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052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1doc1111.docx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1doc11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和开放教育试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本科)

 

论文题目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姓名宋小斌

学号*************

指导教师丁国栋

是否申请学位否

完成日期2016年5月20日

分校天水分校

 

一、内容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青年之间原始醇厚情爱反映了人性美………………4

四、通过自然、和谐的人情美表现人性美………………6

五、通过老船夫的爱岗敬业表现人性美………………7

六、通过乡亲之间的互爱互助表现人性美……………8

七、参考文献………………………………………………13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著名作家沈从文认为:

“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表现“人性”的代表作。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投射到男女爱情、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从而构筑出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摒弃的原始古朴的人性,祛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健康优美的生活。

而今已经变成一个“诗意”的象征符号,它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

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优美健康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边城》全文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善良,翠翠的美丽单纯、老船夫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

正如沈从文所说: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正是用湘西自然之明净突出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在明净的底色上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来展现“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悠悠渡船,颂扬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

故事的发展是两岸间夹的一水,与岸天然契合,波流却自成曲折,人物的一悲一喜就是水中潜流,无端而来,无奈而去,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邻里之爱,弥漫在作品中,缓缓地、悄悄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展示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等情感来塑造和表现人性之美的,多角度诠释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边城》所描绘的人性爱和人性美,以及沈从文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眷念和挚爱。

一、青年之间原始醇厚情爱反映了人性美

最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里的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爱情故事。

《边城》中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不觉让人心生震撼。

翠翠的母亲即老船夫的女儿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并且怀孕,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照顾孤独父亲的意愿与之远走高飞,又不能回军队有损军队的名誉,便服毒以身殉情,船夫女儿疼爱腹中胎儿,待生下翠翠后去溪边饮冷水致死,以追随情人而去。

翠翠母亲与茶峒军人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双双殉情的悲剧而告终。

表现出的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亲人的眷恋、对职业的忠诚,这些给这段爱情着上了凄美的色彩。

翠翠的爱情也并不逊色于她的母亲,只是表现的是一种别样的风格。

翠翠是《边城》中颇具魅力的灵魂人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在她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纯净之美,她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女儿。

爷爷把她抚养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翠翠在“在风日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了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仍有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一个美丽纯朴的农家少女,她就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葱翠明净。

作者把她写成是不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钟灵之秀。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她乖巧伶俐,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勤劳、善良、淡泊。

随变着年龄的增长,在翠翠童贞的心灵深处,这种对异性的爱恋之情,逐渐强烈地表露了出来。

作者紧紧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少女的敏感羞涩等心理,以细腻抒情的笔调,展现了翠翠情窦初开时性格的发展变化。

翠翠的爱自然、纯真、执著。

翠翠与傩送爱情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萌生爱

由少时争作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新娘子。

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并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翠翠还错骂了傩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没有生气,只是用幽默的语调笑着回敬一句:

“怎么,你骂人!

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后来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她送回家.就这样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翠翠为此“沉默了一个夜晚。

”翠翠此时的“沉默”实际上就是自己心里也难以言清的对傩送的那份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思念。

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她更富有民间女子的文静与腼腆,在内心深处却又盼望着与之相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欢乐,多了一份羞涩,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沉思。

开始站在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

向那迷人的夜晚……,这正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了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2.觉悟爱

与傩送误会后的日子里,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

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

因此,一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企盼发生那美好的‘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

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

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的地方……,她的爱情意识已经醒悟。

又一个端午节的前夕,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

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

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便把脸背过去,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

回来后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人真好”。

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岨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听别人议论傩送的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便觉得心中乱乱的。

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

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得心乱如麻,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

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立着。

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孤单寂寞,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由萌生到觉醒体现了少女追求真挚爱情的纯真美。

3.追求爱

傩送是一个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的小伙子。

他能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爱情。

以“马路”求婚是苗家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够使翠翠心领神会,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酣梦中的翠翠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小说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

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此时,她的心已属于二老傩送。

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她爱着的傩送,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传统美德。

作者所重点表现的是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纯美。

翠翠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

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拒绝天保,正是这善意的拒绝,使天保负气出行落水而死,天保的死使傩送又伤心、又自责,他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理会,这使他们的爱情出现了挫折。

船总顺顺逼傩送接受“碾房”,为了真爱,傩送坚决的抵御着物质的诱惑,他毅然离家出走。

一直为翠翠的未来担忧着的外公经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永远的离开了她,剩下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心上人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绝望中又带有无限的希望。

母亲的悲剧似乎又将在翠翠的身上重演,悲剧也是一种美,翠翠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忠贞,还比母亲多出了不屈于命运的性格,所以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得多。

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的斗争,表现出她柔中有刚的美。

但翠翠的反抗力量还是比较单薄,似乎缺乏着对美好爱情的更大胆的追求,只有坚贞的等待,勇敢的接受,展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形式,这也是他的爱情走向悲剧,作者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清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人性的美德。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苗·汉两种对立的俗婚观念,苗家婚俗男女自由恋爱成婚,汉族婚俗传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天保以汉族的“车路”求婚,傩送以苗家的“马路”求爱,结果天保遭到拒绝,这是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二、通过自然、和谐的人情美表现人性美

1.兄弟情

天保兄弟身上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情美。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中爱之所在与世俗、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他们慎重的选择爱人,天保真心爱着翠翠而翠翠并不爱他,“车路”说媒被糊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和傩送彼此相爱着,糊里糊涂的卷入了爱情的纠葛之中。

天保、傩送这两位湘西茶峒的优秀青年,“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出身的年青人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在这场爱情角逐中,更突出的表现了两个人的手足深情。

当他们发现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时按当地的习俗应该有一场流血的挣扎,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男儿,兄弟俩不吵不闹,不动干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为了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自由平等的竞争,按苗家的婚俗月夜上山唱情歌,正如小说中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

天保以其豁达大度忍痛割爱,成全了弟弟和翠翠,选择了离开,未伤手足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谁也没有错”的结局。

天保死后,傩送念手足之情,没有再大胆的去追求翠翠。

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两人都胸怀磊落,不为金钱所动。

关键时刻毅然牺牲自己的幸福而去成别人之美。

兄弟二人都以互助互爱的德行演绎出了一曲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之歌,尽显人性之美。

2.爷孙情

翠翠是《边城》之魂,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美神,是没有固定形象的美神,她就像倒映在沱江中的月亮,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印象里,时间越久,就越朦胧。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

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甘守清贫,乐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质朴、淡泊。

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弘扬了本该弘扬的人性哲学。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把他置身于充满人性的王国中,塑造了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的长者形象,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是两个字——责任。

尽到对孙女抚育的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

老船夫多年来与翠翠在清贫的生活中相依为命。

他对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疼爱有加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给了他们。

十几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和一个军人恋爱并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后来军人和女儿双双殉情,他毫不犹豫的担负起了抚养外孙的责任。

在他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下翠翠渐渐的长大了,已出落成了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平日里祖父同翠翠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给翠翠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一起吹着小竹作成的竖笛,十分悠闲自在。

爷爷走到哪里,翠翠总是跟随其后,翠翠还能帮爷爷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但在翠翠的心中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

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后来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哭。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

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

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却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却没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

实际上只有爷爷才是翠翠心灵上的朋友。

爷爷对她说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爷爷的劝说在翠翠心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她或者怀着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但是在爷爷面前都要表现出自己的坚强,不要让爷爷担心。

祖孙两心灵相通,都互相为着对方着想。

自然的亲情自然的诠释着古朴淳厚的人性美。

翠翠有了自己的心事,老船夫也有了心事,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永远陪着翠翠,想为她找一个好归宿。

他把这件事摆在他垂暮的历程上操心操劳,为了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的周旋在翠翠、天保、傩送、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发现天保爱慕翠翠时他积极的张罗指导他走“车路”或“马路”。

发现翠翠心中有傩送时又为他们的联姻劳碌奔波。

他是真心为孙女好,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受到了船总的冷遇,又怕翠翠伤心忍气吞声不讲实情。

最终由于他太多的关心和太深的疼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酿成了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爷爷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留下孤独的翠翠无尽的悲伤。

亲情不是公式,不是符号,不是冷冰冰的名词,她是一种感觉,一种可以让人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在苦难中看见幸福,在迷茫中看见希望的伟大。

在茶峒边城的渡头祖孙二人演绎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展现了中华民族那古老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通过老船夫的爱岗敬业表现人性美

老船夫对工作的敬业让我们当代人自愧不如,且人性之美熠熠闪光。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从年轻时就守在河边,一直充当摆渡人的角色,活了七十年,摆渡五十年,风里来雨里去,坚守岗位,“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

他把摆渡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老船夫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

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飞快起身。

老船夫更在拉人过渡这一职业中表现出特有的人情味。

有人过渡时,船将拢岸,老船夫“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老船夫的工作为公家所有,所以过渡人不必再另外出钱了。

但也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

’也还是有人为求个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都要给钱。

老船夫没办法只好收下,但随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个理。

他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人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而老船夫“搭了一大把烟草在那人的担子上,那人也不做计较,爽朗的笑着走了”。

他朴实本分得把自己本来就不多的酒送给别人喝,连酒壶也不会去问要回来。

似乎,他们都没有经过“文明”社会的玷染,因为自然本能和自然情感都是如此真挚的流露。

但以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世界似乎不复存在了,而作者却以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再加上幻想主义的手法,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自然的风光,纯净的风俗,不夹杂泥沙的温暖的人情,一种真挚的、纯洁的、令人向往的、既显示又有高于显示的社会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

[7]

作品正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关心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的。

四、通过乡亲的互爱互助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最能体现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的,应该是沈从文对邻里之睦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也集中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的热烈追求。

船总顺顺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只要向他求助,莫不尽力帮助。

为人既明事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

”乡邻之间相处得是多么真诚、融洽。

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老船夫死了,全茶峒城里外都知道了消息,河街船总顺顺尽释前嫌,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山撑去。

中午,船总顺顺派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肥肉,并跟翠翠说:

“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

”真好像他就是翠翠的至亲。

城中杨马兵也来了,看看摸摸老友的尸体,又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

其他的人也都来帮忙,安葬了老船夫。

杨马兵留在碧溪山毅然承担起抚育孤雏的责任。

日子一天天溜走,但翠翠在乡邻的热情帮助下,并未感到孤独无助。

真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茶峒地方乡邻之间这种和睦互助的关系,有谁会相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呢?

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和睦共处,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温馨的爱的世界吗?

与世外桃源仙境何异?

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边城人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

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

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作者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

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由于沈从文在创作的《边城》时,着眼于“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因而,在作品中去除了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描绘了人情、世俗、环境皆美的桃源美景,这虽让人心驰神往,但毕竟是脱离三十年代湘西社会现实的空想幻景,然而,这苦心营造的人性美,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当今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社会风气亟待净化的情况下,将为人们密切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这里的人性是普遍的善良淳朴,道德是普遍的高尚纯正。

老船夫热情好客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过渡客的慷慨大度、重情重义;商人的乐善好施;歌女也重义轻利;军人也能与民同乐。

这里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美好的。

这份浓浓的乡情,这份厚厚的美德,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所在,这就是自然的人性之美。

纵观《边城》,作者赞美了边城明清秀美的风光,古朴淳厚的习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真诚、善良、温厚的人情,使边城成为一幅只有美善,没有丑恶,没有任何阶级纷争和伦理约束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汪曾祺重读《边城》感到“《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沈从文正是在这种痛惜的怀旧中通过凄美清纯的爱情悲剧,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通过谦和友善的手足深情赞扬人与人之间诚挚的真爱。

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呼唤那日渐褪色的善良人性。

通过亲密和谐的邻里乡情展示净土上的人们勇敢、正直、豪爽、善良的美德。

作者在《边城》中正是以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用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神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第1版,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5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沈从文.《沈从文自传》[R].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9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

[5]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J].中国平和出版社,1999.3

[6]佚名.《<边城>与沈从文》[J].南海出版公司,2001.1

[7]沈从文.《湘西散记》[M].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