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5908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docx

中国钱币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

先秦钱币

(一)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贝币

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贝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

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

”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

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

“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

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家长将贝佩挂于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长,驱邪生财,更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确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颇受钱币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进而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

(2)蚁鼻钱

 

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

这种名称并不是楚国贝币原来的名称。

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

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说:

“此钱上狭下广。

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

”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

“紊”字形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

“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鬼脸钱”。

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统被称为蚁鼻钱。

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说:

“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

  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

“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

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

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

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

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秦始皇统一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四)汉武帝改革币制

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

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

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

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

(1)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2)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

(3)从此,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

宋朝的币制与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宋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第一,宋朝的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

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

第二,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

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

第三,流通混乱。

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

2、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

第二,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2)纸币产生的过程

大约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成都的16家商号制作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钱铁流通。

这就是最初的纸币。

这种交子因是私人发行,所以史家称其为私交子。

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

由于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引起诉讼。

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次年开始发行交子。

这是政府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

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用铁钱作为发行准备。

到了南宋,交子由户部掌管发行。

(3)称提之术

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其内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4)银会子

南宋初年,还发行过一种代替白银流通的银会子,以钱为单位,面额分为1钱和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制纸币,但只限于一些地区使用,没有在全国流通。

元朝的纸币及其管理

1、元世祖统一纸币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为铜版印刷。

这样,全国的纸币就统一了。

2、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初年,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4)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有阻碍和刁难者,定罪。

关于流通方面的规定有:

(1)交钞、宝钞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2)各地设立平准行用库,负责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维持钞值。

(3)严禁私自买卖金银,违者治罪,告发者赏。

(4)严禁伪造交钞宝钞,伪造者死,告发者重赏。

明朝的纸币制度

明朝建立初始,推行铜钱,后因数量不敷,改行纸币。

1375年(洪武八年)设立钞局发行纸币,是为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由户部印制,地方不得印制。

明朝的纸币制度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2、大明宝钞不设发行准备,又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过,于是,行用不久,就开始膨胀贬值。

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行的流通更加广泛。

1436年解除银禁,实为在法律上准许用银,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

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清朝承袭明朝的币制,仍用白银和铜钱,但以白银为主,也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成为一种主要货币。

白银的单位仍然是两,清朝习惯上将银和两合用,称银两,银两就成为清朝白银的单位。

银两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分成实银两和虚银两。

实银两是交易时收授的现银,虚银两则是记账的单位。

二、古代信用

(一)信用的发生

信用就是借贷行为。

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

借贷行为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1)有了私有财产;

(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

可见信用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它的发生并不以货币存在为前提,其历史早于货币。

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

食物借贷有很多局限,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来说,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

所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

泉府是周朝时的国家财政金融机关,泉府的赊贷是中国最早的政府信用。

(二)两汉的放款市场

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而且主要是由私人办理。

汉代放款的人,有商人、地方、王公贵族,还有子钱家。

子钱家是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实际同商人、地主、王侯一样,都是高利贷者。

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结合,是封建经济条件下私人信用的特点。

放款的对象,除了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外,也有王公贵族、官僚地主,甚至有朝庭重臣。

贵族官僚借债是为了维持其奢侈淫靡的生活;朝庭借债是因财政不济急需。

私人信用以外,汉政府也曾提供过国家信用,但似乎规模不大。

汉武帝曾派人出访各地,对无力谋生的人发放贷款,用于购买种子、农具等,无息或低息,国家要收回。

(三)典质的产生

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南北朝时,佛教深得统治阶级的信仰,寺庙遍布全国。

寺庙因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受到免役、免税等特殊优待,自帝王至平民又对寺庙大量施舍土地钱财。

因此,寺庙十分富有,遂凭借其优厚的财力发放贷款,进行高利盘剥。

官僚地主达官贵人也将其私蓄委托于寺庙贷放营利。

所以,那时的寺庙成了办理存放款的高利贷场所。

(四)唐朝信用事业的发展

1、放款

唐朝的放款有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

私人放款大致分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

供给放款的人主要是富商;中外商人都有,还有皇亲国戚和官吏,放款的对象除普通商民外,也有官吏。

抵押放款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房屋、田地都可以抵押。

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质库,它是一种独立的放款机构。

开设质库的主要是商人、官吏、贵族,他们以此牟利。

2、存款

唐朝时期,商业发达,商人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买卖货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也有存入药店或外国人开的波斯店的,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

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在柜坊。

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

这就是书贴。

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上面写有付款数量、收款人姓名、出贴人姓名、出贴日期等项。

3、汇兑

汇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发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办法。

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

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

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

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现款,汇兑就这样产生了。

4、货币兑换

兑换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

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银已开始作为货币流通。

因此,金、银、钱就有相互兑换的需要,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

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是金银铺。

(五)宋朝的国家信用

宋朝的国家信用主要体现在王安石的信用政策上,反映在王安石制定的市易法和青苗法中。

市易法是政府向民间提供的抵押信用。

市易法规定:

人民向地方政府赊贷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作抵押,没有抵押物的可由5人担保;年息2分,逾期不返,每月罚息2%;商人在货物滞销时将货物卖给政府,待市场需要时,又可以分期付款形式购回贩卖,半年付清者认息1分,一年付清者认息2分。

青苗法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

规定:

农民每年可两次自愿向政府请贷,贷钱贷粮均可,一次是正月三十日以前,随夏收归还;一次是五月三十日前,随秋收归还;利率每次2分;贷款数额根据户等而定,头等户不超过15贯,末等户1.5贯;贷款按照借款时约定的谷物价格折合粮食归还,如归还时谷价上涨,农民不愿交纳实物,可酌量照市价较低的价格交纳现钱,但不得超过贷款额的30%,其余部分仍需交纳实物。

(六)典当业的发展

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

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1664年(康熙三年),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广东有2688家。

当铺的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务,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

经营当铺的除私人外,还有地方政府,用公款开设当铺牟利。

(七)钱庄的兴起

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

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八)票号的产生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六次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b]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b]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b]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b]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

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b]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b]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

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b]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b]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b]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b]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

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

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b]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

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

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刀币

齐刀尖首刀

燕明刀磬折刀

(2)齐刀

 

三字刀(3)赵刀

4郢爰

 

5圜钱

 

 

尖足布空首布

 

圆足布

方足布和釿布

秦朝钱币

[两汉钱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