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7542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仪器分析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仪器分析答案.docx

《仪器分析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器分析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仪器分析答案.docx

仪器分析答案

思考题和习题

第二章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1、采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必须使所取样品的组成与分析对象整体的平均组成一致。

2、何为“四分法”?

答:

“四分法”是指将样品于清洁、平整不吸水的板面上堆成圆锥形,每铲物料自圆锥顶端落下,使均匀地沿锥尖散落,不可使圆锥中心错位。

反复转堆,至少三周,使其充分混合。

然后将圆锥顶端轻轻压平,摊开物料后,用十字板自上压下,分成四等份,取两个对角的等份,重复操作数次,直至样品的质量减至供分析用的数量为止。

3、样品预处理的总则是什么?

答:

(1)完整保留待测组分,即样品预处理过程中,被测组分的损失要小至可以忽略不计;

(2)消除干扰因素,将干扰组分减少至不干扰待测组分的测定;(3)防止污染,避免所用试剂和容器引入干扰物;(4)选用合适的浓缩和稀释方法,使待测组分的浓度落在分析方法的最佳浓度范围内;(5)所选的预处理方法应尽可能的环保、简便、省时。

4、测定样品中的无机成分时,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答:

常用的方法有稀释法、浸取法、强酸消化法、碱熔法、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等。

稀释法是用稀释剂按一定的稀释比对样品进行稀释后直接测定。

浸取法是使用浸取剂直接提取样品中的某一或某些元素,或元素的某种形态。

强酸消化法就是在加热条件下,采用强酸将样品中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使待测元素形成可溶盐。

碱熔法是以碱为熔剂,在高温下熔融分解样品,适合于酸不溶物质的分析。

干灰化法是以大气中的氧为氧化剂,利用高温氧化分解样品中的有机物,剩余灰分用稀酸溶解,作为待测溶液。

微波消解法是利用微波作为加热源破坏有机物。

5、测定样品中的有机成分时,常用的分离提取方法有哪些?

答:

测定样品中的有机成分时,常用的分离提取方法有蒸馏分离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色谱分离法和固相萃取法等。

蒸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分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和水蒸气蒸馏三种方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是利用溶剂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物质。

根据被萃取物质的状态不同,萃取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溶剂从液体混合物中分离物质,称为液-液萃取;另一种是用溶剂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所需物质,称为液-固萃取。

色谱分离法也叫色层法、层析法等,常用的有吸附柱色谱分离法和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

吸附柱色谱是将经活化的吸附剂装在一支玻璃管(或塑料管)中,作为固定相,然后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从柱的顶部加入,再用适当的溶剂作流动相进行冲洗。

吸附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或其它薄板上形成的薄层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固相萃取法主要利用样品流经固体吸附剂时,不同化合物与吸附剂间的吸附与解吸附作用,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与样品基底以及干扰化合物分离,再通过洗脱液迅速洗脱,达到分离和富集的效果。

第三章光学分析法

光分析方法导论

1、请按能量递增的次序,排列下列电磁波谱区:

红外、射频、可见光、紫外、X射线、微波、γ射线(B)

A、微波、射频、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γ射线

B、射频、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X射线、γ射线

C、γ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射频

D、γ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射频、微波

2、请按波长递增的次序,排列下列电磁波谱区:

远红外、可见光、近紫外、近红外、远紫外(C)

A、远红外、近红外、可见光、近紫外、远紫外

B、远红外、近红外、可见光、远紫外、近紫外

C、远紫外、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

D、近紫外、远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

3、下列哪种光谱分析法不属于吸收光谱(A)

A、分子荧光光谱法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D、红外吸收光谱法

4、下列哪种光谱分析属于发射光谱法(C)

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原子荧光光谱法D、激光拉曼光谱法

5、某分子的转动能级差

,产生此能级跃迁所需吸收的电磁辐射的波长为(B)

A、2.48μmB、24.8μm

C、248μmD、2480μm

6、产生能级差

的跃迁所需吸收的电磁辐射的频率为(B)

A、

B、

C、

D、

7、频率可用下列哪种方式表示(c-光速,λ-波长,σ-波数)(B)

A、

B、

C、

D、

8、为什么原子光谱通常为线状光谱而分子光谱通常为带状光谱?

答: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所产生的吸收,包括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三种,都经过原子化的过程以后,利用原子能级之间跃迁实现检测的,根据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能级跃迁均是量子化的,且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有效发生,所以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谱线宽度很窄,其半宽度约为10-3nm。

(同时由于原子内部不存在振动和转动能级,所发生的仅仅是单一的电子能级跃进迁的缘故。

)分子光谱包括紫外-可见、红外和荧光三种,是通过分子价层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由于分子中广泛存在分子的振动、分子的转动,会叠加到电子能级之上,又由于其产生的振-转能级低于价电子能级,结果是价电子能级的展宽,最终表现为为带状光谱而不是线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靠识别元素特征谱线来鉴别元素的存在

B、对于复杂组分的分析我们通常以铁光谱为标准,采用元素光谱图比较法

C、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D、原子发射光谱主要依据元素特征谱线的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2、原子发射光谱中,常用的光源有(B)

A、空心阴极灯B、电弧、电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等

C、棱镜和光栅D、钨灯、氢灯和氘灯

3、谱线强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激发电位与电离电位;②跃迁几率与统计权重;③激发温度;④试样中元素浓度;⑤电离度;⑥自发发射谱线的频率(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分析污水中的Cr、Mn、Cu、Fe等(含量为10-6数量级),应选用下列哪种激发光源(D)

A、火焰B、直流电弧

C、高压火花D、电感耦合等离子炬

5、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A、原子的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B、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

C、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D、原子核的振动

二、解释术语

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答:

激发电位:

原子或离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电位:

当外界的能量足够大时,可把原子中的电子激发至无穷远处,也即脱离原子核的束缚,使原子发生电离成为离子的过程,使原子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叫电离电位。

2、共振线、灵敏线和最后线

答:

灵敏线:

各种元素谱线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共振线:

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最后线:

最后消失的谱线。

3、谱线自吸

答:

谱线自吸:

原子在高温时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这种现象称为自吸现象。

三、简述题

1、简述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及方法。

答:

定性分析依据:

特征谱线的波长;定性分析方法:

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元素光谱图比较法。

定量分析依据:

特征谱线的强度(黑度)。

定量分析方法:

内标法。

2、简述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答:

谱线强度表达式为: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谱线强度(I)的因素有:

(1)激发电位(Eq),Iqp与Eq是负指数关系,Eq愈大,Iqp愈小。

(2)跃迁几率(Aqp),Iqp与Aqp成正比。

(3)统计权重(gq/g0),统计权重是与能级简并度有关的常数,Iqp与gq/g0成正比。

(4)温度(T),T升高,Iqp增大,但Iqp与T关系往往是曲线关系,谱线各有其最合适的温度,在此温度时,Iqp最大。

(5)原子(N0),Iqp与N0成正比,由于N0是元素的浓度©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N0正比于浓度C,这是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

3、写出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并说明光谱定量分析为什么需采用内标法?

答:

谱线定量分析基本关系式为:

I=aCb,logI=loga+blogC,上式中,a,b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在常数的情况下,谱线强度(I)与被测物浓度(C)成正比,这就是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b称自吸系数,无自吸时,b=1,b﹤1有自吸,b愈小,自吸愈大。

a与试样的蒸发有关,受试样组成、形态及放电条件等的影响。

正因为a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a值不可能保持一常数,a值变化,I随着变化,因此,通过测量谱线的绝对强度(I)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会产生较大误差,准确度受到影响。

假如采用内标法,即引用内标线与被测元素的分标线组成分析线对,其基本关系式为:

logI1/I2=loga+blogC,式中,I1和2为分析线和内标线的强度。

采用测量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I1/I2)来代替谱线绝对强度(I)就可以减少实验条件变化(a的变化)的影响,也即实验条件变化对谱线绝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对分析线和内标线强度影响是均等的,其相对强度受影响不大,这样就能减少误差,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这就是要引入内标元素,采用内标法的原因所在。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题

1、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B)

A、供试样蒸发和激发所需的能量B、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

C、产生紫外光D、产生具有足够浓度的散射光

2、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铷(Rb)时,加入1%钠盐溶液其作用是(C)

A、减少背景B、提高火焰温度C、减少Rb电离D、提高Rb+的浓度

3、空心阴极灯中对发射线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C)

A、阴极材料B、填充气体C、灯电流D、阳极材料

4、某些易电离的元素在火焰中易发生电离而产生电离干扰,使参与原子吸收的基态原子数减少,从而引起原子吸收信号的降低。

为了消除电离干扰,我们一般采用下列哪种方法(D)

A、扣除背景B、使用高温火焰C、加入释放剂、保护剂和缓冲剂

D、加入比待测元素更易电离的元素来抑制待测元素的电离

5、当待测元素的分析线与共存元素的吸收线相互重叠,不能分开时,可采用的办法是(C)

A、扣除背景B、加入消电离剂

C、采用其它分析线D、采用稀释法或标准加入法来排除干扰

6、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主要决定于(C)

A、自然变宽B、多普勒变宽和自然变宽

C、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D、场致变宽

7、原子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是(D)

A、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B、转动能级跃迁

C、振动能级跃迁D、原子最外层电子跃迁

8、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原子蒸汽对共振辐射的吸收程度与(B)

A、透射光强度I有线性关系B、基态原子数N0成正比

C、激发态原子数Nj成正比D、被测物质N0/Nj成正比

9、AAS测量的是(D)

A、溶液中分子的吸收B、蒸汽中分子的吸收

C、溶液中原子的吸收D、蒸汽中原子的吸收

10、AAS选择性好,是因为(B)

A、原子化效率高B、光源发出的特征辐射只能被特定的基态原子所吸收

C、检测器灵敏度高D、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数不受温度影响

11、在原子吸收分析中,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

A、空心阴极灯B、原子化系统

C、分光系统D、检测系统

12、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可以除物理干扰的定量方法是(B)

A、标准曲线法B、标准加入法

C、内标法D、直接比较法

13、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B)

A、物理干扰B、化学干扰

C、电离干扰D、背景吸收

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时,磷酸根有干扰,消除方法是加入(A)

A、LaCl3B、NaClC、丙酮D、CHCl3

15、采用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必须满足(A)

A、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重合

B、发射线半宽度大于吸收线半宽度,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重合

C、发射线半宽度大于吸收线半宽度,发射线的中心频率小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D、发射线半宽度小于吸收线半宽度,发射线的中心频率小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16、以下测定条件的选择,正确的是(AD)

A、在保证稳定和合适光强输出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灯电流

B、使用较窄的狭缝宽度

C、尽量提高原子化温度

D、调整燃烧器的高度,使测量光束从基态原子浓度最大的火焰区通过

17、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A)

A、灯电流B、灯电压C、阴极温度D、内充气体的压力

18、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怀疑存在化学干扰,例如采取下列一些补救措施,指出哪种措施不适当(D)

A、加入释放剂B、加入保护剂C、提高火焰温度D、改变光谱通带

19、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若组分较复杂且被测组分含量较低时,为了简便准确地进行分析,最好选择何种方法进行分析?

(C)

A、工作曲线法B、内标法C、标准加入法D、间接测定法

20、石墨炉原子化的升温程序如下(C)

A、灰化、干燥、原子化和净化B、干燥、灰化、净化和原子化

C、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D、灰化、干燥、净化和原子化

2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试样中的钾元素含量,通常需加入适量的钠盐,这里钠盐被称为(C)

A、释放剂B、缓冲剂C、消电离剂D、保护剂

二、解释下列术语的含义

1、光谱通带

答:

指光线通过出射狭缝的谱带宽度,它是由单色器的狭缝宽度和色散率决定的,随狭缝宽度的减小而减小,随色散率增高而减小。

2、谱线轮廓

答:

指谱线不是单色的和无限窄的线,而是具有一定频率范围和形状。

谱线轮廓习惯上用谱线的半宽度来表示。

半宽度用频率(s-1)或波数(cm-1)或波长(Å)表示。

3、原子吸收

答:

气态基态原子对于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

4、峰值吸收

答:

用锐线光源辐射及采用温度不太高及稳定火焰的条件下,峰值吸收系数K0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存在着简单的线性关系,即K0=KN0。

5、积分吸收

答: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量。

积分吸收与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三、简述题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答:

(1)谱线宽度窄(锐线),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

(2)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

(3)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

(4)灯的寿命长。

2、画出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部分作用。

答:

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和检测系统四部分组成。

其结构方框示意图如下: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待测元素先生谱线。

原子化器产生气态的基态原子,以便吸收待测谱线。

单色器是将预测的谱线发出并投射到检测器中。

检测系统的作用在于使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输入到读数装置中进行测量。

3、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答:

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

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

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N2)的分子吸收。

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波长(短波与长波)有关。

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

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它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4、简述峰值吸收的基本原理。

答:

用锐线光源辐射及采用温度不太高及稳定火焰的条件下,峰值吸收系数K0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存在着简单的线性关系,即K0=KN0。

以一定强度的单色光I0通过原子蒸气,然后测定被吸收后的光强度I,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有

,即吸光度A与待测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5、为什么原子吸收光谱法只适用于定量分析而不适用于定性分析?

答:

根据峰值吸收的原理,如果要符合

,那么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光源必须是锐线光源,即分析中要选用的光源是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如果不知道要测定的元素是什么,那么就无从选择空心阴极灯,所以,原子吸收光谱法只适用于定量分析而不适用于定性分析。

7、原子化器的功能是什么?

基本要求有哪些?

常用的原子化器有哪两类?

答:

原子化器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液干燥、蒸发并原子化。

基本要求是原子化器具有足够高的原子化效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操作简单,干扰少。

常用的原子化器类型有火焰原子化器和非火焰原子化器两类。

8、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优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原因?

答:

首先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与几乎全部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相关,而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与小部分处于激发态的气态原子相关。

其次激发态原子数目随温度以指数形式变化,这对为数不多的激发态原子影响严重,而对基态原子数的影响则不大。

所以温度等实验条件改变时,对原子发射光谱的影响是敏感的,而对原子吸收光谱的影响是迟钝的。

另外,原子发射光谱还存在较严重的自吸和自蚀现象,这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优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原因。

四、计算题

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元素M时,由未知试样溶液得到的吸光度读数为0.435,而在9mL未知液中加入1mL浓度为100mg/L的M标准溶液后,混合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0.835,问未知试样容样中M的浓度是多少?

答:

解得cx=9.8mg/L。

2、制备的储存溶液含钙0.1mg/mL,取一系列不同体积的储存溶液于100mL的容量瓶中,以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取5mL天然水样品于100mL容量瓶中,并以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上述系列溶液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吸光度,吸光度的测量结果列于下表,试计算天然水中钙的含量。

储存溶液体积(mL)

吸光度(A)

储存溶液体积(mL)

吸光度(A)

1.00

0.224

4.00

0.900

2.00

0.447

5.00

1.122

3.00

0.675

稀释的天然水溶液

0.475

答:

先作A-C标准曲线,由标准曲线的废水中钙的含量为0.0423mg/mL。

3、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液体中镉。

各试样中加入镉标准溶液(浓度为10.0μg/mL)后,稀释至50mL,测得吸光度如下:

实验序号

试样体积/mL

加入镉标准液的体积/mL

吸光度A

1

2

3

4

20

20

20

20

0

1

2

4

0.042

0.080

0.116

0.190

求试样中镉的浓度。

答:

标准加入法。

试样中镉的浓度为0.575μg/mL。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题

1、人眼能感觉到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A )。

A、400nm~750nm  B、200nm~400nm  

C、200nm~600nmD、360nm~800nm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在被适当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D、移动方向不确定

3、对于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其浓度为c0时的透光度为T0;如果其浓度增大1倍,则此溶液透光度的对数为(C)。

A、T0/2B、2T0C、2lgT0D、0.5lgT0

4、在光度分析中,某有色物质在某浓度下测得其透光度为T;若浓度增大1倍,则透光度为(A)。

A、T2B、T/2C、2TD、T1/2

5、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D)。

A、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大B、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长

C、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很弱

D、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该物质时其检出下限很低

6、质量相等的A、B两物质,其摩尔质量MA>MB。

经相同方式发色后,在某一波长下测得其吸光度相等,则在该波长下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的关系是(A)。

A、εA>εBB、εA<εBC、εA=εBD、2εA>εB

7、影响吸光物质摩尔吸光系数的因素是(D)。

A、比色皿的厚度和溶液浓度B、入射光的波长和溶液浓度

C、溶液浓度和测定物质本身D、入射光的波长

8、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B)。

A、吸收光谱曲线表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B、吸收光谱曲线以波长为纵坐标、吸光度为横坐标

C、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D、吸收光谱曲线表明吸光物质的光吸收特性

9、在光度分析中,参比溶液的选择原则是(C)。

A、通常选用蒸馏水B、通常选用试剂溶液

C、根据加入试剂和被测试液的颜色、性质来选择

D、通常选用褪色溶液

10、在光度分析中若采用复合光,工作曲线会发生偏离,其原因是(D)

A、光强度太弱B、光强度太强

C、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摩尔吸光系数相近

D、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摩尔吸光系数相关较大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测得的吸光度值都是相对于参比溶液的,是因为(A)。

A、吸收池和溶剂对入射光有吸收和反射作用

B、入射光为非单色光

C、入射光不是平行光

D、溶液中的溶质产生离解、缔合等化学反应

12、不能用做紫外-可见光谱法定性分析参数的是(B)。

A、最大吸收波长B、吸光度

C、吸收光谱的形状D、吸收峰的数目

二、解释术语

1、吸收光谱曲线(吸收曲线)

答: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或频率为横坐标所得的吸光度-波长曲线所得的即为吸收光谱曲线,又称为吸收曲线。

2、郎伯-比尔定律

答:

,其中A为吸光度;

为摩尔吸光系数,单位为L·mol-1·cm-1;L为比色皿的厚度,单位为cm,c为试样浓度,单位为mol·L-1。

三、简答题

简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及定性分析的基础。

答: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

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某波长(通常为最大吸收波长

)下测得物质的吸光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

四、计算题

1、某有色溶液,当液层厚度为1cm时,透过光的强度为入射光的87%;若通过5cm厚的液层时,其透过光的强度减弱多少?

答:

因为A=-lgT=εbc

所以lgT2/lgT1=b2/b1=5

lgT2=5lgT1=5lg0.80=-0.485

T2=0.327

即光强度减弱为1-0.327=0.673=67.3%

2、甲基红的酸式和碱式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28cm和400nm,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得数据如下(比色皿厚度为1cm):

甲基红浓度为1.22Χ10-5mol/L时,于0.1mol/LHCl中,测得A528=1.783,A400=0.077;甲基红1.09Χ10-5mol/L时,于0.1mol/LNaHCO3中,测得A528=0.000,A400=0.753;未知溶液pH=4.18,测得A528=1.401,A400=0.166;求未知溶液中甲基红的浓度。

答:

ε528HIn=1.783/(1.22×10-5)L⋅mol-1⋅cm-1=1.46×105L.mol-1⋅cm-1

ε400HIn=0.077/(1.22×10-5)L⋅mol-1⋅cm-1=6.31×103L⋅mol-1⋅cm-1

ε528In=0L⋅mol-1⋅cm-1

ε400In=0.753/(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