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3303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辨析题集.docx

教育学辨析题集

辨析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

错。

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

  答:

错。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答:

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

  答:

错。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

错。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二战以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以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趋势。

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答:

对。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网络教育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答:

错。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答:

错。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弟子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

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答:

错。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都是片面的。

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民主化。

  答:

错。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的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答:

错。

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

  答:

正确。

这是《学记》中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启发式教育学主张。

即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这些规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答:

错。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一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三是提出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

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

  答:

错。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的批判,是对教育目标的外铄性的批判。

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了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作来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念形态。

  答:

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不同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逐渐形成。

  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包括课程理论、学科教学论及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第二个领域是教育管理,在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理论的启发下,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应运而生;第三个领域是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一般系统化研究和分别研究。

从研究角度看,形成了教育史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

从研究价值来看,这些学科群又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层面。

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

  答:

正确。

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最快、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教育学科与教育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是我国教育学研究历程中学术思想解放和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意识的觉醒期。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有如下主要表现:

一是教育研究课题拓展,二是研究方法的更新,三是新学科的增长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答:

正确。

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2、学校教育还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答:

错。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活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学校教育只有遵遁教育规律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济服务。

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

  答:

错。

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

进入现阶段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文化高度发展,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必然越来越依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国家各级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素质都将随之而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对增强。

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

  答:

错。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我们要不断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就不可忽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答:

正确。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科学真理、制造革命的舆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的政治服务。

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答:

错。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但两者并不是同步发展,教育本身的发展还会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还起着特别大的作用。

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答:

正确。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

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答:

正确。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发展更新。

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的。

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

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

  答:

错。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所以说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答:

正确。

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是比较集中的,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作出特别的贡献。

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

  答:

错。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入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

并且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

但土地、劳动、资本在现代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

  答:

错。

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生产性,而不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

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

  答:

错。

科学并不能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

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

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

  答:

错。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

  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对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

  答:

正确。

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

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16、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答:

正确。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答:

正确。

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浩瀚文化海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选取、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

由于这些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文化的承传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

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

  答:

错。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文学家都有师生平等的思想火花。

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其后果是,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

  答:

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答:

错。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

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不仅重视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

  答:

错。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由于外铄论者一般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的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

  答:

正确。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各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那些身残志坚的人就是明显的例证。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

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材施教”是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答:

错。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和才干,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但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先天素质优良的儿童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如果过度夸大遗传素质作用会陷入遗传决定论。

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

  答:

错。

孟母择邻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而择校则是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人们为了获得优秀教育资源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人生活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

虽然对个体而言,大环境不能够改变,但对于小环境,人却有力量加以改变,孟母择邻就是为了改变孟子成长的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

孟母择邻就是为了避免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素来促进孟子成长。

  (3)至于当前流行的择校,则是由于我国长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们为了获取优秀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教育资源的调整,会逐步消失。

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

  答:

正确。

若按照环境范围划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

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

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答:

错。

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

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

  答:

错。

  

(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

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4)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5)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因此,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现阶段不易被其他教育模式取代。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

  答:

错。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尊严有受到生产流水线、电脑程序、科学管理程序奴役的危险。

  但是,人类社会可以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要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只要人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人就不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

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答:

正确。

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关系。

他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

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主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答:

正确。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教育必须与对人生似懂非懂、渴求自主、力求摆脱成人的少年打交道,如果没有正确的少年观,没有高度的教育艺术与机智,要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是困难的。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答:

正确。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答:

错。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但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同时,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