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43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 汇总知识点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汇总知识点汇总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开放性: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2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量、信息流不断地运动系统的变化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发展。

3整体性: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

4参次性:

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优势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层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4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分叉: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2突现:

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3:

“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5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类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6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其“四大”特征。

7科学的涵义: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其三,科学是生产力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反面:

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8科学的本质属性: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方面看科学具有1客观真理性:

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可检验性:

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系统性:

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4主体际性:

即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

9关于科学划界的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

邦格提出多元划界标准。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可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10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

问题是科学认识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1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第三,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1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社会需求原则

13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其基础。

科学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必须借助于科学语言、用科学术语(词或词组)来表达科学术语不仅要以科学概念作为它的内容,而且它同时指称被科学概念所反映的科学认识的对象。

科学术语是科学概念的物质外壳或表现形式。

常识概念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含糊性,科学概念具有专义性、清晰性、严密性。

14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

一演绎法:

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前提真,结论必真,结论假,前提必假,这是演绎推理的基本特点。

二非演绎法1分析与综合:

所谓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2归纳与概括:

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概括也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3类比与联想: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15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逻辑条件:

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能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第二,经验条件。

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把这两个基本条件(逻辑条件和经验条件)联系起来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方面,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他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16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技术作为现实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

这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的效用性、技术原理的科学性、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技术存在的客观物质性以及技术后果的两重性等特性。

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对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性、革命性、历史性、民族性等特性。

17技术价值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

一方面技术价值来源于技术属性,而技术属性是技术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也不是纯粹是主观的,人们和社会的需求是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二,实践性:

技术只有通过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显现出价值来。

第三,历史性:

技术价值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第四,相对性:

技术本身有用的自然属性是绝对的,但它对人们或社会是否有用却是相对的。

18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价值观念是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行为规范是制度运行过程中其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组织制度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

物质支撑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可以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两大类。

19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职业化,其进程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职业化程度密切相关。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技术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科技投入形式上市对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投入,但本质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建立恰当的三者比例关系,是科技体制的主要内涵。

法律对于科技活动调整的任务从开始只注意保护发明创造和维护市场秩序,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科技立法几乎深入到人类科技活动的各个方面。

科研管理体制是由各国科学技术基础决定的。

20学术职位承认是有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望承认则是无形的社会承认。

21科学技术界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础。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互动有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冲突等形式。

交流时现代科学技术最重要的互动形式。

竞争与合作构成了相反相成的科学技术互动形式。

22“马太效应”:

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它虽然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它根源于共同体内全体成员自愿基础之上的承认,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所以是科学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保证。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

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性质: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它的基本观点是:

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

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意义。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化自然。

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3.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内涵。

自然科学基础: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

2)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

3)系统科学。

内涵:

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4.现代生态自然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与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还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6.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7.科学问题的作用及科研选题原则。

作用: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原则:

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8.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几种科学方法的异同。

归纳是由个别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推导到个别;而类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归纳和演绎无能为力的地方,类比可以发挥自己特有效能。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它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9.简述思想模型及其作用。

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是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人们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猜想出理论假说的猜想只能从已经较为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

其作用是:

1)人们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

2)为猜想提供大方向。

3)使得相关经验定律进行解释的因果机制得以表述。

4)通过模型的修改,完善,或更替,对因果机制的认识不断精确,深化和扩展。

5)思想模型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可以满足提出不同假说的需要。

10.什么是检验蕴涵?

对科学理论的检验为什么要借助于检验蕴涵?

检验蕴涵:

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从某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检验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

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含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

由于假说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性的猜测,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无法通过经验直接验证,可借助于检验蕴涵。

如果检验蕴涵和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检验蕴涵的那个全称命题得到一次确证,确证就是新观察到的证据对理论的支持。

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就说是一次否证。

否证检验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假说。

检验蕴涵使得科学既寻找有利的证据也积极面对可能不利的证据。

 

1.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

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

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2.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

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

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恩格斯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个协调:

a.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协调b.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协调c.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

3.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

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

科学哲学的性质:

科学哲学是处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

科学哲学的内容:

1)对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

2)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

3)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

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

4.简述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发展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对科学的理解不同,导致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借问题上纷争迭起,壁垒森严.

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

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迷信之类.”

2)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

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3)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

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就其划借问踢理论而言,仍然未能突破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

4)库恩的“范式”标准

即“拥有了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个学科在未形成一个共同的范式之前,只能处于前科学时期,而不配称为科学.

5)拉卡托斯的理论进步标准

他的划界标准在于理论是否产生新的事实或是否具备预见能力.

6)费耶阿本德的虚无标准

费耶阿本德宣科: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方法可言.他否认了科学与宗教迷信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他的见解无疑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近乎荒谬的.

7)新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新历史主义学派以夏佩尔,劳丹,麦克斯韦和格丁等为代表,新历史主义者继续坚持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历史主义传统,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劳丹与夏佩尔分别代表了其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劳丹坚持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理论,其实质是继续坚持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夏佩尔则坚持以科学实在论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从而把新历史主义理论引向了唯物主义.

8)后现代主义的划界标准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与罗蒂等.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客观”“真理”“实在”“理性”等概念的解构,彻底摧毁了科学作为知识典范的地位,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等非科学文化的界限而走向彻底的相对主义.

5.谈谈你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的理解

通过阅读对于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我觉得要解决划界问题,全面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的综合分析。

首先,不同学派(或思想家)在划界问题上的研究视野与背景不同,立足点各异,从而必然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综合而言,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以及波普尔等立足于探讨自然科学与宗教,巫术,伪科学等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并因此得出了各种绝对主义的结论;而新老历史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则侧重于将科学置于宗教,巫术等伪科学以及艺术,文学,神话等人文文化组成的这一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且得出了各种相对主义的结论"显然两大阵营对于非科学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

其次,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本身便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着本质的确定性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界本质及其规律的,客观的经验基础性及严密的逻辑性是其本质特征,且以此与非科学相区别.而宗教,文学,艺术等非科学形式则有着与科学根本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科学与非科学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事实上,科学一开始便与宗教,艺术等融为一体,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现科学与非科学的明显分野.

再次,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事实上,科学与非科学区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决定了其划界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划界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不容抹煞且不容混淆的界限,两者的本质特征毕竟根本不同.划界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亘古不变的界限.这既缘于科学进程的永无止境性,同时也缘于科学与非科学关系的不断变更性.因此,在划界问题上的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都同样是片面的与错误的,也是我们必须反对的.

划分科学与伪科学

首先,科学与伪科学有着本质不同的规定性。

科学既是不断深化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的知识体系,也是产生知识体系的活动体系,还是一种社会建制。

而伪科学则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其次,科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须不违背以下标准:

1.逻辑自恰标准

2.历史进步标准:

必须能够解释已被旧理论解释的所有的数据。

科学的进步是一种连贯的进步

3.实践标准:

有可能被检验的预测。

而伪科学则不符合这些标准。

与科学的本质特征相比较,伪科学的共同特征是:

1.主观性—伪科学的不可检验性

2.特设性—解释力的贫乏性

3.孤立性—伪科学同科学背景的不相容性。

4.神秘性—超自然属性。

5.反规范性—伪科学鼓吹者故意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其三,划分科学与伪科学需要综合指标。

全面考察科学与伪科学的规定性及其表现,既要反对伪科学,同时又要保护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

 

6.科学的基本概念与非基本概念区别及其必要性,依据是什么?

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1.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逻辑元素;

2.一种科学理论区别于其他科学理论的主要标志之一

科学概念的分类:

1.可以与经验联系和不可以与经验联系;

2.物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

3.正确的科学概念和错误的科学概念;

4.本质概念和非本质概念;

5.基本概念(原概念)和非基本概念(派生概念)

7.公理化演绎体系的基本特征

逻辑体系主要逻辑方法是演绎法(保真)

逻辑简单性理论的基本前提尽可能少

理论层次逻辑统一不同层次理论在逻辑上达到和谐,统一

逻辑自治一个公理化演绎体系内部没有逻辑矛盾

8.比较科学从问题开始和科学从观察开始两种观点,谈谈理解

“科学始于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是在反对传统的经验归纳法的“科学始于观察”时提出来的.

以弗兰西斯培根等人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活动过程是不受任何理论影响的,是纯粹客观的、中立的。

培根认为观察者的感觉是完全可靠的,人的感官能够对客观对象做出真实的、正确的反映。

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

洛克像培根一样,认为观察事实是确切无误的、绝对可靠的,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俩代表着古典经验主义的观点。

波普尔认为:

一是问题促使理论产生,如果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对问题的解释即理论.二是问题促进科学的发展.问题促使人们不能停留于理论现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索,从而发现理论,发展科学.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归纳主义或称为经验主义倡导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粹的观察,并认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形成理论的阶段;另一种否认有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以波普尔等人为代表.

毫无疑问,观察者必须借助感觉器官来反映观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