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74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软转型启示录专题展望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服务器工作量向云计算中心迁移

“安迪-比尔定理”逐步失灵,消费者更换PC的意愿下降,支撑高增长和高估值的传统license授权模式走到尽头。

根据摩尔定律,每隔18-24个月,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翻一倍以上。

同时,微软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的更新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从而刺激PC出货量不断上升。

但由于云计算的不断普及,用户能够将部分运行、计算、存储功能上移至云端,部分用户对于PC性能的要求有所下降,更换PC的频率下降。

同时,用户可以在任何网络覆盖的地方,使用各种客户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等访问云端资源,因此PC不再是终端的唯一选择。

根据IDC的预测,2018年-2020年PC出货量基本维持0增长或者负增长。

因此,与PC出货量深层绑定的微软操作系统license授权业务出现严重后劲不足的现象,主营业务难以维持高增长的惯性,PE估值不断下滑。

图4:

2005年后微软市盈率不断下滑

图5:

2010-2020年PC出货量(单位:

千)

1.2搭载各类系统的终端出现,Windows系统不再一统江湖

微软错失移动互联网发展良机,Windows的系统平台优势日渐式微。

当前,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占据手机、平板系统的绝大多数份额。

Windows操作系统的往日辉煌仅靠PC市场支撑,系统平台优势不复存在。

IDC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1年-2016年之间,系统平台将发生“巨大转型”,曾主导市场的Windows-IntelPC市场份额将由2011年的35.9%下滑至2016年的25.1%;

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及苹果iPhone和iPad将开始主导市场。

使用ARM架构芯片的Android设备市场份额将由2011年的29.4%增长至2016年的31.1%;

苹果iOS设备市场份额将由2011年的14.6%增长至2016年的17.3%。

图6:

Windows在系统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图7:

2016年手机系统市场份额统计

由于云计算和IoT技术的普及,联网终端设备数量不断上升,系统市场群雄鏖战,Windows系统急需抢占市场。

Android与iOS的成功,让各大厂商意识到拥有原创系统的重要性,避免沦为硬件代工厂;

与此同时,GooglePlay与苹果APPStore的成功,让各大厂商看到在应用商店褥羊毛的光明前景。

基于此,各大厂商纷纷在各类智能终端上搭载自己的平台,并期望与开发者合作建立优质的闭环。

因此,已经失去移动互联网先机的微软,必须改变竞争策略,以更开放的姿态,扩大Windows在各类设备上的应用。

表1:

部分厂商的自有平台不完全统计

1.3一盘大棋:

免费升级Windows10,获取云服务潜在客户,统一各终端,打造UMP平台

通过全球免费升级,快速推广Windows10,扩大后续云服务的潜在用户基数。

2014年,微软吹响“移动优先、云优先”的转型号角。

2015年,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免费升级与云业务更为契合的Windows10系统,实践全面拥抱云计算。

(1)Windows10优化各类云服务性能,支持多平台协同。

例如,Windows10整合语音操作助手Cortana,分离的桌面、平板操作模式Continuum,集成OneDrive,并在Office365服务中有更加优秀的表现;

(2)通过免费升级方式,刺激消费者升级至Windows10,扩大后续云服务的客户基础。

此前,由于Windows7过于成功,除了大部分新出货的PC搭载Win8之外,

大多数用户仍然喜欢Windows7。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NetApplications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Windows7的市场份额是54.57%,而Windows8的市场份额目前仅3.28%,Windows8.1的市场份额为8.3%。

拥有十多亿用户的Windows依然是微软服务最重要的落地平台,微软借助免费升级的机会,推广Windows10,积极推动跨平台和云服务。

图8:

搭载Windows10的设备数量

Windows10实现跨平台服务,将承担微软所有生态的互联媒介。

目前,Windows10支持PC端、平板端、手机端、HoloLens、XboxOne游戏平台等无缝连接。

同时,微软也计划通过Windows10打通各类IoT终端设备,真正实现多平台互通。

Google、Amazon、苹果依然无法统一旗下不同种类产品的平台,旗下各类终端搭载不同的系统。

因此,Windows10无疑走在最前列。

UWP(UniversalWindowsPlatform,即Windows通用应用平台),打造跨平台的应用生态,以解决应用匮乏的问题。

开发者设计的一款应用,将可以在所有Windows10设备上运行,使得Windows10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C、Xbox,HoloLens、巨屏触控SurfaceHub和物联网设备等不再有界限。

UWP与传统PC上的exe应用,手机端的app应用有本质区别,能真正实现一次编写、一套业务逻辑,统一的用户界面。

显然,UWP将节约开发成本,会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

目前,微软宣布部分Win32转制Win10UWP应用上架,比如Office2016桌面版、Autodesk和SAP应用、苹果iTunes和Linux发行版,并允许所有开发者将Win32转制Win10UWP应用上传到应用商店。

图9:

Windows10跨平台

图10:

UWP(UniversalWindowsPlatform)应用生态

2.走出转型阵痛期,P/OCF法再看微软估值

2.1调整业务结构,Windows操作系统不再成为收入支柱

借助Windows10免费升级,大幅调整业务结构:

(1)在PC出货量不断萎缩的当下,OEM企业为Windows支付的价格不断下滑,微软需要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2)微软借助Windows10免费升级,扩大Azure与以Office365为代表的SaaS服务潜在用户群,调整收入占比;

(3)营收摆脱Windows更新的周期性影响。

微软在2009年也曾出现过收入负增长,原因在于操作系统WindowsVista操作系统(2005年发布)的红利不断衰退,属于收入的阶段性调整。

2010年,微软通过Windows7实现收入反弹,当然这是微软倚赖PC操作系统盈利的最后辉煌。

图11:

Windows操作系统营收不断下滑

Azure与企业SaaS服务的营收规模扩张迅速。

智能云及生产力和商业流程业务营收占

比不断提高:

生产力和商业流程业务包括Office商业和Office消费者、Dynamics以及LinkedIn,2017财年Q4营收8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1.19%,营收占比34.19%;

智能云业务包括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Azure、企业服务,2017财年Q4营收7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77%,营收占比30.10%。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云对总营收的贡献在不断提高。

在微软财报中,商业云包括Azure、Office365、Dynamics365等云全栈产品。

商业云的收入规模从2012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49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4.34%。

同期总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只有4.06%,商业云收入占比从2012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7年的16.56%。

因此,Azure与企业SaaS服务成为微软营收的主要增长动力。

图12:

商业云收入扩张迅速

2.2走出转型阵痛期,Azure与Office365助力盈利指标回暖

Azure和Office服务开始发力,利润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如上文所述,Azure所在的智能云部门,以及Office365所在的生产力与商业部门的营业收入都有明显提升,营收占比不断增加。

随着Azure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微软将借助操作系统与公有云的优势,不断扩大企业服务市场。

由于IaaS的毛利率较低,伴随着业务结构调整,微软的毛利率持续下降,但EBITDA利润率出现明显回升,符合云服务的特点。

随着云计算销售团队的重建完成,与商业云服务形成规模效应之后,预计毛利率和EBITDA利润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13:

2010-2017财年微软毛利率、EBITDA利润率

图14:

2015-2017年各季度营收分类占比变化90%30,000

2.3产业变革引发营收与净利润的时间错配,亟待引入新维度POCF再看微软

云计算颠覆“一次性”的传统收费模式,营收与净利润之间出现明显时间窗口,与所有处于转型期的软件厂商相似,微软盈利指标出现明显下滑,在P/E之外需要引入新的估值维度来解释投资者“逆流而上”的投资行为。

传统IT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前期收费为主,除研发费用之外,收入与费用“一次性”特征明显,营收与净利润具有极强的同步性和正相关性。

反观云计算,无论是IaaS还是SaaS,都需极高的前期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高昂的获客成本往往一次性计入当年销售费用),以迅速占领市场。

一旦形成规模效应之后,因用户增长而逐年累积的收入将能够逐渐补偿前期投入,实现真正的盈利。

同样,在2015-2016年,按需计费”的Azure和SaaS服务,并不能立刻弥补Windows系统留出的利润空缺,净利润、EPS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尽管转型期财报表现不佳,市场认为步入正确赛道,股价走出2000年后长达10年的横盘,市值重回5000亿美元以上高位。

在财报表现不佳时,是什么让投资者重拾对微软的偏爱?

同样,我们发现市场上科技公司的PE值差距巨大,投资者偏好的亚马逊、Salesforce、Facebook的PE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波动剧烈。

因此,传统的“高PE等于高泡沫”论断已经失效,我们试图引入能有效反应新业务成长性的因素——OCF,来解答营收与净利润之间较长时期的错配问题。

待到新业务成熟,P/E值也将逐渐回归。

图15:

2015-2017年转型期营收与净利润错配明显

图16:

2014年宣布转型后,微软股价一路上行

图17:

微软、谷歌、苹果的PE

图18:

亚马逊、Facebook、Salesforce的PE

OCF(经营性净现金流)能映射云计算等新业务的成长状况。

OCF=净利润+非现金支出(折旧摊销等)-非经营性损益-营运资本投入。

相较于净利润,OCF作为衡量经营活动成长性的参考维度,有以下优点:

(1)用户留存率、单客收入、获客成本均能带来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增量;

(2)OCF相对利润调整了折旧和摊销等非现金支出。

据微软财报显示,相较于传统固定资产(建筑物、设备等),服务器等折旧期只有2-3年。

微软的Azure需要依托大规模服务器等,产生的折旧费自然更高;

(3)预收账款等也能够反映出未来的表现,自2015年微软全面拥抱云之后,预收账款出现显著增长,占比不断扩大,反映出未来收入的良好增长性。

图19:

2013-2017年微软OCF构成情况

总市值增速与OCF增速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

由于OCF的增量代表着预收账款等运营资本的变动,和巨额摊销折旧的账面加回,能够反映新业务在未来时点的资金回报状况。

因此,OCF的同比增速能够消除不同公司在体量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新业务的实际状况与未来潜力。

我们利用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Salesforce5家公司2006年-2017年OCF增速与总市值增速数据,建立回归模型。

x轴代表目标公司的OCF增速,y轴代表目标公司的总市值增速。

回归结果显示,公司总市值增速与OCF增速呈现明显正相关,回归系数约为0.6(P值小于0.05,回归系数显著),当OCF增速增长1个百分点时,总市值增速将会增长0.6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OCF值是验证公司未来发展的有力维度。

图20:

OCF增速与总市值增速的回归模型

相较于P/E值的悬殊差距,科技公司的P/OCF值均处于同一合理区间,具有很强的参考

性。

经过我们测算:

(1)P/OCF能够反映公司相关业务的成熟度,体现出市场对于未来业绩表现的不同预期,投资者也愿意给予处于扩张期的公司以更高的估值溢价。

处于快速扩张期的科技公司的P/OCF值大体保持在20-40之间的合理区间,比如亚马逊、Salesforce、Facebook等。

2016年,Salesforce净利润为正,SaaS业务开始步入稳定增长阶段,P/OCF值有所下降;

而处于成熟阶段的微软、谷歌、苹果的P/OCF值大体处于10-20之间;

(2)在引入颇具潜力的新业务与新产品后,成熟企业的P/OCF值有明显上升趋势。

苹果、谷歌在07、08年移动互联网发展时期,P/OCF均有上佳表现。

之后,由于业绩表现均未超过市场预期,且业务变动不大,缺乏想象空间,因此苹果和谷歌的P/OCF值不断下滑。

2014年,在微软明确提出转型之后,其P/OCF有明显回升,说明投资者重新看好其未来的成长性,愿意给予较高估值。

图21:

2007-2017年微软、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苹果P/OCF变动

相较于FCF(自由现金流),OCF更为稳定,更适合成为判断未来成长性的指标。

FCF=OCF-CE(资本性支出)。

CE具体指“供企业长期使用的,经济效益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兑现的支出,这些支出资本化记作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FCF可以分为维护性资本支出和增长性资本支出,波动性较大,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1)技术门槛不断提高,增长性资本支出迅速增加,CE波动明显,OCF较为稳定。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行业面临新一轮洗牌。

由于计算机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为了在技术和产品上抢占先机,各公司纷纷加大前期研发投入,挖掘未来业绩增长潜力;

(2)以“租”而非“买”的方式获得固定资产成为潜在趋势,支付的租金没有计入资本支出中(计入融资性现金流),CE存在被低估的可能,FCF或许没有展现的那么强势。

根据2017财年年报显示,微软“Propertyandequipmentacquiredundercapitalleases”科目增长尤为明显,由2016年的4.13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8亿美元,同比增长335.84%,在OCF中占比有扩大趋势。

近几年,亚马逊这一科目扩张更为迅猛,2016年达到57.04亿元,在OCF中占比接近35%。

考虑到在云计算业务上,近几年亚马逊与微软处于加速扩张阶段,直接购买会放缓扩张速度,预计未来微软也会倾向于以“租”而非“买”的方式取得固定资产。

图22:

微软OCF增速较FCF增速波动较小

P/OCF能解决前期高投入与后期稳定盈利的时间错配问题,成为评估成长性的另一维度:

(1)在IaaS行业,P/OCF能够消除巨额折旧摊销对于净利润的影响,展现真实经营活动情况,和未来的战略部署。

作为标准化服务,IaaS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服务器等设备,并进行技术研发,OCF加回巨额的折旧和摊销,且将增长性资本支出纳入考量范围,体现未来增长空间;

(2)在SaaS行业,P/OCF能考虑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时间错配问题。

在传统操作系统研发上,微软的研发投入以产品为周期上下波动,即在新操作系统问世之后,研发支出占比会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在2015年推出Windows10操作系统,大力发展云业务之后,微软一改以往的周期性,研发支出占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体现出IaaS、SaaS、人工智能等业务的高技术门槛。

图23:

转型后,研发支出占比的周期性特征消除,呈现上升趋势

微软的市场表现能以P/OCF方法有效验证。

2014年,微软明确提出“云优先,移动优先”的全面转型战略,资本市场给予部分肯定。

2015年,微软实践全面拥抱云业务——免费升级windows10系统,主动放弃对于传统license模式的依赖,大力发展Azure云和企业SaaS服务。

下图中可以明显看出,OCF增速往往先于净利润增速出现,OCF值是未来净利润的明显预兆。

2013年,OCF出现明显下滑,主要由于Windows8的推广不及预期,存货挤占营运资本。

2015年,微软借助Windows10免费升级,大幅调整业务结构。

其中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OCF也出现小幅下滑,但下滑幅度远不及净利润,体现OCF对于未来成长性的良好预期。

与此同时,P/OCF值与总市值达到明显高位,虽然身处业绩下滑泥潭,但资本市场反应热烈,正是看重公司OCF的强大支撑。

从图中可以看出,OCF值能够先于净利润、营业收入提前回暖,实现“春江水暖鸭先知”。

图24:

2010-2017年微软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OCF增速、总市值累计增速、P/OCF情况

从P/OCF来看,微软未来仍有较大市场空间。

从2015年开始,Azure和Office等“现金牛”业务发展迅猛,OCF增速保持快速增长,折射出云服务业务的光明前景,预计OCF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从历史上看,每当成熟企业引入颇具成长性的新业务、新技术,市场将会给予较高估值(参考移动互联网时期的苹果和谷歌,发布AWS时期的亚马逊)。

截止2017年6月30日,微软的P/OCF值为13.45,考虑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P/OCF值,预计微软P/OCF值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市值有望进一步攀升。

3.Azure云服务——后起之秀,后劲十足

3.1微软商业云全线(IaaS,PaaS和SaaS)生态布局,互相导流

微软商业云服务独树一帜地覆盖云堆栈(IaaS,PaaS和SaaS)三种功能。

对于大多数SaaS供应商来说,IaaS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业务,风险远远高于潜在的回报。

对于IaaS供应商而言,SaaS市场同样未知,很难拥抱。

许多SaaS巨头,例如Salesforce,SAP都提供PaaS功能,但只有Oracle和微软提供IaaS服务。

微软云计算产品线尤为丰富的原因在于——多年企业级服务的经验已经覆盖云计算上下游产业,得以双向扩展。

图25:

微软的云业务布局

微软的商业云发展路径——从具体服务切入,利用产品的生态性与集成性,实现SaaS服务与IaaS、PaaS相互导流,以提高产品在用户个体的渗透度:

(1)从终端用户软件服务(比如电子邮件、协作)开始;

(2)然后转向存储,计算和网络的基础设施;

(3)最终,将SaaS产品重新平衡到其PaaS和IaaS服务上,通过平台服务来改变业务形态。

CEO纳德拉在2016年1月表示,Azure客户(也购买了Office365)的使用量是其他用户的8倍。

基于产品的集成性,Office365等SaaS服务就是微软Azure云服务的门户,能够随之带动Azure的使用量。

同样,使用Azure的企业,也往往会相应增强微软SaaS应用的能力。

3.2公有云市场潜力巨大,寡头竞争已成定局

随着公有云市场的逐步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内,公有云市场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相关行业巨头将从中获益。

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云计算IaaS和PaaS市场将会从2016年的32.5亿美元增长到86.3亿美元,四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8%。

增长的主要原因为:

(1)公有云中将不断加入新功能,用来解决企业更加复杂和重要的任务;

(2)大公司将利用IaaS平台开发相关应用,并可能结合AI等技术,提供数字化的新商业机会;

(3)传统企业将继续更新IT架构,将一部分数据中心的工作量上传至公有云平台;

(4)几大寡头可能采用降价的方法进行竞争,培养云服务市场,并吸引更多的价格敏感型公司将数据上传至公有云(对于当前的IaaS市场,成本是关键的驱动因素)。

图26:

2015-2020年IaaS/PaaS市场空间

IaaS市场,亚马逊、微软与谷歌三大巨头的竞争已成定局。

作为标准化服务的IaaS,其规模优势、资金成本和软件技术成为制胜关键。

从Gartner2014-2016年魔力象限中可以看出,最早发力且技术成熟的亚马逊一直保持绝对领先。

同时,微软、谷歌逐渐发力,竞争格局已经逐渐明晰。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均看好3大云计算巨头的未来发展潜力。

亚马逊未来云计算的最大受益者,在过去几年内受到资本市场的持续热捧。

微软将自身业务转向云服务之后,也走出长达十多年的横盘趋势,股价稳步攀升。

图27:

2014-2016年IaaS市场魔力象限

图28:

亚马逊、微软等云计算巨头股价齐飞

图29:

微软走出自2000年后的横盘趋势

在IaaS的良性循环下,规模优势将会使得寡头竞争格局愈发坚固,缺乏竞争力的服务商份额将被逐渐蚕食。

(1)在云平台上,注册的用户越多,平台的服务器就越多,边际成本越低。

IaaS服务商可以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低价格。

这将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价格越低,产品越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老客户将转向云端。

目前,亚马逊、微软和谷歌正是巧妙地利用这种规模效应,保持竞争优势。

(2)缺乏竞争力的服务商份额将被逐步蚕食。

2017年7月19日,IBM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被视为是IBM转型重中之重的云计算业务表现不佳,营收同比增长只有15%(对比Azure营收同比增长97%),导致所在的技术服务和云平台部门实现营收84.06亿美元,同比下降5.1%。

3.3Azure财报表现抢眼,分配协议创新模式助力与大企业合作

2017财年第四季度,Azure营收同比增长97%,接近2018财年实现营收200亿美元的目标。

根据2017年财报显示,2017年Azure收入同比增长99%。

包括Azure、服务器等业务的智能云部门,实现营收274.40亿元,同比上涨9.6%。

值得关注的是,2017财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我们认为主要是营业费用增加部分抵消了毛利的增加,主要原因为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增长迅速。

考虑到Azure云服务的客户粘性,预计未来几年销售费用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表2:

Azure收入同比增长率高于AWS

未来,Azure云服务将继续保持稳健高增长,成为稳定收入来源:

(1)IaaS与PaaS有很强的规模效应,随着用户增加,将会形成前述提及的“良性循环”,降低边际成本,提高毛利率;

(2)Azure所面对的用户粘性很强,随着Azure不断扩展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