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119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docx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新陈代谢:

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

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

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

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

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

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

广义的发酵:

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

狭义的发酵:

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

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

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

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

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

ED途径: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

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

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

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

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

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

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

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

PK途径:

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

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HK途径:

两歧双歧杆菌是利用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酸和乳酸的。

这条途径中,1分子6-磷酸果糖由磷酸己糖解酮酶催化裂解为4-磷酸赤藓糖和乙酰磷酸;另1分子6-磷酸果糖则与4-磷酸赤藓糖反应生成2分子磷酸戊糖。

其中1分子5-磷酸核糖在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催化下分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

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生成1分子乳酸、1.5分子乙酸和2.5分子ATP。

Stickland反应:

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作为氢受体进行生物氧化并获得能量的独特产能方式。

Stickland反应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其产能效率相对较低,1分子氨基酸仅产1分子ATP。

发酵途径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的作用。

酵母菌的发酵:

I型发酵:

即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又称同型乙醇发酵,发酵产物只有乙醇一种。

酵母菌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生成2分子终端产物丙酮酸,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H2氧化生成NAD+,同时乙醛被还原生成乙醇。

II型发酵:

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亚硫酸氢钠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容的磺化羟基乙醛,该化合物失去了作为受氢体使NADH2脱氢并氧化的性能,而不形成乙醇,转而使磷酸二羟基丙酮替代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α-磷酸甘油,α-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生成甘油。

III型发酵:

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脱羧生成乙醛,如处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积累,2个乙醛分子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

而磷酸二羟丙酮作为NADH2的氢受体,使NAD+再生,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

歧化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一种元素变价,且一部分化合价升高,一部分化合价降低.氯气和水反应就是典型的歧化反应.

归中反应可以说与歧化反应刚好到过来,是只有一种元素变价,且部分元素化合价降低,部分升高,最终化合价在反应物中该元素化合价之间

硫化氢和浓硫酸就是典型的归中反应:

-2价和+6价的S归中生成0价的硫单质和+4价二氧化硫气体.

细菌乙醇发酵:

运动发酵单细胞菌和厌氧发酵单细胞菌利用ED途径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最后生成乙醇。

一些生长在极端酸性条件下的严格厌氧菌,胃八叠球菌和肠杆菌是利用EMP途径进行乙醇发酵。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是指1分子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2分子丙酮酸,而后2分子丙酮酸被2分子NADH2全部还原成2分子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

葡萄糖经发酵后产生乳酸、乙醇(或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由于缺乏EMP途径中的醛缩酶和异构酶,因而只能依赖HMP(或WD)途径分解葡萄糖。

葡萄糖分解成2-磷酸木酮糖,由磷酸戊糖解酮酶催化裂解成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乙酰磷酸经两次还原称为乙醇,3-磷酸甘油醛经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只净产生1分子ATP,比同型乳酸发酵细菌产能低。

混合酸发酵:

某些肠杆菌能通过发酵将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转变成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醇、乙酸、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由于该代谢产物中有多种有机酸。

2,3-丁二醇发酵:

肠杆菌、沙雷氏菌属和欧文氏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2,3-丁二醇和少量的乳酸、乙醇、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

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通过缩合与脱羧两步反应产生乙酰甲基甲醇,然后进一步还原成2,3-丁二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丁酸发酵:

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丁酸,该过程称为丁酸发酵。

EMP途径产生丙酮酸首先被脱去CO2生成乙酰-COA和H2,乙酰COA进一步生成乙酰磷酸,乙酰磷酸可与ADP反应生成ATP。

同时乙酰COA能够在缩合后逐步还原成丁酸。

丙酮-丁醇发酵丙酮丁醇梭菌在EMP途径基础上进行丙酮-丁醇发酵。

丙酮酸脱羧脱氢生成乙酰COA,2分子乙酰COA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其中一部分脱COA,脱羧生成丙酮;而另一部分先后经还原脱水,还原脱COA和第三次还原成丁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呼吸或呼吸作用:

微生物在降解第五十,释放出电子(氢)通过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最终传递给外源电子受体O2或氧化型化合物,从而生成H2O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以氧以外的外源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巴斯德效应:

由于葡萄糖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能量要比发酵中产生的多,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厌氧发酵转向有氧呼吸,这种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

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在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出能量并合成ATP,最终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能分解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包括糖类、脂肪酸、氨基酸和许多醇类等。

有氧呼吸:

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通过有氧呼吸彻底氧化为CO2和H20并产生38分子ATP。

有氧呼吸由三部分组成:

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2分子ATP和2分子NADH2;丙酮酸氧化脱羧、脱氢并与COA结合生成2分子乙酰-COA和2分子ATP和2分子NADH2;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NADH+H+和FADH2)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

两用代谢途径:

不仅是分解代谢产能,还是物质代谢枢纽,为很多重要物质的合成代谢提供碳架原料。

TCA循环,EMP和HMP途径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

中间代谢物的回补途径:

是指补充两用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物的反应。

TCA回补途径是乙醛酸循环,又称TCA循环支路。

呼吸链:

也称电子传递链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的按氧化还原势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氢(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电子)从低氧化还原的化合物处逐级传递到氧化还原势高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复合体I:

为NADH-Q还原酶,又称NADH脱氢酶。

FMN、CoQ、NAD均为NADH-Q还原酶的辅酶。

此酶的作用是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FMN辅酶上,使NADH氧化,并使FMN还原。

复合体II:

琥珀酸-Q还原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酶蛋白。

完整的酶还包括柠檬酸循环中使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的琥珀酸脱氢酶。

FADH2为该酶的辅基。

在传递电子时,FADH2将电子传递给琥珀酸脱氢酶分子的铁-硫蛋白。

电子经过铁-硫蛋白又传递给CoQ从而进入了电子传递链。

复合体III:

为细胞色素还原酶,又称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或简称bc1。

除了极少数的专性厌氧微生物外,细胞色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

细胞色素还原酶通过接受和送走电子的方式传递高势能的电子。

复合体IV:

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其功能是接受细胞色素c传递过来的电子并最终交给O2,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H2O。

复合体V:

又称ATP合成酶或H+-ATP酶复合物。

由8个不同亚基组成,它们又分别组成两个蛋白质复合体。

F1从内膜伸入基质中,突出于膜表面,具有亲水性,酶的催化部位就位于其中。

F0疏水,嵌入内膜磷脂中,内有质子通告,它利用呼吸链上复合体I、III、IV运行产生的质子能,将ADP和Pi合成ATP,也能催化与质子从内膜基质侧向内膜外侧转移相联的ATP水解。

氧化磷酸化:

又称电子转移磷酸化(ETP)是指将呼吸链在传递氢(电子)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与ADP磷酸化相偶联产生ATP的过程。

化学渗透假说:

电子在呼吸链传递产生的自由能,在特定的部位称为质子泵驱动H+从基质跨过内膜到达膜间隙的一边,从而形成两边电化学电势差,使基质的H+浓度低于膜间隙,因而基质形成负电势,而膜间隙形成正电势。

这就形成了电化学滴度即电动势,可称为质子动势,这种质子动势蕴含的自由能作为动力,驱动位于内膜中的ATP合成酶将H+从膜间隙一边经质子通道泵回到基质一边,在这一过程中将能量转移给ADP与Pi合成ATP,同时降低内膜两边的电化学电势差,并实现H+的跨膜循环。

无氧呼吸:

也称厌氧呼吸,指在厌氧条件下,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为末端氢(电子)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与发酵不同,无氧呼吸业务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过程中伴随有氧化磷酸化作用而生成ATP,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

由于部分能量没有充分释放之前就随电子传递给了最终电子受体,故产生能量比有氧呼吸少。

化能自养微生物:

以无机物如:

NH4+、NO2-、H2S、S、H2和Fe2+等为呼吸基质,把它们作为电子供体,氧为最终电子受体,电子供体被氧化后释放的电子,经过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华合成ATP,为还原同化CO2提供能量。

化能自养菌一般是好氧菌。

与异养微生物比较,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有以下3个特点:

1、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相偶联。

2、呼吸链更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化能自养微生物呼吸链组成与长短往往不一,氢或电子可以从任一组分进入呼吸链。

3、产能效率(即P/O)一般低于化能异样微生物。

P/O:

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和产生的ATP分子数之比。

光合色素:

光合色素是光合生物所特有的色素,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物质。

可分为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

类胡萝卜素:

所有光合生物都有胡萝卜素。

捕获光能的作用,把吸收的光能高效地传递给菌绿素(叶绿素)。

作为叶绿素所催化的光氧化反应的淬火剂,保护光合结构不受光氧化损伤。

在细胞能量代谢方面起辅助作用。

光合磷酸化:

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当一个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时,叶绿素或菌绿素被激活,导致其释放一个电子而被氧化,释放出的电子在电子传递系统中的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并产生ATP。

光合磷酸化可分为环式和非环式两种。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放O2型光合作用。

各种绿色植物、蓝细菌和藻类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

环式光合磷酸化:

在光能驱动下通过电子的循环式传递完成磷酸化产能反应。

紫膜光合作用:

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它来推动ATP酶合成ATP,又称紫膜个光合磷酸化。

盐生盐杆菌的细胞膜分为两部分:

红膜和紫膜。

红膜主要含类胡萝卜素、细胞色素和黄素蛋白的呼吸链载体,用于氧化磷酸化;紫膜由细菌视紫红质或细菌紫膜质的蛋白和类脂组成。

CO2的固定:

将空气中的CO2同化成细胞物质的过程。

CO2固定途径有:

卡尔文循环、厌氧乙酰-COA途径、逆向TCA循环和羟基丙酸途径。

卡尔文循环:

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主要途径。

在光能自养微生物中,此反应不需要光,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故称暗反应。

核酮糖二磷酸羟化酶和磷酸核酮糖激酶是本途径的两种特有的酶。

羟化反应、还原反应和CO2受体再生。

厌氧乙酰-COA途径又称活性乙酸途径H2为电子供体,分别把2分子CO2还原成乙酸的甲基和羧基,整个反应的关键酶是CO脱氢酶。

逆向TCA循环:

又称还原性TCA循环,本循环始于柠檬酸的裂解产物草酰乙酸,以它为CO2的受体,没循环一次,固定2分子,并还原成各种生物合成用的乙酰-COA,由它再固定1分子后,进一步形成丙酮酸、丙糖和己糖等原料。

柠檬酸裂合酶是例外,正向是柠檬酸合成酶。

羟基丙酸途径:

少数绿色硫细菌进行CO2固定的一种特有机制。

以H2和H2S为电子供体,把2个CO2转变为乙酸醛。

生物固氮:

在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通过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分子态N2还原为NH3的过程。

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共生固氮菌:

必须与它种生物共生在一起才能进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

联合固氮菌:

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自生固氮菌:

一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共生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生物固氮反应的6要素:

ATP的供应、还原力[H]及其传递载体、固氮酶、还原底物-N2、镁离子、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固氮的生化过程:

固氮酶形成阶段、固氮阶段、氨的去路

试述好氧菌防止氧伤害其固氮酶的机制。

答:

1、呼吸保护:

固氮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呼吸作用将周围环境中的氧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微环境处于低氧状态,皆此保护固氮酶。

2、构象保护:

高氧分压下,固氮酶能形成一个无固氮活性但能防止氧害的特殊构象。

3、异形胞及非异形胞的间隔性固氮。

4、根瘤细胞保护和豆血红蛋白保护。

5、束状群体固氮及类菌体和泡囊等固氮场所。

肽聚糖的合成:

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在细胞膜中的合成:

“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实在细胞膜上进行的。

“Park”核苷酸掺入细胞膜并进一步接上N-乙酰葡萄糖胺和甘氨基酸五肽桥,最后把肽聚糖单体插入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必须通过细菌萜醇的类脂载体运送。

在细胞膜外合成:

从类脂载体卸下肽聚糖单体,运送到细胞膜外正在合成肽聚糖的部位。

细胞因分裂产生的自溶素酶解开细胞壁上肽聚糖网套,原有的肽聚糖分子成为新合成分子的引物,发生转糖基作用,使多糖链在横向上延伸一个双糖摊位,后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最终使前后两条多糖链之间形成甘氨基酸五肽桥而发生纵向交联。

初级代谢: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级代谢。

次级代谢:

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次级代谢产物:

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通常称为次级代谢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

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色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类型。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的关系:

存在的范围及产物类型不同、对产生者自身的重要性不同、同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明显不同、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性上明显不同、相关酶的专一性不同、某些机体内存在的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代谢类型。

次生代谢的合成途径:

糖代谢延伸途径,由糖类转化、聚合产生的多糖类、糖苷类和核酸类化合物进一步转化成核苷类、糖苷类和糖衍生物类抗生素2、莽草酸延伸途径,由莽草酸分支途径产生氯霉素等3、氨基酸延伸途径,由各种氨基酸衍生、聚合形成多种含氨基酸的抗生素,如多肽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D-环丝氨酸和杀腺癌菌等4、乙酸延伸途径又分为2条支路,意识乙酸缩合后形成聚酮酐,进而合成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而是经甲羧戊酸而合成异戊二烯类,进一步合成重要的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或真菌毒素等。

其他耗能代谢:

微生物产生的能量主要用于细胞新组分的合成,还有一小部分用于微生物的运动、跨膜运输及生物发光等。

运动:

在真核微生物中,鞭毛和纤毛均有ATP酶,水解ATP产生自由能,成为运动所需的动力。

细胞鞭毛转动的能量可能来自细胞内的质子动力,或来自细胞内的ATP水解。

生物发光:

细菌、真菌和藻类都能发光。

尽管他们发光机制不同,但都包含能量的转移。

先形成一种分子的激活态,当这种激活态返回到基态时就发出光来。

酶活性调节:

酶活性的激活:

酶活性的激活是指代谢途径中催化后面反应的酶活性被其前面的中间代谢产物所出尽的现象。

酶活性的抑制:

大多属于反馈抑制,是指生物合成途径的终产物反过来对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酶合成调节:

酶合成的诱导:

诱导是酶促分解底物或产物诱使微生物细胞合成分解代谢途径中有关酶的过程。

根据酶合成对底物的依赖关系,可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

组成酶:

细胞所固有的酶,在相应的基因控制下合成,不依赖底物或底物类似物而存在。

诱导酶:

细胞在外来底物或底物类似物诱导下合成的。

诱导降解酶合成的物质称为诱导物。

酶合成的阻遏

阻抑物:

没合成的阻遏是微生物阻止代谢中没合成的过程,阻遏酶合成的物质称为阻抑物。

终产物阻遏:

由于终产物的过量积累而导致的生物合成途径中酶合成的阻遏。

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大肠杆菌在含有能分解两种底物的培养基中生长时,首先分解利用葡萄糖,而不分解乳糖,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产物阻遏了分解利用乳糖的有关酶合成的结果,这种葡萄糖对分解利用其它底物的有关酶的合成阻遏作用。

二次生长:

两种营养物同时存在时,微生物首先利用其中较易利用的营养物,当较易利用的营养物,经过短暂的适应,开始利用第二种营养物二次生长。

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代谢由于产生反馈抑制和阻遏作用,一般野生型的菌株用来发酵生产很难积累我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所以我们必须在代谢途径水平上改变微生物对酶活性与酶合成的调节,使微生物累积更多的为我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赖氨酸发酵:

在发酵工业上,以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枝代谢途径可以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

正常代谢过程中,赖氨酸和苏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有反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天冬氨酸除合成赖氨酸外还做为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

因此正常细胞内,难以积累较高浓度的赖氨酸。

工业上选育了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缺陷菌株作为发酵菌种。

解除抑制,可在含高糖和铵盐的培养基中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菌株。

控制细胞膜通透性

采取生理或遗传学手段,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胞内的代谢产物快速渗漏到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代谢物浓度,解除末端代谢物的反馈抑制和阻遏,便可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

硝化细菌:

能利用还原无机氮化合物滋养生长的细菌。

硫细菌:

能够利用H2S、S和S

2O

32-等无机化合物进行自然生长的细菌。

氢细菌:

能利用氢作为能源的细菌。

铁细菌:

少数能氧化Fe2+成为Fe3+并产能的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