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147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docx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

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专题报告

第一节概论

一、壶瓶山镇概况

1.发展历程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壶瓶山镇现已进入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列,先后被省里确定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湖南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建设单位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单位,同时被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之一。

2.地理位置

壶瓶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西北边陲,省道S303贯穿全境,距石门县城110km,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9°58′—30°09′,东经110°29′—110°59′之间。

东西长47.6km,南北宽32.5km。

土地总面积785.8km2。

壶瓶山辖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四个集镇,一个林场--东山峰林场。

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及南北镇接壤,西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走马镇相邻,北与湖北五峰县长乐坪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3.人口及社会经济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至2001年底,辖4个分局(泥沙、江坪、南坪、中岭)、1个林场(东山峰林场)、62个行政村、4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384人,其中城镇人口10139人,农业人口31718人,镇城人口密度约52.6人/km2。

壶瓶山经济圈辐射区域包括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南镇、东山峰、罗坪、水南渡、张家渡九个集镇。

2001年全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40万元,比上年增长约8%,其中农业总产值3293万元,占总产值的47.4%;企业总产值1822万元,占总产值26.3%;服务业总产值1826万元,占总产值的26.3%。

4.地形地貌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北支的太青山系,属中山山地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峰峦叠障,陡险崎岖,飞瀑悬泻,沟谷纵横,地形破碎。

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66座。

境内最低海拔为200米,最高海拔壶瓶山主峰2098.7米,为湖南山峰之最,被誉为“湖南屋脊”,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1900米之内,最大高差达1800余米。

5.水文

壶瓶山是澧水一级支流渫水的发源地,境内河谷深切,有7条呈放射状的峡谷深涧汇入渫水,有渫水上游的江坪河和南坪河两条水系,主要支流有金家河、黄连河、北溪河、龙池河、深溪河、泉坪河等,分别汇入渫水,经澧水注入洞庭湖。

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境内河流大多河谷深切,礁石林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溪河年径流量19亿多立米,有21处可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885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150万度。

6.气候

壶瓶山镇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区内气候受太平洋暖流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区年均气温9.2℃,日平均气温10℃以上,年平均日照1509.9小时,年降水量1898.5毫米,年均雪日42.2日,整个地区气候呈气温偏低、春迟冬早、盛夏不暑、隆冬严寒、雨量充沛、湿量较大的特点。

全年风向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居多,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二、城镇规划工作回顾

1984年泥沙镇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至2000年人口规划控制在4500~5000人以内,用地规模为449.05亩。

集镇性质为:

以发展镇办企业为主,适当发展加工、运输业,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1989年对1984年的规划进行了一次调整,对原规划道路、集贸市场、自来水厂等公共设施进行完善,并确定泥沙镇是泥沙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湘鄂边区附近几十里之内的物资交流场所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其发展方向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物资、文化、科学技术交流、大力发展商业文化、服务业、加工业、小型轻工业及手工业等。

1997年对原规划进行第一次修编,至2015年人口规模3766人,用地规模30ha,集镇性质为:

泥沙集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建材、加工、运输、商贸、服务为一体,联结城市与乡村的新型集镇。

历年来的规划对泥沙镇的集镇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经济体制、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原规划不能适应集镇建设需要。

2002年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委托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1997年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三、发展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与毗邻景区的联系。

2、县域内及镇域内交通配套设施滞后,缺少公共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缺乏与张家界、三峡等毗邻景区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方面的通常联系。

3、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4、服务业总体水平较低,且配套服务设施滞后。

5、人才及科技力量不足,在信息时代,如何创新及发展是壶瓶山镇面临的一大课题。

6、城镇化水平较低,现状城镇化水平为24.5%。

四、规划修编原因

1.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进而对城镇的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2.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趋势。

3.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对镇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4.建立21世纪生态旅游城镇的需要。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五、城镇规模论证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3、《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石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壶瓶山镇社会经济“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

6、《壶瓶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壶瓶山集镇总体规划》(1997年)

8、《壶瓶山国家级旅游总体规划

9、《壶瓶山镇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2001年)

10、石门县有关职能部门和镇有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及发展设想。

六、规模论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展城镇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的“二图合一”。

重点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各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体现区域带动思想,实施城镇提升战略,突出镇区的核心地位。

丰富城镇规划空间层次,将旅游产业置于区域城市体系中,特别是纳入湘西北与鄂西南旅游圈中,综合考虑,加大发展力度。

3.满足旅游城镇基本要求,注重对山水风光、民族特色的保护,充分展示当地土家民俗民风,强调蓝天、碧水、青山的自然景观,重塑城镇形象。

4.从城乡地域大系统整体效益出发,制定协调互补产业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工协作,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5.贯彻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诸多因素,使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6.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思想,既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又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7、尊重生态,力求保护与科学合理利用山林水体相协调,注重渫水两岸绿化建设,涵养水源、保护水体。

将景观设计与自然山水相统一,以体现自然景观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七、论证程序框图

 

第二节镇域人口规模论证

一、镇域人口现状

2001年底,全镇总人口为41384人,其中城镇人口10139人,占总人口的24.5%,农业人口为31718人,占总人口76.6%,劳动力为15362人,占总人口的37.1%。

镇域土地总面积785.8km2,人口密度约52.6人/km2,城镇化水平为24.5%。

二、镇域总人口预测

根据壶瓶山镇历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及壶瓶山镇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石门县人口自然增长综合分析,壶瓶山镇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近期(2001—2005年)控制在6‰以下,中期(2006—2010年)控制在5‰以下,远期(2011—2020年)控制在4‰以下,到203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零。

根据历年人口机械增长资料统计分析,出外务工人员和外地进入镇区经商人员基本持平,略有外流现象。

但随着区域网络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壶瓶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和沿海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加上壶瓶山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山上游、山下留”景区城区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原则。

壶瓶山镇将成为常德市域乃至湖南省的旅游重镇。

预计机械增长人数将呈上升趋势。

规划2001-2010年机械增长率为2‰,2011—2020年机械增长率为3‰。

由此预测:

到2005年,Q=41384×(1+0.006+0.002)5=43066人

2010年,Q=43066×(1+0.005+0.002)5=44595人

到2020年,Q=44595×(1+0.004+0.003)10=47817万人

三、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及交通优势

⑴城镇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正在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推进和转移,石门县从东西向看石门县,地处我国“东靠西移”战略中间地带,位于长江产业带和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势必为石门县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前提条件。

⑵湖南省经济发展格局将呈现“两极六轴”态势。

石门县正好位于以怀化为中心的西部次极与常德至吉首、怀化横向发展轴的交汇区域,从而可以得知,石门县是湖南西部经济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⑶壶瓶山镇呈石门县西部门户,距县城110km,地处湘西北和鄂西南鹤峰、五峰交界地带,处于西部经济发展圈与洞庭湖经济发展圈的辐射区,具有较好的区位发展条件。

⑷壶瓶山镇外部交通非常便利。

常德、张家界机场分列左右,焦柳铁路、石长铁路交汇于石门,G207国道擦边而过,S303省道纵穿壶瓶山镇。

内部交通以沥青和水泥路面为主,具体交通线路如下:

①壶瓶山——南北镇——湖北走马镇铁炉坪——湖南张家界江垭风景区,车程约1.5小时。

②壶瓶山——南北镇——湖北鹤峰走马镇——鹤峰县城——国道G209,车程约3小时。

③壶瓶山——南坪——狗头井——湖北五峰县渔阳关——国道G209——长江三峡,车程约4小时。

④壶瓶山——石门县城,车程约3小时。

⑤壶瓶山——国泰桥——索溪峪,车程约3小时。

境内另有泥(泥沙)江(江坪)公路、泥(泥沙)三(三合)公路、杨(杨家坪)鼓(鼓罗)公路、鼓(鼓罗)南(南北镇)公路、东(东山峰)鼓(鼓罗)公路、泥(泥沙)耍(耍武)公路、江(江坪)大(大金竹)公路、安(安溪)寨(寨子垭)公路等多条不同等级公路。

从而得知,壶瓶山镇既有良好的外部交通,又有良好的通道,为壶瓶山镇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交通环境,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资源优势

⑴农业资源

壶瓶山镇物产丰富,盛产茶叶、蜂蜜、天麻等药材、高山蔬菜、野菜、番茄、土家腊肉等。

特别是高山茶叶享誉四方,茶叶种植面积为湖南产量最大地区,曾远销西欧的茶叶名牌,如今已发展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⑵旅游资源

壶瓶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

这里,北望滚滚东去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渺的洞庭,西连万壑千山的武陵源,东临三国名城荆州,壶瓶山正处于中心大本营的位置,使长江三峡、石城荆州、世外桃源夹山寺、张家界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从而形成中南山、水、石、林、园的大旅行框架。

因此,壶瓶山的旅游具有重要的地位。

镇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壶瓶山镇现已进入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列,先后被省里确定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湖南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建设单位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单位,同时被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之一。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集生态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境内有江坪河景区、黄虎港景区、南坪河景区三个旅游景区,是集旅游观光、垂钓休闲、渡假避暑、猎奇探险、峡谷漂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风景区。

⑶政策优势

壶瓶山镇的发展目前处于关键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全球旅游业不断升温,机遇优势更加突出;随着城镇规划建设全新启动及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必将给壶瓶山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⑷传统及精神文明优势

壶瓶山镇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是土家族聚居地,约占全区总人口的90%,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现保留有粤商卢次伦19世纪末建造的“泰和合茶厂”和青石板老街;距古镇北5km有明代的“土祠”,东南有全国跨度和悬高第一的黄虎港石拱桥;壶瓶山附近曾有全国一次性出土最多、馆藏最多的文物——古代巴人军乐乐器虎钮 ;现仍保留奇异的哭嫁歌、跳丧舞、摆手舞、对山歌、土地戏、打溜子、九子鞭、嫁儿招婿等风俗习惯;据考察,古代名人黄道让、屈原、李白、黄庭坚及革命前辈贺龙、任弼时、王震、王尔琢等都在壶瓶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1.1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

①2001年底,壶瓶山镇农业人口31718人,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

2005年镇域农村总人口为:

Q=31718×(1+0.006)5=32681人

2010年镇域农村总人口为:

Q=32681×(1+0.005)5=33506人

2020年镇域农村总人口为:

Q=33506×(1+0.004)10=34870人

②农村劳动力预测

2001年底,全镇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率为48.4%,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预计2005年、2010年、2020年镇域农村劳动力所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分别45%、50%、55%,因此镇域农村劳动力为:

2005年:

32681×45%=14706人

2010年:

33506×50%=16753人

2020年:

34870×55%=19179人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

根据壶瓶山镇土地利用规划,到2010年,耕地27392.5亩,林业用地104242.0亩,园地23492.2亩,考虑目前国家施土地政策,本次规划耕地总量在全镇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生产力水平及生产率逐步提高,并结合壶瓶山镇实际情况,按每个劳动力负担8亩(2005年)、12亩(2010年)、15亩(2020年)耕地计算,全镇耕地所需劳动力为:

2005年27392.5÷8=3424人

2010年27392.5÷12=2283人

2020年27392.5÷15=1826人

根据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按每个劳动力负担50亩(2005年)、80亩(2010年)、100亩(2020年)林地算,全镇林业所需劳力为:

2005年104242.0÷50=2085人

2010年104242.0÷80=1303人

2020年104242.0÷100=1042人

按每个劳力负担8亩(2005年)、12亩(2010年)、15亩(2020年)园地算,全镇园地所需劳力为:

2005年23492.2÷8=2936人

2010年23492.2÷12=1958人

2020年23492.2÷15=1566人

则全镇共有剩余劳动力:

2005年14706-3424-2085-2936=6261人

2010年16753-2283-1303-1958=11209人

2020年19179-1826-1042-1566=14745人

④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去向是三个方面:

一是进入城镇从事工商业;二是跨行政区劳务输出;三是在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再就业。

据统计资料及典型村调查,根据壶瓶山镇实际情况,预计2010以前在村组驻地从事二、三产业将占全镇劳动力的25%左右,跨行政区输出的占剩余劳动力35%左右,进入本镇工作和居住的占到40%左右,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服务业的带动,预计2010年以后,进入本镇工作和居住的占55%左右。

再考虑带眷系数1.5。

因此,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数量为:

2005年6261×40%×1.5=3756人

2010年11209×40%×1.5=6725人

2020年14745×55%×1.5=12165人

⑤现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

现状壶瓶山镇区人口为5095人,南坪集镇区人口350人,中岭集镇区人口460人,江坪集镇区人口520人,东山峰管理区3714人,即镇域城镇人口总计10139人。

2005年1.0139×(1+0.006)5=1.05(万人)

2010年1.05×(1+0.005)5=1.08(万人)

2020年1.08×(1+0.004)5=1.12(万人)

⑥全镇城镇人口:

2005年1.05+0.51=1.56(万人)

2010年1.08+0.67=1.75(万人)

2020年1.12+1.22=2.34(万人)

⑦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城镇总人口÷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100%,则2005年33.2%,2010年39.0%,2020年48.8%。

2.综合增长率法

公式

式中y—预测城镇化水平

y0—现状城镇化水平(24.5%)

r—城镇人口的综合增长率,(取4%)。

R—镇域总人口的综合增长率,近期0.6%,中期0.5%,远期0.4%。

n—规划期限

则:

城镇化水平为

y2005=29.0%,y2010=34.5%,y2020=49.5%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结合当地实情,参照石门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镇化水平,拟定壶瓶山镇城镇化水平为:

2005年28%;2010年35%;2020年48%。

则镇域城镇人口为:

2005年1.2万人,2010年1.58万人,2020年2.3万人。

 

第三节镇区城镇人口规模论证

一、镇区现状城镇人口

2001年现状总人口5095人,其中常住人口3895人,暂住人口1200人,流动人口300人(不计入城镇人口)。

二、镇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通过对镇区历年城镇人口统计分析,年平均综合增长率为6%。

结合常德市各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的横向比较分析,通过对壶瓶山未来发展的综合研究,壶瓶山镇区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取6%,中期(2006-2010年)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取5.5%,远期(2011—2020)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取5%。

则镇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为:

2005年5095×(1+6%)5=6818人

2010年6818×(1+5.5%)5=8911人

2020年8911×(1+5%)10=14515人

2.镇域城镇人口分配法

根据资料分析,现状镇区人口占全镇城镇人口的比率为

5095÷6425=79%

根据小城镇发展战略“提质扩容”的指导思想,规划拟定壶瓶山镇区人口占全镇城镇人口比重为80%。

则壶瓶山镇区城镇人口为:

2005年0.85万人,2010年1.1人,2020年1.61万人

3.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再考虑核心景区村民的迁入和其它不确定因素影响,确定壶瓶山镇区人口规模为:

2005年:

0.8万人,2010年:

1.2万人,2020年:

2.0万人

三、环境容量验证

1.水环境容量验证

渫水自西向东穿镇区而过,且镇区有丰富的地下水,目前城镇供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可见,镇区到2020年2.0万人用水完全不成问题。

2.用地环境容量验证

在大胜方向,也有较多的丘陵、山地,镇区周边多为丘陵、山地、旱土、园地、闲置地。

所以在2020年,城镇用地也不成问题。

综上所述,规划确定壶瓶山镇区人口规模为:

近期(2005年):

镇区城镇人口0.8万人;

中期(2010年):

镇区城镇人口1.2万人;

远期(2020年):

镇区城镇人口2.0万人;

远景(2030年):

镇区城镇人口控制在3.0万人左右。

第四节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论证

一、城镇现状用地分析

壶瓶山镇区现状建成区面积为0.43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85.4m2。

其中四组主要用地的比例与国家标准对比如下:

用地性质

比例(%)

国家标准

居住建筑用地

43.0

30-50%

公共建筑用地

40.5

12-20%

道路广场用地

7.8

11-19%

公共绿地

0

2-6%

可见,目前镇区建设用地中,公共建筑用地偏高,道路广场用地偏低,缺乏公共绿地;镇区现有用地有效使用率不高。

因此在规划中应注意增加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加强公共建筑用地建设管理,加快旧城改造,提高现有镇区的土地利用率,确保城镇协调发展。

二、镇区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1.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规定,镇区现状人均用地为85.4m2,属于第Ⅲ级,可调整幅度为0~15m2/人。

结合壶瓶山镇实际情况,规划确定镇区近期为90m2/人,规划期内人均用地标准约100m2。

2.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确定壶瓶山镇建设用地规模为:

近期(2005年)人均用地90m2,规划建成区72公顷。

中期(2010年)人均用地95m2,规划建成区114公顷。

远期(2020年)人均用地100m2,规划建成区200公顷。

三、建设用地的评价及选择

1.建设用地的评价(见表):

用地等级

评价因子

交通便捷程序

便捷

一般

较差

地形坡度

<5%

5%-15%

<5%

现状用地性质

荒地

一般农田

基本农田

具体评价结果见附图。

2.城镇发展用地分析、选择及发展方向确定

壶瓶山镇镇区展用地分析采用多因素评价模型法。

 

 

综合分析:

●向南发展,基础设施较好,可以依托老城区进行建设,有效降低了前期开发成本,但用地多为山体,可建设用地不多,可作适当发展。

●向西发展(姚家坪),用地为山体、耕地、园地,但要越过渫水,占一部分耕地,可作适当的发展。

●向东发展(大胜),用地为山体、丘岗、园地、林地、环境较好,但用地较复杂,可作适当发展。

●向北发展,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用地为山体、耕地、园地,但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可作适当发展。

根据上述条件的综合评价,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

近期适当向南发展,逐步改造和完善旧城区,中期向南树坡、望月湖发展;远期向岩屋坪、大胜方向发展;远景向姚家坪方向发展。

四、新增规划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情况

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占地构成

总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水域

闲置地

牧草地

净面积(ha)

156.5

32.1

29.3

16.1

3.3

16.6

59.1

比重%

100

20.5

18.7

10.3

2.1

10.6

37.8

五、耕地补偿用地控制原则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持耕地总体数量一个总的目标,是指占用耕地必须与开发、开垦耕地相结合,而且开发、整理耕地的质量和数量不得低于和少于所占耕地。

针对壶瓶山镇的实际情况,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措施有:

1)壶瓶山镇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从整个镇域范围内来分析考虑,通过开发整理镇域未利用土地,使之转化为耕地来达到总量动态平衡。

2)进行“中心村”建设,即将分散的居民应向中心村庄集中,使原村民散居的住宅用地退还为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检测网。

由镇国土所通过土地调查,对镇域内的耕地占用、使用、流转等情况进行统计,形成监测网络,随时把握耕地现状,为政府对全镇耕地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及时的决策资料。

4)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

制定保护区管理细则,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岗位责任制。

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严格依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须报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5)实行土地规划许可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