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211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南京、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市立足市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引导南京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座标。

为统筹规划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基础与条件

  

(一)基础与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南京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5.4和1.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919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3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设施保障条件较为完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997元和6225元。

  2、水资源丰沛与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

南京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渎俱全,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4%,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26.6亿立方米;地处长江下游,多年平均外来水资源总量在9000多亿立方米,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稳定、可靠的水资源。

南京地形虽以丘陵岗地与低山为主,但适宜开发的平原土地仍占全市总面积35%。

丰富的外来水资源均集中于平原圩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农业灌溉较为便利,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可靠。

  3、生物种类丰富和生态景观多样。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维管束植物1373种,脊椎动物335种,秤锤树等8种珍稀植物和中华鲟、白暨豚、中华虎凤蝶等16种野生动物得到重点保护。

已建自然保护区和具有自然保护功能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区域有17处,占全市总面积的10.11%。

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古今文明共同构成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扎实。

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明显,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65.2%,城市主要内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长江南京段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突破30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4.5;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

南京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

高淳、溧水、浦口、江宁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市建成2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22个生态村。

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农业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5、城市生态和文化特色鲜明。

南京具有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态特色。

南京是滨江城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区,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最具大江气势;宁镇山脉自东而西逶迤于市区,形成了南京负山带江、山川形胜、虎踞龙蟠的景观特色。

南京是绿色城市,历代营造的林木绿地使南京以绿而闻名,“绿色南京”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绿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1%,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呈现出城中林廊交织、城外森林环绕的绿色景象。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1700余年建都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六朝胜迹,为国内仅有;明清遗存,可与北京媲美;民国风貌,国内独一无二。

全市现有著名风景名胜点50余处,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明城墙等旅游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生态市建设的独特条件。

  6、科技和教育优势明显。

南京是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的科教城市,全市拥有543家科研机构、40万名科技人员、80位两院院士、38所普通高等学校、50多万在校大学生,奠定了南京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知识创新和生态市建设搭建了技术平台。

  

(二)问题与制约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南京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

重化工业偏重,其能耗大、水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居高不下。

产业结构过重,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加大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化转型的难度。

重化工业规模大、发展惯性大、技术改造难度大,产业生态转型严重滞后,成为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2、自然条件的不利制约。

南京低山、丘陵环城分布,与长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貌特征,主城区地势呈向西北开口的簸箕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客观制约。

下游和上风向在方位上重叠,对现有工业和城市布局产生影响,加大布局调整的难度。

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横穿主城区,城市处在长江南京段的中游,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向,有利于工业布点的长江南京段下游却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工业布局难以兼顾城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

  3、土地、能源与矿产等资源相对匮乏。

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其它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均须由外地调入。

2005年全市石油实物消耗量达到1856万吨。

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在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平原土地面积最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占用需求剧增,生态用地遭受蚕食和挤占,自然水系、山体破坏较为严重。

  4、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南京是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城乡二元结构最明显的城市,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很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

乡镇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5、生态环境改善的任务艰巨繁重。

水环境达标率较低,部分水体的污染严重,水环境全面达标的任务艰巨;城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受到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重化工业污染等的严重制约;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建设土地占有过快,生态破坏区的修复进展缓慢;农业等面源污染、养殖业等集中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项目建设与环境容量等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6、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运作、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消费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

  二、建设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南京,使南京尽快走上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成为全省生态立市的典型、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先导。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目标定位、建设框架构建、建设重点确定、建设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

  2、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

牢牢把握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基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

将生态理念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转型,建立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

  4、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

节约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构筑环境和发展双赢的平台。

通过生态空间管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战略定位

  依据建设基础、城市特色、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南京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是:

经济集约高效的现代城市,环境优良清洁的绿色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社会生态健康的文明城市。

  1、经济集约高效的现代城市。

落实节约优先,在现有产业转型、整合和提升基础上,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运用高新技术和生态学理念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建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富庶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2、环境优良清洁的绿色城市。

落实环保优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加强生态安全网架的保护和建设,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城乡绿色景观建设,深化城乡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着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南京成为环境清洁优良的绿色城市。

  3、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

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城乡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城在江边、山在城中、湖在城内、林在四周、绿在家园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适宜居住的城市。

  4、社会生态健康的文明城市。

实施文化南京战略,推进和谐南京建设,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存的城市风貌;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明城市。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1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南京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1)建立起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

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一批生态型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

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结构。

基本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体系。

  

(2)建立起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

树立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保发展的理念,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基本形成适应南京城市发展特色和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能源平衡机制和保障系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明显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3)建立起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优良环境体系。

落实环保优先,有效防治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的全面改变,营造碧水、蓝天、青山、绿树的优美环境。

  (4)建立起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

优先保护生态网架、生态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地质遗迹和特殊生态产业基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持生态景观。

通过生态保护的空间管制,禁止对生态用地的开发活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

  (5)建立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

基本构筑起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的宜居环境。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区环境,追求健康、文明、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

以提高居住舒适度为核心,建

及其水源涵养区,保护森林植被。

包括两个亚区:

北部丘陵岗地农业生态亚区,发展以经济林果和无公害农作物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沿滁河平原岗地农业及城镇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城镇建设,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着重解决重点城镇环境问题。

  

(2)中部沿江低山丘陵生态区。

该区是南京城市建设和扩展的主要地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重点解决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染,加强生态敏感地区保护。

包括三个亚区:

上游沿江农业生态亚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保护城市上游长江水质;中游沿江城市生态亚区,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功能区;下游沿江工业生态亚区,集中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工业,加强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

  (3)中南部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生态区。

该区丘陵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植被,众多山区水库是广大农村的水源。

重点解决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部分地区露天采矿造成的景观破坏。

包括两个亚区:

秦淮河下游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加强新城建设,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秦淮河上游农业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森林植被和水源涵养区。

  (4)南部石臼湖—固城湖滨湖平原与岗地生态区。

该区拥有南京两处最大的湖泊湿地:

石臼湖和固城湖,是重要的农产品、水产品供应基地。

重点解决洪涝灾害问题。

包括两个亚区:

石臼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固城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

发展以无公害粮食、蔬菜种植和水面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森林植被。

  2、构建生态用地格局。

  

(1)构筑“四横两纵”生态网架。

应对南京城市与产业空间的新一轮扩展,着眼于区域生态安全,规划建设六条生态走廊,形成“四横两纵”生态网架。

包括,老山—滁河东西向廊道、长江水生态廊道、云台山—青龙山东西向廊道、横山—双尖山东西向廊道、八百河、皂河—付家壇林场南北向廊道、三桥连结线—固城湖岸线南北向廊道。

该网架控制长度约600公里,是南京市域范围内需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的地区。

该生态网架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形成整体化生态网架。

在市域内形成网架状、整体化生态贯通,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二是,引导和界定产业发展轴。

从东西方向、南北方位为两大产业发展轴提供适度的生态空间和有效的服务功能,确保主城的生态安全和产业轴的生态隔离。

三是,实现北部原生态地区的保育。

控制六合雄州以北自然生态,有序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四是,实现向市域外大生态系统的贯通。

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连通镇江宝华山、浙西天目山、皖南丘陵及江淮丘陵的大面积生态用地,对南京都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提升起重要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2)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

基于宏观生态网架,对于生态走廊相交的节点地区,以及走廊附近具有保存乡土物种、涵养水源、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确定为生态源区,属禁止开发区。

它同时具有保护水系、利于关键物种迁移的功能。

规划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

绿心—紫金山。

紫金山生态源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包括钟山南麓、北麓及其余脉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和玄武湖,其中森林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南京城区最重要的自然植被集中分布区,发挥调节城市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森林功能;北片—芝麻岭。

芝麻岭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市域西北角六合区境内。

该区远离城市,受开发干扰影响小,是植物和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发挥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研究基地、背景生态环境的作用;西片—老山。

老山生态源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滁河之间。

老山植被类型属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秤锤树、青檀、獐、灵猫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清洁大气源区的重要生态功能;东片—青龙山、大连山。

青龙山—大连山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36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城东南10公里,江宁区境内。

平行排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青龙山、大连山区覆盖的森林植被,是南京都市发展区内重要的自然景观保护区。

规划建设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景观区,重点保护和展示秤锤树、尾叶樱、南京柳、蒙桑、南京椴,以及宝华玉兰,梭罗树等;南片—云台山。

云台山生态源区由分别位于江宁区南部的南山、云台山和横山森林斑块构成,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该区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区。

东南片—东庐山。

东庐山生态源区由溧水县城东南的东庐山、马占山、双尖山等构成,森林植被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具有秦淮河源头保护、水源涵养以及重要森林景观保护功能。

西南片—牛首山、祖堂山。

牛首山—祖堂山生态源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是江宁河源头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南京城乡结合部上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列为中华虎凤蝶的物种和生境保护地。

  (3)扩展生态人居用地。

最大限度地设立各类生态用地,列为限制开发地区。

以生态网架为基础、生态源区为核心,将网架外分布的山丘林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用地链接在网架,并借助绿色廊道、水廊道及交通走廊,建设生态绿楔,嵌入重点开发园区、产业组团、主城、新市区以及“三城九镇”。

在工业区、城市组团间建设各类生态防护带;南京化学工业园周边,以及长芦、玉带区间建设生态防护带,防范工业污染影响。

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燕子矶栖霞工业集中区、龙潭经济开发区南侧建设防护隔离带,与南部的仙林大学城之间形成一个生态屏障。

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城市森林公园。

建成牛首祖堂山、云台山、青龙山、汤山、栖霞山、兴隆湿地、灵岩山、八卦洲、老山、绿水湾湿地等十五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建成中山陵、幕府山、雨花台、河西滨江—江心洲、方山、石闸湖、灵山—桂山、龙池、太子山、龙王山十大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建设多而分布合理的公园和绿化行道、绿地,使人随处感受到绿色,亲近自然。

  3、实施生态空间管制。

  在市域范围划分三类生态功能和管制区:

生态保育与禁止开发类型区、生态保护与限制开发类型区和生态维护与引导开发类型区。

  

(1)生态保育与禁止开发类型区。

列为生态保护优先区域,是禁止开发建设空间。

涵括生态网架和生态源区的森林植被、以及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是核心保护地区。

包括:

秦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秦淮河与石臼湖分水地区、石臼湖与太湖分水地区、100米等高线以上和坡度大于25°的丘陵山地;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与重要洲滩湿地、重要湖泊与水库供水水源地等;地震活动断层带等。

禁止进行任何类型的城镇与产业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状况。

  

(2)生态保护与限制开发类型区。

列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是限制开发区。

涵括生态网架边缘及以外的部分基本农田和丘陵坡麓地带,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部分高程在10~100米间,坡度小于25°的平缓、高黄土岗地和丘陵坡麓地带。

现阶段不宜规模开发建设,按基本农田保护,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

  (3)生态维护与引导开发类型区。

涵括生态网架以外的平原圩区及部分岗地,总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

在保持基本生态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分三类进行开发建设控制与引导,合理从事各类开发活动。

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属限制发展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系;主城及工业集中区,属优化提升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整治,削减污染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开发建设区域,属重点开发区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4%,在与生态网架保护相协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的空间积聚,科学合理地构建产业及城镇发展组团。

  (4)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根据南京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两方面,在市域范围内划定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共11大类、67处,总面积1129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17.2%。

其中,水源涵养区总面积154.37平方公里,占全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13.7%;饮用水水源地135.58平方公里,占12.0%;自然保护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0.7%;森林公园总面积122.46平方公里,占10.5%;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08.85平方公里,占36.2%;地质及古生物遗迹89.31平方公里,占7.9%;自然与人文景观总面积3平方公里,占0.3%;生态公益林总面积90.3平方公里,占8.0%;重要渔业水域总面积30平方公里,占2.7%;重要湿地总面积82.58平方公里,占7.3%;清水通道维护区总面积6.66平方公里,占0.6%;洪水调蓄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占0.2%。

这些地区属于南京市域范围内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需要优先保护,对于核心地区禁止工业及城镇开发活动。

  

(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构筑融经济、生态、旅游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化农业体系和布局框架。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特色蔬菜、苗木花卉、优质畜禽、特种水产和旅游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

到2010年,五大特色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建设名特优新稀农业产业带,促进特色化发展和集中化布局,重点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花卉及休闲农业、六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孝陵卫农业科技等六个生态农业产业群。

在山地草坡地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形成两圈、六块农业生产格局。

沿城市二环线及以内地区构建都市近郊生态农业功能圈;二环线以外地区构建都市远郊生态农业功能圈。

打造南京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区块,江宁区建成农业科技辐射中心和农产品加工密集区;浦口区建成苗木集散地和畜禽渔良种繁殖基地;六合区建成“特色功能食品”生产基地;溧水县建设全省丘陵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高淳县发展特色蔬菜与特色水产基地;栖霞区发展生态旅游区。

  (3)培育生态发展模式。

以立体种植、清洁化生产、秸杆还田利用、土地使用种养结合等关键点,建立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零排放、自净式水产养殖、规模化适宜密度水产养殖和清洁化养殖等多种养殖业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推广农林种养、农牧复合、农渔复合等农林牧复合模式。

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有效控制旅游密度,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4)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建立以循环型农业为主导的产品结构,逐步降低农业有害化学品的投入强度,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再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5)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积极发展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