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965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docx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室名称:

第一临床医学院《诊断学基础》实验室

总学时:

126、108实验学时24

面向专业(层次)或专业方向:

中医学各专业

应开实验项目:

8个

实验类别:

专业基础

考核方式:

考试

撰写负责人:

杨继兵刘军楼

一、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高等教育进展的趋势,是注重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育,实验教学就是突出能力培育,重视增强实践教学,强化技术培训的教学模式。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熟悉或掌握诊断疾病的大体知识与大体技术,为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只有通过实验教学,已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学生才能练习并慢慢提高作为临床医师培育中最大体的诊断技术,如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在老师示教下,学生必需要反复练习,尤其是全面、系统、规范的体魄检查方式,要求学生彼其间在自己身上反复操练。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熟练、规范的体魄检查方式及其他临床技术,掌握各类常见体征检查方式和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的大体知识等,为后续课程及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时刻共24课时,体魄检查实验5次15课时,体魄检查多媒体实验课1次3课时,心电图检查实验1次3课时,体检考试1次3课时。

在实验教学结束后,安排考试,对每位学生一一考核,试题限定在本大纲范围内。

课程总成绩评定:

技术考试成绩占25%,平时成绩占15%,理论考试的成绩占60%。

二、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1.《诊断学基础实验指导》,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诊断学基础教研室编写。

2.《诊断学基础》,戴万亨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计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诊断学(六版),陈文彬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实验项目: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内容提要

实验要求

分组人数

必修

限选

任选

1

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检查

3

【目的】

1.掌握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3.熟悉一般检查和头、颈部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内容】

1.体检注意事项及基本检查方法应用;

2.一般检查

(1)全身状态检查

①性别、年龄

②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检查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③发育、营养状态的评价,体型的分型。

④意识状态、语调、语态、面容和表情、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

检查内容,常见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淋巴结

检查方法,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3.头部

头颅、头发、眼、耳、鼻、口的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颈部

颈部、血管、甲状腺和气管的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示范性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的方法、正常表现、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相互模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2

2

胸肺检查

3

【目的】

1.熟悉胸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角的临床意义;肋骨的计数方法;胸膜的界限。

2.掌握胸、肺体检的基本手法、检查顺序、内容和正常的参考值;胸、肺体征的临床意义。

【内容】

1.胸部的体表标志:

骨性标志、人工划线、自然隐窝和解剖分区、肺和胸膜的界限。

2.胸壁、胸廓检查。

3.肺和胸膜检查

(1)视诊:

胸廓外形、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和节律。

(2)触诊:

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叩诊:

叩诊的方法和影响因素、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肺界的叩诊和肺界的移动度、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

胸部正常听诊音的类型及分布、异常呼吸音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啰音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语音共振的机制及其类型和临床意义、胸膜摩擦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示范性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的方法、正常表现、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相互模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2

3

心脏血管检查

3

【目的】

1.熟悉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

2.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检查方法。

3.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方法、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周围血管体征的临床意义。

【内容】

1.心脏检查

(1)视诊:

包括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及异常搏动的意义。

(2)触诊:

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3)叩诊:

叩诊方法,心浊音界各部分组成及心浊音界扩大的临床意义。

(4)听诊:

瓣膜听诊区、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常见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心音的形成原因及听诊要点。

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听诊要点及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2.血管检查

(1)脉搏:

脉率、脉律、常见脉搏类型。

(2)常见动静脉杂音的常见原因、周围血管体征。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示范性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的方法、正常表现、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相互模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2

4

胸肺检查

(多媒体实验课)

心脏血管检查(多媒体实验课)

3

【目的】

1.掌握胸肺检查的基本手法、检查顺序、内容和正常表现;

2.掌握胸肺异常体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内容】

1.触诊:

语颤、胸膜摩擦感等。

2.听诊:

正常、异常呼吸音、啰音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方法】

1.观看肺脏检查课件

2.学生在心肺听诊触诊教学实验系统上练习心肺听诊触诊。

熟悉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的特点。

4

【目的】

1.熟悉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

2.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检查方法。

3.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方法、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周围血管体征的临床意义。

【内容】

1.心脏检查

(1)视诊:

包括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及异常搏动的意义。

(2)触诊:

震颤及心包摩擦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3)叩诊:

叩诊方法,心浊音界各部分组成及心浊音界扩大的临床意义。

(4)听诊:

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常见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第一、二、三、四心音的形成原因及听诊要点。

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听诊要点及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2.血管检查

(1)脉搏:

脉率、脉律、常见脉搏类型。

(2)常见动静脉杂音的常见原因、周围血管体征。

【方法】

1.观看心脏血管检查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心肺听诊触诊教学实验系统上练习心脏听诊触诊。

掌握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熟悉第一、二、三、四心音的形成原因及听诊要点,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熟悉常见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5

腹部检查

3

【目的】

1.熟悉体表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顺序和内容(重点为肝、脾触诊)。

3.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1)体表标志

(2)九区分法及各区主要脏器

2.视诊

(1)注意事项

(2)腹部外形

(3)呼吸运动

(4)皮肤、疝等的检查和临床意义。

(5)腹壁静脉:

血流方向的辨别及意义。

(6)胃肠型和蠕动波检查及临床意义。

3.触诊:

(1)注意事项和检查手法。

(2)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

检查方法,临床意义,常见腹部疾病压痛点。

(3)肝脏、脾脏、胆囊、胰、肾、膀胱触诊。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及意义。

(4)腹部包块:

触诊内容及正常腹部可触及的脏器。

(5)液波震颤:

方法及意义。

4.叩诊

(1)正常腹部叩诊音。

(2)肝区叩击痛、肝浊音界:

异常的意义。

(3)移动性浊音:

方法及意义。

(4)肾区叩击痛。

5.听诊

(1)肠鸣音:

亢进、消失的意义。

(2)振水音:

方法及意义。

(3)血管杂音、摩擦音的意义。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示范性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的方法、正常表现、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相互模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3.学生在肝脾触诊教学实验系统上练习肝脾触诊。

2

6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3

【目的】

1.了解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了解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2.了解神经系统检查内容;

3.熟悉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内容】

1.四肢脊柱

⑴脊柱弯曲、活动度、压痛和叩击痛的检查方法、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⑵四肢和关节:

形态异常的意义。

2.神经系统检查

⑴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检查方法与临床疾病诊断的关系。

⑵自主神经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⑶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的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示范性检查,同时讲解检查的方法、正常表现、常见异常表现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相互模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

2

7

心电图机操作及心电图阅读

3

【目的】

【内容】

1.心电图机操作

2.心电图阅读

(1)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及正常参考值;

(2)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及意义。

【方法】

1.请一个学生作受检者,由老师作讲解并示范心电图机操作。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心电图机操作。

3.老师讲解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熟悉心电图正常表现、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及意义。

20

8

体检考试

3

学生随机抽题进行考核

2

说明:

实验成绩占全课程总成绩的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