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2462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技术创新管理Word文档格式.doc

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都属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

企业创新一般从产品创新开始。

  2.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

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3.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系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产品创新能制造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②工艺创新相对系统,而产品创新相对更独立;

③工艺创新通常伴随着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产品创新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

④产品创新主要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工艺创新只在少数情况下向市场提供;

⑤产品创新的成本费用通常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很快得到价值补偿,工艺创新的成本费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折旧、生产率提高后得到价值补偿;

⑥在产品随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中,二者的作用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不同:

产品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工艺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

在开发初期,产品创新频率高于工艺创新频率;

当批量化生产后,工艺创新成为主导。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交互性。

  第15讲

(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其本质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

目前我国原始创新不足。

  2.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以此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它与原始创新的区别是,集成创新所应用到的所有单项技术都不是原创的,都是已经存在的,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

其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

它与集成创新的相同点,都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为基础,不同点在于,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产品,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是产品价值链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的重大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这也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4.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系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原始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成长。

三者不可偏废。

但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资金投入、创新周期、创新风险以及对技术能力和技术积累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或程序)。

  表5-2六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的时期

创新过程模型(或程序)

创新过程模型

时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技术推动

需求拉动

交互作用

一体化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5IN)

国家创新系统

1950~1960

1960~1970

1970~l980

1980~l990

1990~2000

21世纪

  

(一)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观点:

研究开发(R&

D)是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因而这种观点被称作创新的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模型。

该模型是第一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二)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该模型表明:

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

该模型属于第二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三)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  

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

该模型属于第三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模式是最常见的。

  (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标志着观念的转变,即从将创新过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开发活动过程,到将创新看作是同时涉及市场营销、R&

D、原型开发、制造等因素的并行过程的转变。

这一模式所强调的是,创新模型内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

  (五)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是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是一体化模型的理想化发展。

该模型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

5IN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代表了创新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过程,更多地使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开发工作,仿真模型技术部分替代了实物原型。

5IN不仅将创新看成是交叉职能联结过程,还把它看作是多机构网络过程。

  5IN已经具有国家创新系统的雏形了,其强调企业需要注意内、外在环境的变化,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

但是仍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境——“国家”。

  (六)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公共机构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最早由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1982年提出。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安排应包括六个系统和四个基础平台。

  六个系统是:

(1)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

(2)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3)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

(4)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

(5)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6)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个基础是:

(1)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交互与军民共享平台基础;

(2)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3)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基础;

(4)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 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

  美国管理学家琼·

伍德沃德认为,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模式,决定组织结构有效性的因素是生产系统的技术复杂性程度。

  同时企业组织结构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但不同的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又是不同的。

  

(一)技术创新与直线制(简单技术与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最简单的组织形式。

  优点:

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

  缺点:

缺乏横向联系、权力过分集中、变化反应慢,不利于产品创新。

  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二)技术创新与事业部制组织(复杂技术与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也称为M型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多分部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

可以根据企业组织在构造事业部时所依据的基础不同区分为地区事业部制、产品事业部制等类型。

事业部制是欧美、日本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利于回避风险;

利于内部控制;

利于内部竞争;

利于专业管理。

管理人员多;

内部合作沟通差;

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这种组织结构更适宜于产品创新而不适宜工艺创新。

  (三)技术创新与矩阵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与矩阵结构)  

  矩阵组织又称为规划-目标结构组织。

它是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的管理组织形式,最先起源于美国的航天工业部门。

  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

矩阵组织也可以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

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组织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

密切配合;

反应灵敏;

节约资源;

高效工作。

双重性领导;

素质要求高;

组织不稳定。

一旦管理不善,组织效率将会大大下降。

  矩阵式组织结构既有利于产品创新,也适宜开展工艺创新。

  表6-4 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的互动关系

组织类型

技术状况

组织优点

组织缺点

适应企业类型

适应的技术创新

直线制

简单技术

1.命令统一

2.职责明确

3.组织稳定

1.缺乏横向联系

2.权力过分集中

3.变化反应慢

小型企业简单环境

工艺创新

事业部制

复杂技术

1.利于回避风险

2.利于内部控制

3.利于内部竞争

4.利于专业管理

1.管理人员多

2.内部合作沟通差

3.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大中型、特大型企业

产品创新

矩阵结构

高新技术

1.密切配合

2.反应灵敏

3.节约资源

4.高效工作

1.双重性领导

2.素质要求高

3.组织不稳定

协作性组织复杂性组织

    二、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有:

内企业家、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企业技术中心等。

  

(一)内企业家

  内企业家最早由美国学者吉福德·

平肖第三提出。

  内企业家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

由于这些员工的创新行为颇具企业家的特征,但是创新的风险和收益均在所在企业内,因此称这些从事创新活动的员工为内企业家,由内企业家创建的企业称为内企业。

  内企业家与企业家是有差别的,其根本的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

如果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实力雄厚,企业内部又有较多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这种组织形式。

  

(二)技术创新小组

  所谓技术创新小组,是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

其主要特点:

①创新小组是针对复杂的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或较简单小型的技术项目而成立的,组成人员少,但工作效率却很高;

②一般情况下,创新小组可由企业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原部门工作,完成创新任务之后就随之解散。

③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小组成员随着技术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

④创新小组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企业高层主管对创新小组充分授权,完全由创新小组成员自主决定工作方式;

⑤创新小组成员既要接受原部门的领导,又要接受技术创新小组领导的管理,其组织形式是一种典型的简单矩阵式结构;

⑥技术创新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型。

  技术创新小组是一个自由联合体,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之一。

  (三)新事业发展部

  新事业发展部是大企业为了开创全新事业而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是独立于现有企业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

  新事业发展部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只接受企业最高主管的领导。

这类组织是一种固定性组织,多数由若干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企业技术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行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和中心地位。

  从1993年开始,我国许多大型企业均相继组建了技术中心。

经企业申请,政府有关部门评审,许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和企业级技术中心。

  三、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主要包括:

产学研联盟、企业-政府模式、企业联盟。

  

(一)“产”、“学”、“研”联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

D投入严重不足。

而大学、科研机构却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设备。

因此,实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盟,必然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

  产学研联盟的主要模式有:

  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2.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

  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重组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单位。

  

(二)企业——政府模式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协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或自己成为附属主体。

  (三)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是企业——企业模式的主要形式。

企业联盟也称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

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是技术联盟,大多数联盟协议都集中在高技术产业。

  企业联盟的主要特点有:

①目标产品性。

企业联盟以产品创新为目标,这是动态联盟最基本的特征;

②优势性;

③动态性,又称临时性;

④连接的虚拟性;

⑤组织的柔性;

⑥结构的扁平性。

  一般而言,企业联盟的组织运行模式有星形模式、平行模式和联邦模式三种类型。

  表6-5企业联盟的组织运行模式对比

模式类型

联盟核心

联盟伙伴

协调机制

适用情形

星形模式

联盟核心盟主

相对固定的伙伴(如供应商)

由盟主负责协调和冲突仲裁

垂直供应链型的企业适宜采用该模式(如耐克模式)

平行模式

无盟主无核心

伙伴地位平等、独立

自发性协调

适用于某一市场机会的产品联合开发及长远战略合作

联邦模式

    

核心团队(由具备最重要核心能力的企业联合组成)

外围伙伴与核心层伙伴间的关系一般是技术外包或标准件供应关系

联盟协调委员会

   

可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快速联合开发

  四、企业R&

D管理

    企业R&

D(研发)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主要由组织结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绩效管理等内容构成其基本构架。

所有的R&

D管理必须是在R&

D管理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所有的工作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R&

D管理战略。

  

(一)R&D管理战略

  R&

D管理战略是R&

D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重要指导。

在制定R&

D管理战略时,除了要明确中期(通常是3~5年)的R&

D管理战略之外,还需要建立R&

D项目选择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R&

D技术战略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发展战略决定技术战略。

  

(二)R&D人员的选择与激励

  要顺利完成一个R&

D项目,需要六种人,即:

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协调者。

这六种关键角色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项目的进展有所变化。

  企业管理者主要根据R&

D人员的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出勤率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估。

根据绩效评估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三)R&

D项目管理  

D项目可分为国家级R&

D项目、省级R&

D项目和企业级R&D项目。

国家级R&

D项目和省级R&

D项目立项程序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审、行政决策、签订合同四个基本程序。

企业R&

D项目的立项,首先应根据企业市场部及销售部门在市场搜集到的消费者信息、市场信息及竞争者信息,由营销人员与技术部门人员共同确立项目方向和内容,再由技术部门做出完整的项目计划与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决策机构审批后,由技术部门成立技术创新项目小组拟订项目进度和财务预算,并对项目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D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

项目的组织通常是临时性、柔性、扁平化的组织;

管理过程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

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

  项目管理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概念阶段——提出并论证项目是否可行

  2.开发阶段

  对可行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对项目进行总体策划。

  3.实施阶段

  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和网络计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保质量、按时间完成。

这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指导、监督、预测、控制。

  4.结束阶段项目结束,最终产品成型

  项目组织者要对项目进行财务清算、文档总结、评估验收、最终交付客户使用和对项目总结评价。

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一般为项目承担单位所有,也可是项目承担单位与协作单位共同所有。

   (四)绩效管理

D的绩效指标应涵盖效率、质量、柔性、创新。

为了提高企业的R&

D绩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比较正式的程序,采用各种管理工具,主要有质量功能部署、客户评价法、关键路径法和集成产品设计等。

第三节 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

  一、技术转移概述

  

(一)技术转移的含义及特征

  1.技术的含义与特征

  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

  技术有三个显著特征:

①无形性;

②系统性;

③商品属性。

  2.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

  一般来讲,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

  技术转移的特点有:

  

(1)技术转移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但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是有偿转移,和一般商品交换有很大差别。

  

(2)技术转移跨越技术、经贸、政策和国际合作诸领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综合性。

  (3)技术转移具有产业特征,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4)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决定知识流动的关键网络机制,是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兼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特点。

同时,技术转移致力于资源的优化组合,致力于国家科技计划与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的关系

1.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最简单的描述是技术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使用者手中传到另一个使用者手中的过程。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指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发生不同领域或地域之间的移动。

区别:

①技术转移更强调国际间流动,而技术扩散主要强调在一国范围内;

②技术转移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资源上的保证,而且通过技术转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技术创新充满活力,而技术扩散作为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阶段,使技术创新活动更为完整有效;

③技术转移所适用的技术往往是已有技术而非新技术,这也正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作为两大对应范畴的主要原因。

④技术扩散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扩散的对象就是纯粹的新技术,而技术转移则不仅仅包括纯技术,而且还包括与技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信息等。

2.技术转移与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通常包含一切导致技术和知识迁移的过程和活动,包括有偿和无偿的,也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转移活动。

而技术转让是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技术出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

显然,技术转让是技术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常被称之为技术贸易或许可证贸易。

3.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入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需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以发展本国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做法。

技术引进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方面。

因为技术转移包括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技术引进)两个方面。

技术引进是一种跨国行为。

(三)技术转移的基本活动途径

技术转移的方式主要有:

1.技术许可证

以许可证转让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是目前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通常称之为技术转让。

这是一种有偿的转移方式。

2.产、学、研联盟

这是技术转移中效果较好和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资生产等形式。

其主要优点是:

能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充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迅速获取技术,可以减少成本和风险。

主要缺点是:

组织之间的目标不同,有时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管理过程和利益分配有时会出现矛盾。

3.设备和软件购置

通过购置设备和软件,获取所需要的技术,是最常见的技术转移方式之一。

优点:

能最快地获取现有的技术,卖方可能会提供培训,投产获利较快,风险较小。

缺点:

新设备可能不适应企业现有的环境,企业需要在组织上进行变化,成本较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能力,随着技术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购买。

4.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信息、数据库信息、参加各种技术会议、参观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