尽,无法及时补充进一步发展所需的适量土地资源。

开发区集约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势必影响到开发区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

就天津开发区来说,一方面20年前所做的开发区发展规划没有预料到目前快速发展的态势,发展空间受限已成为制约天津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天津拥有大片的盐碱滩荒地,农业产出极低,希望国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给予支持。

  然而,目前一些地区在开发区清理过程中却出现了“管了儿子管不了孙子”的现象:

一方面规范运行的国家级开发区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政策限制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一些不规范的开发区却在清理过程中“非转正”。

  对此,刘培强提出,开发区模式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土地资源浪费等开发区建设失序现象并不是开发区模式本身造成的。

一些部门盲目地发展开发区,出现了“开而不发”、“零地价出让土地”等现象,恰恰正是违背开发区发展规律造成的。

规范的国家级开发区对我国土地集约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一方面,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空间受限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当然,另一方面,它们也应顺势而为,从规模型扩展走向内涵型增长的发展方式。

  从宏观层面规划开发区新时期新定位

  在谈到国家级开发区未来走向时,专家和开发区官员们建议,首先,当前中央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综合考察和研究,从宏观层面上规划我国开发区在新时期的目标定位,包括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定位和管理模式定位等。

在我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历程中,充当先行者和探路者,仍将是开发区最基本的使命。

  王恺说,新形势下,开发区要发挥其宏观经济发展中解决突出矛盾的“改革区”地位作用,可以在城乡协调发展、城市新区建设甚至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不应对开发区建设采取淡出政策,反而应该有保有压,在抑制各地开发区泛滥的同时,总结和推广模范开发区的经验,让开发区成为调控政策的一个输入点。

刘培强说,在坚持土地集约利用和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应当考虑合理利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废地资源,为一批规范发展的开发区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必要空间。

  此外,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开发区即使清理完了也有约2000个。

一些小开发区简单地更名并没有达到清理整治的目的,而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却面临着难以发挥示范效应和土地受限态势。

当前应深化开发区治理整顿力度,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作用,探索通过兼并、甚至跨区域整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让成功开发区有效带动发展不成熟的开发区,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三经济圈经济呈不同发展趋势

30日对外发布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分析认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作为经济社会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和引领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并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人民日报》报道称,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由北京社会科学院联合上海、广东等地方社会科学院共同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举转变。

表现为长三角内部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报告指出,随着长三角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珠三角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将延续,“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将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

但合作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步入实质合作阶段,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初现端倪。

同时,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难有跨越式增长局面出现,但存在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

报告说,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上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是中国重要的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

北京将突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天津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河北将对自身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因此,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环渤海何时突破“诸侯经济”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该经济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由于存在行政高于市场、区域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等原因,尽管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口号提得很早,提得很高,但实际进展却一直缓慢

  ○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在新时期将逐步改变。

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字号集中的地区,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强势国企的重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能量可能在未来几年显现出来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该经济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由于存在行政高于市场、区域联系不够紧密、生产要素流动不够顺畅等原因,尽管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口号提得很早,提得很高,但实际进展却一直缓慢。

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比较,这一区域发展滞后的状况也显而易见。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

在中国经济总量中,长江三角洲占到17%,珠三角占9%,而京津冀地区仅占8%。

从统计数字的对比中看到了差距,同时也看到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合作潜力。

  目前,在经历过太多的等待和观望后,随着环渤海区域协作机制的建成,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引擎似乎已经开始启动。

  先天因素与政府推进

  环渤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成为政经界不争的事实。

从国际上来看,该地区属于中国北方三大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不但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国际分工协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近年来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实力降低,区域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及行政区划影响较深,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从2001年国有和国有控股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仅北京市就高达65.1%,高出全国20.7个百分点。

  “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的环渤海

  区域经济在新时期将逐步改变。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周立群说。

入世后,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字号集中的地区,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强势国企的重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能量可能在未来几年显现出来。

  旧的经济发展包袱将逐渐被甩掉而迎来新的发展。

  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主席陈锦华说,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外商在中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环渤海经济区将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后,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

2004年开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作的步伐开始明显加快:

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发改委在廊坊达成了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5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环渤

  海经济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环渤海地区七省市共同参加了该论坛,各方就适时召开七省市副省级会议,启动建立合作机制进程达成“北京倡议”;6月,环渤海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官员再次聚首河北廊坊举行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规划这个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区域协作发展蓝图,该合作机制名称被定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为环渤海地区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层次、有组织的定期磋商机制,以加强内部交流、协调和对外经济合作。

2005年春季,环渤海地区将在廊坊市举办首届环渤海商务节。

  从“廊坊共识”到“北京倡议”,再到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环渤海经济圈政府高层关于区域合作的认识和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河北省副省长才利民表示,环渤海区域内各省区市在产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今后区域内各省市将着重加强在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环渤海的起飞契机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20多年的增长积淀已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未来5至7年,我国三大经济圈都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它们对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

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将日显重要。

从区域投资情况看,资本逐步向我国北部地区转移;从潜在竞争力比较看,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地区将会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处于中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地位。

此地区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将带动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发展,这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南北差距也具有特殊作用。

环渤海

  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这一经济圈首先是京津翼北地区,正面临“起飞契机。

  伴随近二十余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此,且走势渐强。

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近8000家,是东北地区利用外资最多的城市。

  经过了十多年的奠基发展,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该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激活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此外,“奥运经济这一超级“引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而这一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

据了解,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京津两大直辖市的合作极大增强了环渤海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

北京在新的政府工作中,多次表示要突出“京津冀联合经济圈的概念;而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则提出“靠近北京、促进京津地区一体化的具体建设项目。

  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已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

2003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任务。

  “诸侯”论剑环渤海

  河北省省长季允石认为,加强统筹、推进合作,是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崛起的必由之路。

为把环渤海地区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推进,应该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推进体制创新;建立合作联动的载体和机制;构建区域快速通畅的交通信息网络;加快产业和地区分工。

山西省省长张宝顺说,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一样,都是国家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审视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现状,核心城市的带动问题;产业结构的趋同问题;区域间的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区域壁垒的问题;机制、观念的落后等问题值得深思。

建议制订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培育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建立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体系;建立区域性协调体系。

  北京市副市长张茅说,加快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区域增长极,应该本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协调、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制度创新,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在一个高起点、高层次的框架内展开区域内的协调与融合,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潜在优势,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提高环渤海经济圈整体竞争力。

具体措施为加强区域内整体规划的功能;构建大市场,促进要素无障碍流动;共同开发与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区域交通体系,重组区域发展空间;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建立能够实现“多赢”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新机制。

天津市副市长杨栋梁说,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环渤海区域合作,对加快天津经济的发展、建设北方的经济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要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经济联合。

天津在推进环渤海地区合作的方面的切入点和主要措施有:

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现代化国际贸易大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快环渤海地区商贸金融业的发展;加强环渤海地区间的科技联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认为,特殊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辽宁是环渤海经济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辽宁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辽宁的比较优势,辽宁将重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产业。

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说,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的新一轮调整、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地区将会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成员,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省在发展中共同维护环渤海地区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连辑说,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员,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也需要内蒙古。

鉴于内蒙古同环渤海经济圈已具备的深层关联,内蒙古将本着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的原则,积极拓展与环渤海各省市在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既为内蒙古的发展,也为环渤海的整体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环渤海发展谁是核心

  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正在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环渤海地区实施大都市圈战略,加快经济整合,首先要推动京津冀北的经济整合,增强其辐射和集聚功能,使其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

关键是京津的经济整合,共同发挥京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大北京都市圈。

北京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

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条件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经济整合。

  环渤海地区内有三个核心区,即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

谁能成为环渤海今后发展的核心?

得到普遍认同的规划是:

以京畿圈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副中心。

  京畿圈有条件成为环渤海的核心。

首先,该圈地理位置适中,而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位置则偏于半园弧形地带的一端;第二,作为首都所在地,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京畿圈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地缘政治意义更为重大;第三,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韩国经济核心区的辐射,以这两个地区为主要中心,可能不利于环渤海地区在环黄海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掌握主动权,从边缘向核心区转变;第四,从目前总体经济实力来看,三个核心区几乎势均力敌,按统计山东半岛甚至更胜一筹。

但是,应该看到,这是与过去相对单纯地强调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局部区域改革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原有环境将为开放、统一、公平、协调的发展环境所替代。

在这种环境下,京畿圈的优越性将会充分发挥出来。

  按照划分,京畿圈界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

考虑到环渤海地区面积比较大,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联系较松散的现状,在区域战略上应鼓励京津冀北地区先行发展。

其中北京和天津的地位举足轻重,建议这两个城市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

北京可以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在保持已形成的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同时,若能进一步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及其所含港口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京津唐都市带发展,而且还能协调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拉动环渤海经济圈的持续发展。

  战略层面的环渤海

  渤海经济圈起飞急需区域规划提供动力源,专家认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需要重视整个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空间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交通、电力、产业布局等,应该突破“诸侯经济障碍,引导市场对资源有效调整,为这一地区的起飞提供持久制度性发展动力。

  该区域的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整合。

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各自尽快形成以通勤铁道为轴线的交通通道,促进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

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

环渤海地区受传统重化工业的影响,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依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渠道作用。

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加快建设覆盖环渤海地区、连接国际国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

  今后,该区域应该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服务体系。

京津冀北地区,北京要增强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功能,发展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总部经济”。

天津要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展有优势的通信产业。

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企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

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该区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

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借助奥运会带来的旅游时机和人流,把京津冀旅游景点结合,统筹规划线路,会极大地促进旅游业。

  在辽中南,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

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是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随着环渤海经济的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互补和融合,形成联动发展和空间耦合关系,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建成世界级制造基地、物流中心和超大型都市圈。

区域规划合作可鼓励部分区域、行业先行。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陈耀教授认为,由于环渤海地区地理区域面积比较大,基于当前这一区域联系较松散的现状,在战略上可以分部分进行,例如北部辽东半岛的“北渤海湾经济区,南部山东半岛济南、青岛、烟台为主要区域的“南渤海湾经济区和京津冀北为主要范围的“西渤海湾经济区。

  京津作为区域经济的中轴线作用不可忽视,京津冀北的区域规划整体设想应注重“疏解与“集中,从交通基础设施及软件沟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据发展现状。

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北京与天津可组成双城,优势互补,共同发挥我国北方中心城市作用。

北京进一步强化政治、文化、金融、信息、高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疏解北京市区的部分功能,建设方便的“区域交通走廊、港口合理分工,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等。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化

上半年,北京开发区按照首都功能需要和资源约束要求,将引资工作重点放到了追踪精品项目、打造产业链条、拓展中介招商和提升比较优势上,结合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医药产业和装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北京开发区正在形成移动通讯、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汽车等产业化基地,其中,电子信息业的工业产值(现价)占全区工业产值(现价)的50.52%,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占14.02%,光机电一体化占12.13%,生物工程和医药行业占11.82%。

随着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轿车项目入区、北京吉普整体搬迁和相关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厂商的跟进,汽车产业在北京开发区迅速崛起,汽车产业即将取代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为支撑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