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064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docx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_高中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养:

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

使学生认识: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记住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2.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

教具:

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教学设计: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

3.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回答:

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呢?

(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6.9图。

回答:

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23.1%)

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19.1%)

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17%)

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看P906.8图。

(根据第四章知识分析)

1.耕地的分布: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温的丘陵,北方以旱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草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以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

草地的和产草地也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读图P916.1图。

3.林地分布:

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的主要类型会这样分布呢?

(主要和气候、降水有关)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土地的比重小,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现在利用却不合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那么具体措施是什么呢?

(读P921、2、3)(读课文回答)。

1.遵守法规,用法律来控制。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书提纲

§3土地资源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耕地、林地、草地。

2.土地类型的构成特点: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原因:

(气候、降水、地形)。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采取的措施:

1.用法律法规约束。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教案示例1教案示例1

——“农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形成观点,最后表达的过程。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分小组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或投影仪(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决定采用某种工具,主要是用来展示学生找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在学习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之后,从更高的视角来综合的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农业发展的前景。

[提出要求]我们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农业发展的成就”、“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四个问题作为四个专题,根据讨论提纲,在小组里已进行了讨论、交流。

  每组派两个代表就自己的专题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自由提问。

讲解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就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各组学生按顺序进行讲解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引导及点评、

  [小结]总结学生对前四个方面的讲解,引出“农业发展的前景”这个问题。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讲述,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总结]对这次探究活动表示肯定;对同学的出色表现进行鼓励,对讲解好的同学给予点名表扬。

  讨论提纲:

  第一组:

农业的发展成就:

  1.用图片或举例说明过去我国农业的落后情况。

  2.用图表说明我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和中国粮食增长情况。

  3.举例说明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巨大成就?

  4.我国农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处在这个阶段?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

要求具体、真实的材料。

可以让学生回家问父母、爷爷、奶奶或熟悉农村情况的街坊邻居。

  问题2、问题3、问题4:

参照教材相关内容。

(鼓励自己找资料,用图片、照片或事例把要讲的内容具体化)

  第二组: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说明农业结构的概念

  2.读“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详细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所占的比例。

  3.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此来分析目前的这种产值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说明为什么需要调整结构。

  4.举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5.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

说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内部如何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

弄清每天自己三餐吃什么?

得出你自己的饮食结构。

同理,弄清每天自己三餐里的食物都来自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得出农业的结构的概念。

  问题2:

看图我国农业产值构成,从中可以得出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由学生直接读图说出。

  问题3:

随着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能说出有哪些变化?

乳肉蛋奶水果蔬菜增加了,粮食减少了,现在的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就不合理了。

应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牧业、林业、水产业,使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

  问题4:

可让学生先朗读然后提问:

为什么要把水稻改为其他经济作物?

让大家一起讨论。

  问题5:

可在网上或其他途径得到一些图片如:

优质水稻田、优质棉田、优质果品产区、优质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家禽养殖,屠宰生产线加快优质猪、牛、家禽的生产等。

  第三组:

科技兴农:

  1.讨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这说明了什么?

  2.用图片或更多的实例说明依靠科技兴农。

  3.介绍“杨凌模式”,为什么它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的“硅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

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讨论,可和下面的问题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

搜集图片(搜集图片:

种子工程在温室中工厂化生产优质种子。

太空柿子椒,用先进手段培育新品种,绿色证书工程。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地膜覆盖。

广泛推广先进技术。

林木球果实采摘机器人,伐根机器人,嫁接机器人等。

  问题3:

因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集中了各方面多学科雄厚的科技力量,对动植物、旱作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是对农业这一大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是发展优质农业的方向,因此代表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组: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1.讨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为什么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马上出售,而是以此为原料进行各种层次的加工,然后,推向市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花生和花生糖的价格、棉花和服装的价格差别。

  3.从土地上收获的农产品到市场提供的各种商品,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经过哪些环节?

请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如,小麦到面包、糕点。

这些环节是否都需要农民来参与。

  4.读“阅读材料”:

江苏省捉拧县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状况。

现在每年生产160万头猪、4500万只禽,还有1、6万多公顷蔬菜,有6000多公顷稻田养蟹,有5万平方米的池塘养黄鳝。

这么多东西能卖的掉吗?

肯定能!

为了搞好商品流通,县内建成了猪苗、水产、粮食、花卉等是十大市场,还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设了不少销售点,更重要的是全县有1.5万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购进购出,使农产品没有积压,大家都说:

农民经纪人起了大作用。

  农民经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问题1:

让学生朗读文章片段,然后讨论。

也可和问题4合在一起讨论。

  问题2:

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3:

放开让学生自己举例

  问题4:

农民经纪人是架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是购进购出,从农民那儿卖进农产品,再买给需要的消费者,他们赚取中间的差价。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困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文/唐焱

  

  【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

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

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

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

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

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

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

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

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

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

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

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

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

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

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

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二十九中学)教案示例(三)

何泉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l、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掌握水资源的分布规律;2.了解淡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识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教学难点:

水的大循环,淡水缺乏的原因及水质污染和危害。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与启发式谈话法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l课时。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小清河水质污染”部分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自然资源概述及土地资源,请举例说明自然资源分哪两大类?

土地资源属哪一类?

(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土地抚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

(板书)第二节水资源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读一读》内容,以便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认识。

(板书)一、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全部水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分布在陆地表面的淡水资源(如冰川水、河湖水、地下水)。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一个人维持正常生活,每天需要5千克水,我们人体内水的含量达90%以上,每天吃饭食物都是通过水来消化、吸收的。

  (提问)自然界中如果缺少水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了水,就会像前面《读一读》中所说土地会龟裂,河水会断流,草木会枯黄,人畜会死亡。

人类有了水才会得以生存,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展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一下以水为命脉的农业

  浇灌1公顷水稻需水1.8万吨;浇灌1公顷蔬菜需水375吨~525吨;浇灌l公顷小麦需水600吨~750吨;浇灌1公顷棉花需水525吨~750吨

  其它林、牧、副、渔业也大量需要用水,农业离开了水就会失去生存和收获希望。

  (展示投影片)再让我们看一下工业用水

  生产1吨钢需水100吨;1座发电能力为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用上亿吨的淡水

  (小结)总之,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需要大量用水,因而水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全部生命。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又储存在哪里呢?

(板书)二、水资源储存在哪里

  (读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的存在形式”图

  (提问)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回答)

  陆地和海洋通过阳光照射使水汽蒸发上升到大气中,由空气流动输送着水汽。

当水汽饱和遇冷凝聚形成降水,有的降落在高山、高原或两极,滞留下来形成冰川水井储存起来;有的降水被树冠截流形成生物水;有的降水降落在地面沼泽、湖泊里储存起来;有的渗透在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降水在低凹处汇集成河流,最后通过地表径流回到海洋之中。

  (提问)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分布在哪里?

(在海洋中)。

如果船舶在海洋上遇难,漂流到荒岛上的人,首先要寻找什么?

为什么?

(首先要寻找淡水,因海水里含有盐分不能直接饮用)。

  (提问)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来自哪里?

(河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

  (小结)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是海洋水,不能直接饮用,我们所说的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它的储量在冰川中最多(占总储量的68%)。

冰川分布在地球上的南、北两极和高山、高原地区;目前能够利用的还很少。

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和部分地下水,它们只占全球水总储量的十万分之七,淡水总储量的0.3%。

(板书)1.海水占96%——不能直接利用

2.冰川是淡水主体——但利用很少

3.河水、淡水、湖泊水,部分地下水——大量利用

  (提问)地球上淡水主要取自河水、淡水湖泊水和部分地下水,这些水又主要来自哪里?

(天然降水)

    (读图)根据课本《做一做》,请同学们阅读气候部分“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世界上哪些地区淡水资源比较丰富,哪些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学生可能回答某些具体地区或国家淡水资源丰富或不足。

如说赤道地区、季风地区或某个国家淡水资源丰富;大陆内部或沙漠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等等。

)教师在肯定学生正确答案的基础上,要特别提醒学生记住课文中所讲的水资源分布规律:

地球表面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降水多的地区淡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少的地区淡水资源不足。

(板书)三、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从以上提问可见)淡水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

那么,有淡水资源的地区应怎样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呢?

(板书)四、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事买

(1)

  (提问)造成世界上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的增长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两幅漫画“钓鱼者的困惑”和“熟视无睹”,结合课文中事实

(2)、(3)展开讨论、明确两幅画说明了哪些问题。

  (小结)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钓鱼者的困惑”中的钓鱼者钓出的不是活蹦乱跳的鲜鱼,而是鱼骨头,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