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论.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28508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疾病概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概论.ppt

《疾病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概论.ppt(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疾病概论.ppt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病理教研室,疾病概论,教学目标,1.掌握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临床死亡、脑死亡的主要指征及判断脑死亡的意义。

2.熟悉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3.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的条件、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授课内容,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二、病因学概论三、发病学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五、考点六、习题,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一、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

1躯体健康生理功能正常2心理健康无心理障碍3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进行有效的活动和劳动;能够与环境保持协调关系。

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二、疾病的概念病因与条件异常生命活动(症状和体征)症状:

病人主观感觉异常。

体征:

患病机体客观存在的异常。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

合而病至,偏害阴阳,自稳调节紊乱,一、疾病与健康的概念,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无绝对界限。

三、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1、病理过程:

无特异性2、病理状态:

极慢的病理过程或它的后果。

思考题(两者联系与区别?

),二、病因学概论,

(一)病因的概念广义:

致病原因和条件病因狭义:

致病原因致病原因:

赋予疾病特征性因素。

条件:

影响疾病发生因素。

诱因:

促进疾病发生因素。

思考题(原因和条件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1、原因在病因学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条件只是影响因素。

2、原因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

3、原因与条件可相互转化。

二、病因学概论,

(二)病因的分类1.外界致病因素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2.机体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性别年龄因素3.心理和社会因素思考题:

先天性因素和化学性因素怎样鉴别?

三、发病学,四个共同规律:

(一)稳态的紊乱:

阴阳失调

(二)因果转化:

螺旋式发展,相互转化机械力(原始病因)创伤失血(结果/发病学原因)心输出量(结果)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血管收缩组织细胞缺氧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三、发病学,(三)损伤与抗损伤:

推动疾病发展的动力,相互转化1、损伤抗损伤好转2、损伤抗损伤恶化(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1、相互影响2、相互制约3、相互转化,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分四期:

(一)潜伏期:

未有任何症状

(二)前驱期:

有非特异性症状(三)临床症状明显期:

有特异性症状(四)转归期:

1、康复(完全、不完全)2、死亡包括传统死亡和现代死亡(脑死亡),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传统死亡1、死亡的原因2、死亡过程

(1)濒死期:

可逆

(2)临床死亡期:

可逆特点:

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一般持续68分钟(3)生物学死亡期:

不可逆尸斑、尸僵,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脑死亡”概念提出:

“脑死亡”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

1959年,法国学者P.Mollaret和M.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过度”(LeComaDpass)的概念,同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词。

他们的报告提示:

凡是被诊断为“昏迷过度”的病人,苏醒可能性几乎为零。

医学界接受并认可了该提法。

这种认识开始了。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现代死亡(脑死亡)不可逆

(1)概念:

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标志1966年美国提出脑死亡是临床死亡的标志。

在1968年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美国哈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发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平坦)。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但需排除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两种情况。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人脑是由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等6个部分组成,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因此脑干功能受损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

人体一些部位的细胞在受到伤害后可以通过再生来恢复功能,而神经细胞则不同:

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

所以,当一个人的脑干遭受无法复原的伤害时,脑干就会永久性完全丧失功能,以致呼吸功能不可逆的丧失。

随后,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也会因为没有氧气供应,而逐渐丧失功能。

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2)主要指标:

无自主呼吸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循环完全停止,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3)意义:

有利于判断死亡时间(真正的第一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经济和人力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用于器官灌流、组织和细胞培养等实验研究,四、疾病的经过和转归,1980年中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脑死亡,从而克服了大脑死(不可逆昏迷)、脑干死等脑的部分死亡等同于脑死亡的缺陷,这一观点已获中国学者共识。

我国立法只承认心脏死亡标准:

即心脏停止跳动为生命终结。

但心脏是一个独立收缩的器官,即使在没有脑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心脏还能维持跳动很长时间。

所以许多医学家认为脑死亡标准更科学,对器官移植的意义更大,目前,我国已经在酝酿脑死亡法。

据美国媒体26日报道,美国女子威尔玛托马斯日前因心脏病发作,在长达17个小时内没有任何脑电波活动,而且心脏3次停止跳动,最终被医生正式宣告“死亡”,并拔掉了生命支持系统。

但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家人含泪为其筹备葬礼时,身体已经开始僵硬的威尔玛10分钟后竟突然恢复心跳并苏醒过来,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心脏停跳3次。

五、考点,

(1)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概念(3)病理过程和病理状态的区别(4)病因的概念(5)病因的分类:

化学性因素和先天性因素的鉴别(6)四个共同规律(7)疾病的四个过程(8)死亡的过程(9)脑死亡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六、习题:

1.下列情况中哪些对抢救有实际意义:

A濒死期B临床死亡期C生物学死亡期D触电、失血、中毒、溺水等E脑死亡2.祖国医学中所说的“七情”属于哪种致病因素:

A物理性因素B化学性因素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心理和社会性因素3.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该疾病过程处于:

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转归期E濒死期,六、习题:

4.某些药物能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导致胎儿畸形,其致病因素属于:

A遗传性因素B化学性因素C先天性因素D免疫性因素E营养性因素5.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