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4970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docx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森: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

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位,低于美国的5倍多,没有GDP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在2005年已超过1300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多倍。

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

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

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

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

从GDP看我国的差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5年GDP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

数据同时显示,2005年世界179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为1352美元,位居世界第112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

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年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

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位;

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个蛋糕,从人均GDP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个蛋糕除以3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亿人,美国的人均GDP高出我们35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总量有望在2015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量?

案例3: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

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

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

B?

冯?

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

B洛文斯,L?

亨特?

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

“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

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好极了’,GDP说。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

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

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

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

“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

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

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讨论题:

1.GDP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有哪些局限性?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

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

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

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案例2:

案例点评: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

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这个蛋糕做大呢?

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

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说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

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

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

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

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

具体是怎样大的:

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

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

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案例3: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

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

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罗伯特?

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

肯尼迪之弟)“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

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

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案例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

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

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

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

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高储蓄率往往是高GDP增长的后果。

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

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GDP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

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

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

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

2005年的M2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万亿元的利润。

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

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如果让13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

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

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万元存款。

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

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

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

2005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

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

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

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

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讨论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3:

一把“双刃的剑”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建筑业增加投资100万,它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支出与收入也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在乘数的作用下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5倍,使国民收入增加500万。

为什么会有这种倍数关系,让我们举一例来说明。

例如,你花了50元去买了10斤苹果,这样卖水果的小贩收到50元后,留下20%即50×20%=10元去储蓄,拿其余的80%即50×80%=40元去购买其它商品,这40元又会成为其他人的收益。

假如这个小贩把40元用去购买蔬菜,这又使菜农收益增加了40元。

菜农再20%即40×20%=8元去储蓄,其余40×80%=32去买大米,这样,卖大米的农户又会增加32的收益。

如此连续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收益上升到250,其计算方法是:

50+50×80%+50×80%×80%+50×80%×80%×80%……=50×(1+80%+80%×80%80%+80%×80%=50×[1(1-80%)]=250元。

250元是最初需求增加量50元的5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结果。

但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上述例子的相反会使国民收入减少250元。

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

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讨论题:

1.乘数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为什么?

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

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

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

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

其次来看制度。

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

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

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

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

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案例2:

案例点评:

我们把增加的收入中所增加的消费(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曾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经济学家从消费统计资料中发现,在发达国家,消费是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但这个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的。

为什么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储蓄这么多?

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

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种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

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

凯恩斯还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扩大。

通常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但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高。

当收入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时,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了。

这种收入分化格局决定了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消费不足。

这种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案例3:

案例点评: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理论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如果上例的边际消费是90%乘数就是10倍,最初需求50元乘上10,社会收益就是500元。

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理论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

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增加需求,导致加工业膨胀,但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旺盛的需求面前能源、原料等初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案例1:

刺激经济:

消费还是投资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

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如何增加内需呢?

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

前些年内我们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易。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

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

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

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

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

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

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

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讨论题:

1.为什么拉动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2.联系实际说明制约目前投资需求的主要障?

案例2:

住房需求是投资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与购买冰箱、彩电、汽车一样。

在经济学家看来,购买住房实际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投资于不动产。

为什么购买住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呢?

我们先从这种购买行为的目的来看。

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例如,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都是为了使满足程度更大,消费不会增殖,但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称投资收益。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购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得到享受(如果仅仅为了住可以租房子),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得到收益。

住房的收益有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