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4796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docx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笔记整理011第一章城市规划体系第二章城市规划总论汇总

第一章·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必要条件:

具有自然优势:

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经济发展水平高

•政治组织

城市的起源:

•1)血缘制度和宗教中心:

•城市的起源是由于血缘制度和宗教中心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而产生城市。

•2)权力维系与防御说:

•由于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既得的统治地位,防御外敌。

•3)交换集市中心说

•市场中心,源于贸易和集市。

•早期城市:

•1)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2)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城堡、城邦

•近代城市:

•1)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2)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3)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4)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厂体系)。

•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1)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2)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二、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

保护

•市:

交易

•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英文: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Button:

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

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Hartman: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地理学

•F.Ratzel:

“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乡村

•2)城市是以要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

–人口的聚居,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各种资源的密集性。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古代:

空间的限定(城墙、城郭)

–现代:

功能性的地域(一体化、分工、交通、信息技术)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空间环境系统)

5)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

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政治子系统:

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交通通讯子系统:

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途径;

•空间子系统:

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三、城市建制体系

我国的城市建制体系是和行政体系相统一的。

1、考虑要素一:

规模

特大城市:

>100万

大城市:

50-100万

中等城市:

20-50万

小城市:

<20万

2、考虑要素二:

政治经济地位

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特殊社会文化经济地位的城市。

(边境口岸、文化名城、三峡市等)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我国市制的特点:

1多层次建制

地域类型:

直辖市、省辖设区市、不设区市

行政等级:

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2城市建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功能,城市的辖区—“市区”。

广域型市制

第二节、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聚落vs乡村聚落

•1.集聚规模的差异:

–空间集中程度的区别。

紧-松

•2.生产效率的差异:

–城市的高效率,组织程度高,社会化的生产、消费、交换过程。

乡村相对缓慢,低效率,依托土地的初级生产要素。

–3.生产力结构不同。

•城市:

非农业人口为主,

•乡村:

农业人口为主

–4.职能差异

•城市:

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中心

•乡村:

农业生产的中心

–5.物质形态差异

•城市:

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完善

•乡村:

田园诗,自然状态,有机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生活:

urbanism

•乡村生活:

rurallife

-7.城乡联系

 

二、我国城乡差异

1.城乡“二元结构”。

政策向城市偏移。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集中。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严重失衡。

财权、事权的失衡。

城乡二元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第三节、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1.城市化(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有形的城市化:

物质上、形态上的城市化

--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的变化

2)无形的城市化:

精神上、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农村具名脱离传统乡土式的生活态度、方式而采用城市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城市化】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展过程。

2.城市化(城镇化)的测度

PU=U/P

PU:

城镇化率

U:

城镇常住人口

P:

区域总人口

3.城市化的机制和进程

1、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1)农业剩余贡献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户籍、土地、住房制度)

5)市场机制导向(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规划的调控作用)

2、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1)集聚城市化阶段(工业革命)(缓慢)

2)郊区化阶段(1930年代)(加速)

3)逆城市化阶段(1970年代)(停滞或倒退)

4)再城市化阶段(1980年代)(再次加速)

3、城市化发展的非均衡规律: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5%以上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

60%左右

城乡协同互动规律:

城市化必须要求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城市和乡村(城区和腹地)或者城市与区域之间必须相互依托、互为基础,两者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化的健康有序的推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和现状

1、几个阶段:

1)城市化启动阶段(1949-1957)

一五时期的经济恢复建设、工业城市建设、工矿型城市

2)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天灾人祸,“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3)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十年动乱,知青下乡,城市人口下降、三线建设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now)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发展腾飞,户籍制度放开,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

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放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几个模式: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大庆、株洲)

2)商品短缺时期一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苏南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温州模式)

4)一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珠海、广州、深圳模式)

5)城市运营思维下的新城建设模式,土地财政驱动下的投资拉动城镇化

3、现状特征

1)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持续、加速、(健康)的状态

2)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发展的过程,总体东部快于西部

3)在全国城镇同步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同时承接世界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角色。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1)中西部地区的加速发展(中部崛起、弯道超车)

2)以大城市为主题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

大城市继续保持吸引力,中小城市扮演重要角色(十八大以后?

3)城镇群、都市圈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长株潭等)

4)沿海的发达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区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对城乡空间集约利用、生态保护、城市交通、社会公平提出新的问题。

第四节、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增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城市存在于支持其发展的基础;区域发展产生了城市,城市又在发展中反作用于区域。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发展要与周围地域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社会关系的交换作用。

•城市的新城发展也要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与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

•城市和区域共同构成了统一、开发的巨系统、城市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越高,之间的联系就越强。

•全球间的竞争是区域的竞争(大都市区、都市圈、全球城市、城市化地区)

•分析城市的发展条件,必须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宏观微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自然条件与生态承载力、区域发展条件差异、区域基础设施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

•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增长理论。

(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地理论)

•制定的合理的城市政策,宜城市发展带动区域成长,一区域发展支撑城市颈部

二、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部类

•1)基本经济部类:

服务城市外部的经济部门

•2)非基本部类:

服务城市内部的经济部门。

•基本部门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提升。

2、城市经济学中的倒U字曲线。

•城市发展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与地价、拥堵、劳动力成本、环境恶化等外部性,之间的平衡。

•城市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丧失比较优势,开始衰落,(北京?

寻找拐点信息)。

3、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城市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产业(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发展中的角色转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新生产业类型(生产性服务业。

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全球化,中心控制功能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几个“世界城市”,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中心,流行文化中心。

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人口的集聚产生社会问题的集中

•规划理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城市性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公平的环境、诚信的环境

•“效率”和“公平”的选择

•富于活力的城市

•有包容性的城市

•有创意的城市(3T)

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1、环境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支撑点

物质基础

2、环境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

环境和发展的矛盾

3、健康的城市发展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

第二章·城乡规划总论

第一节、规划的起与发展

一、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P.Hall(1975):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标得以实现”。

SociedadInteramericanadePlanification:

“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决策的过程中,这些决策将作为人类行动的基础”。

P.Hall(1975):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先目标得以实现”。

SociedadInteramericanadePlanification:

“规划是将人类知识合理地运用至决策的过程中,这些决策将作为人类行动的基础”。

二、规划的特征

1、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

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

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

2、规划目标

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

3、未来不确定性

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性质、任务、特征及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1)土地使用的配置;

•2)城市空间框架和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二、城市规划的内涵

1、理想主义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

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

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

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

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

城市系统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权威主义思想

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三、城市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知识综合、学科综合、内容综合)

•政策性(公共政策、协调、调控)

•地方性(特点明显)

•长期性(周期,反复)

•实践性(操作层面的安排,协调各方面的矛盾)

四、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看不见的手”,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发展的政策依据,“公共政策导引”

•3)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平的重要途径

–空间是一种公共物品,市场不能自动有效调配

–各种个人利益的斗争

–4)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塑造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保护城市空间

五、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和地位

•政府部门的规划师

–作为政府公务员承担行政管理职责,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职责,是规范建设行为的管理者

–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

–编制经法定程序鼻准后可以操作的城市规划成果

–不是决策者,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和参谋

–必须坚持专业技术要求,强调专业科学性和合理性

•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

–研究和咨询成果不是法定规划,不作为法定政策文件

–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省份,提出合理建议和进行技术储备

–批判性、合理性的追求,社会改革的热情,(代言人)

–私人部门的规划师

–为委托人服务,开发商、投资方。

–多从私人利益出发,但同时应该具有一定社会责任

–社区规划的角色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学科知识体系

城市规划最初的思想方式和技术方法来源于建筑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规划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开始建立.

从一个简单的工程技术学科,发展成包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在内的交叉科学。

工程技术+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制度+城市运营管理学

•城市规划和相关学科

•景观学建筑学经济学法律政治学社会学

教学大纲

1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形成与发展规律

•城市形成主要动因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

2、城市基本结构

•物质构成

•社会构成

•产业构成

3、城市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与社会发展

4、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与区域关系

•区域城镇体系

城乡发展规律

2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

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欧洲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现代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

3、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及理念

•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3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有序配置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的体系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

3、城市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2、城市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

•城市用地的构成

•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