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034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docx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第16课主题两次鸦片战争课时

【课程标准】认识到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

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形势。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把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识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理解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时空观念掌握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格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两次鸦片战争进程,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三元里抗英事件的性质与意义;明确历史解释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差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中国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教材分析

重点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

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想。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1)西方列强: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生产方式

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

(2)英国:

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掌握着的霸权。

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

(1)政治:

统治仍很顽固。

(2)经济:

自给自足的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

非常落后。

(4)军事:

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矛盾:

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一】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史料工业革命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新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方列强为什么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

①原因:

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使中国每年流失大量白银,鸦片烟毒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禁烟。

②经过: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

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损害了其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概况

①时间:

1840年-年8月29日。

②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

中国被迫割让、

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以及开放等。

(3)后续

①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

②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

《黄埔条约》。

③影响:

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待遇以及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4)影响:

《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历史遗留:

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

合法化的目的。

②根本原因:

列强想进一步。

③直接原因: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被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10月,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

争。

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

③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后,进入北

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

(3)结果

①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

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社会。

知识问题化——学生带问题阅读下面材料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二】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及影响

史料一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

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

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二

(1)史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

其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依据两幅图片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

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

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

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的主张。

对照提纲,知识系统整理,归纳记忆。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合作探究

高分跨栏

政治上:

中国社会性质

变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

经济上:

开始了近代化

进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

思想上:

开始学习西方

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政局上:

统治者与侵略

者勾结

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

斥→抵抗→妥协→勾结

对外关系上:

国门被打

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革命阶段上:

进入旧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

侵略

力量

英国

英法主犯,美俄帮凶

侵略

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

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

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内地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

主权

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

质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默写过关当场检测

【体系构建】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鸦

高效训练

片。

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

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

A.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B.扩大对外贸易

C.禁绝鸦片D.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

2.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

“这是把我们将来

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是指()

A.黄巾起义B.安史之乱C.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

4.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

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

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

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人们多

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

”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

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7.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次战争不是对

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

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列强获得的这一权益是指()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协定关税D.通商口岸传教权9.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

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

此后()A.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英国出兵强占了香港岛D.英国联合美俄一起发动侵华战争10.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11.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

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12.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

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

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

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殖民者迫切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中国清政府统治闭塞、落后,疆域广阔,拥有广阔的市场。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

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及影响

(1)态度:

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原因: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2)由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长江中游;由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到临近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

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目的是禁绝鸦片,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

与材料信息不符。

2.【答案】D。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故D项正确。

A项不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由于对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对中国存在贸易顺差,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前中英就有贸易往来,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它”发端于广东,最终进入华北且攻占过北京,性质是外来侵略,故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结合时间“1840年”可知这与鸦片战争有关,再结合关键词“划时代”可知此处强调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近代社会,答案为D项。

6.【答案】D。

【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在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正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的,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选A。

8【答案】A。

【解析】材料“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说明这一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英国的修约要求未获得满足后,和法国一起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故B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是在鸦片战争期间,A错误;第二次鸦片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而北京是清政府的统治中枢,B正确;C、D与题干中冲击统

治中枢不符,故排除。

12.【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故选D项。

13.答案

(1)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

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原因。

(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对中国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14.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

(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对中

国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

(1)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

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