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8371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docx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

(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

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基本特征:

1、本质特性:

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整体性和直观性。

3、思辨性和臆测性。

4、不彻底性:

第一,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并非总是有机结合,经常会出现彼此割离的情况。

第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往往杂糅着唯心主义的因素。

第三,古代哲学家在认识自然界时,虽然住往能够坚持唯物主义,但不能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

同: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异:

(1)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同。

(2)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同。

(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中国人推崇“天人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亲和;而古希腊人则信奉“人类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主宰。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基本特征:

1、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动物、甚至人都看成是机器,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机械运动,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

2、不彻底性:

一方面,它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另一方面,它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史观。

3、形而上学性:

它不是用联系、变化、整体的观点看待自然界,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它不把自然界看作运动的、变化的活的东西,而把它看作静止的、不变的、死的东西。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求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主要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4、批判性。

7.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

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

(1)星云说,

(2)尿素的人工合成,(3)地质“渐变论”,(4)细胞学说,(5)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生物进化论。

19世纪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

19世纪的科学成就表明,天体在演化,地质在变迁,无机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自然界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生物界的一切有机体都是其统一的物质。

任何生物物种和生物个体也都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这就是说,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自然现象,现在被证明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

过去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他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

这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很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揭示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永恒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至此,一种新的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出现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8.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不可逆地演化着;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

重要意义:

1、它丰富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

2、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3、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5、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9.系统的含义、特征

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自组织性;开放性;动态性。

10.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

加和性关系:

加和性关系是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亮度来说,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系统中存在着某些加和性关系,但加和性不是系统的根本特性,如果整体和组成部分之间,一切方面都存在加和性关系,那么这个整体就是非系统的堆积物。

非加和性:

非加和性关系,是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非加和性,只有部分对整体存在着某些非加和性关系时,这个整体才能称之为系统。

11.自组织形成的条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前提)

(2)非线性相互作用(根据)

(3)随机涨落

(诱因)

12.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所谓进化,是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增长的过程。

所谓退化,是指系统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从复杂到简单的变化,是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减少的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纯走向有序的进化,也不是单纯走向无序的退化,而是有序化和无序化的统一,是进化和退化的相互交替。

首先,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

其次,进化和退化同存共生。

再次,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13.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

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

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对于生态自然观可以用两个口号做一个最简洁的表达:

那就是“只有一个地球”和“可持续发展”

重要作用: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它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14.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评论:

①人类中心主义首先是有积极意义的,它让人类发现了自己,充分展示了主体的力量,从此人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自然的支配,有利于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②但是,这种主体性的过分强调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引起了人类发展中更深层次的矛盾,即人与环境的矛盾,破坏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③然而,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至少,人类思考问题的原点是基于人类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就是说,人类评价自己的根本需求要高于其它生物的根本需求,这点需要坚持。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这种思想就是反人类的。

④只不过,人类要有条件地追求自身利益,要兼顾自然环境中其它生物的利益。

当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人类首先要维护自己种群的利益;而当人类的非根本利益与其它生物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不损害其它生物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考虑到了自然物在寻求自身发展时,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从而主张人们在追求人类自身利益的同时,要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统一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在开发资源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这其实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某些方面没有那么激进。

⑥目前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只是被自然中介了而已。

15.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1)主张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

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只不过是后来的加入者,自然的价值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已存在,人对其具有客观义务;

(2)认为应当扩大利益主体范围。

利益主体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动物、植物等生命现象,它们虽然有别于“人类主体”,但它们也应该像“人类主体”一样享有利益,必须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非人类领域;

(3)反对把人类作为解释中心,解释中心应为整个自然界。

主张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对自然不应该进行人为干预。

评论:

1、合理性:

①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它迫使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反思、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改造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构建新的合理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借鉴。

②非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的伦理原则,尤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人具有优先地位的原则,以及将人对自然的态度作为衡量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等,富有启示意义,其中不少原则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原则具有相容性。

③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对于抑制人类的妄自尊大、对自身理想的盲目夸大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

2、局限性:

①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的权利,没有考虑到自然存在物不具有权利、义务的意识,也不具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因而不能成为“权利主体”,也不能成为“道德主体”,道德关系只能存在于人类之间。

②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存在固有的“内在价值”,这是不合逻辑的。

价值不是事实、存在,也不是事实、存在的固有属性,而是人类对事实或事实的属性的评价。

③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不要对自然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也是不合逻辑的。

16.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

1.关于主客体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自然界仅仅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

非人类主义者反对把人类作为主体,认为主体应为整个自然界,主张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对自然不应该进行人为干预。

2.关于伦理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有道德可言,于人之外的自然则无道德可言。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应扩大伦理的范围。

伦理主体不仅包括人,而且包括动物植物的生命现象。

他们虽然有别于人类主体,但他们也应该像人类主体一样享有利益,必须把人类的道德伦理关怀,扩展到非人类领域。

3.关于价值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是价值尺度的标准,一切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自然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只不过是后来的加入者,自然的价值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人类对其具有客观义务。

17.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

第一,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要把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员,而不是成为自然的主宰。

第二,在对待种际的关系上,要尊重他种生物的生存发展权。

第三,在对待代际关系的问题上,应当体现代际公平的原则。

第四,在对待代内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重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而不能只重视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某个集团或某个个体的利益。

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的人,而是应当具有全球视域的地球人。

18.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

(1)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5)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19.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

本质属性: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方法5.科学是生产力

6.科学是一种文化

基本特征:

1.探索性和创造性2.经验性和实证性

3.解释性和预见性

4.可检验性

5.可错性和可变性6.精确性和系统性

7.通用性和共享性

8.主体际性

20.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

1.从学科专业及其教育的角度看,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与对立的重要根源

2.从科学观和文化的角度看,狭隘的科学主义和狭隘的人文主义的对立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与对立的重要根源

3.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是导致科学和人文两种分化分离与对立的重要根源。

21.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①科学与人文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人文,而且离不开人文。

另一方面,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而且离不开科学。

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大支柱,不可或缺。

③科学与人文是民族素质的基本方面,不可偏废。

可能性:

①科学与人文在源头处是统一的。

在科学处于萌芽阶段的古代文明中,科学用来解释自然,人文用来歌颂自然。

前者是理性的,体现了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后者是情感的,体现了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

它们是互补的。

②科学与人文在追求上是相通的。

科学与人文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科学与人文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到统一和谐的世界体系,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③科学与人文交融有共同的生理基础。

这个共同的生理基础就是人的大脑。

人脑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或侧重,然而研究表明,人只有使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的总效率才会成倍地增长。

④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向。

22.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

①观念上的相互启发。

科学的观念和人文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和互相融通来促成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

②研究方法上的相互借用。

一方面,科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用于对人文现象的研究。

另一方面,人文的方法也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所用的情形。

③组织联合研究活动。

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必须有科技专家和人文学者的联合参与。

组织经常性的横跨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以加强两种文化的联系与沟通。

④推动两种文化教育的统一。

应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各教育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及其统一教育的适当安排,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统一打下人才基础。

23.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

“伪科学”

:

是指打着科学的旗号,违背科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与程序,通过伪造或复改实验数据制造科学假象,诱导社会和公众将其误认为是科学,以谋取不当利益的欺骗行为和活动。

危害:

(1)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

(2)伪科学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相当多的行为已触犯刑法。

(3)伪科学宣传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宣传和大、中、小学文化教育。

最后,伪科学与科学争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治理措施:

(1)弘扬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

(2)加强科学共同体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3)构建以形成畅通的正面信息发布机制和严格的劣质信息审核机制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传播体制,健全新闻媒介法律约束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4)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5)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24.科学主义:

又称为唯科学主义,即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类的认识和生活。

评价:

一方面,科学主义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科学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科学的理想看法,表示的是对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应用的态度。

它能够推动科学建制的确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摆脱迷信,辨明是非,而且,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有其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科学主义是对科学认识,方法和价值的正确性,普适性的绝对肯定和夸大,同时又贬低乃至否定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的有效性,认识的正确性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用科学裁定和代替人文,用工具理性来代替价值理性,把科学技术看成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由此造成重科学技术轻人文思想以及科学技术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超越,引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使人们产生科技乐观论,科技万能论,盲目滥用科技,从而加剧科技应用的负面影响。

这是应该反思和批判的。

反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

我们应该反思和批判科学主义,但绝不能否定科学的真理性,消解科学的进步性,权威性和社会文化地位;绝不能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

在对科学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正确的做法是:

①不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反对将科学绝对化。

②不否定科学是具有相对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却反对绝对的科学真理观;

③不否定自然科学知识的准确性,有效性,却反对视科学认识为唯一有效的认识形式而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及其形式。

④不反对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人文科学中去,却反对机械地将科学方法盲目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去;

⑤不反对科学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价值,却反对否定其他非科学领域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价值。

⑥不否定科学作为我们判断认识,树立信念等的根据,却反对将此作为惟一的依据

⑦不否定科学技术能够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却反对科学技术单独就能够解决或逐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⑧不反对科学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却反对视科学技术为导向人类幸福的唯一工具。

⑨不反对科学技术的广泛作用,却反对科学技术万能的观念,

一句话,不反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重要的文化地位,而反对科学主义对科学真理性的绝对化以及对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

25.“李约瑟难题”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关中国的问题: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它的核心思想是:

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近代科技?

1、什么是“系统”?

并阐述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特征。

2、试述全息关系的内容及其启示意义。

3、试述非加和性关系及其启示意义。

4、何谓“自组织”?

并阐述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基本条件

5、如何理解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6、试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7、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8、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

能否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环境?

9、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吗?

10、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否可以扩展到自然界?

11、试述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作简要评论。

12、试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作简要评论。

13、试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

1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

1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6、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

1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