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451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docx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化学硫及其化合物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的实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溶液

现象

结论

A

H2O2溶液

无明显现象

SO2与H2O2不反应

B

H2S溶液

产生淡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C

酸性KMO4溶液溶液

紫色褪去

SO2有还原性

D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溶液红色褪去

SO2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A.AB.BC.CD.D

【答案】A

【详解】

A.SO2与H2O2反应生成H2SO4,结论错误,故A错误;

B.SO2与H2S反应生成S沉淀,SO2中S元素化合价降低,SO2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

C.SO2有还原性,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使高锰酸钾褪色,故C正确;

D.S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减弱,溶液红色褪去,故D正确;

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二氧化硫的性质,注意掌握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以及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硫单质具有氧化性,故铁粉与硫粉共热可以生成Fe2S3

B.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是SO3

C.S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D.二氧化硫可用于抑制酒类中细菌的生长,可在葡萄酒中微量添加

【答案】D

【详解】

A.因为硫单质具有氧化性,但氧化性不强,铁粉与硫粉共热生成FeS,A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SO2,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也是SO2,B错误;

C.SO2的水溶液能导电,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是电解质,二氧化硫不是电解质,C错误;

D.二氧化硫可用于抑制酒类中细菌的生长,可在葡萄酒中微量添加,D正确;

答案为D。

【点睛】

S具有弱氧化性,与Fe反应生成FeS。

3.如图是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硫酸 化学纯(CP)(500mL)

品名:

硫酸

化学式:

H2SO4

相对分子质量:

98

密度:

1.84g·cm-3

质量分数:

98%

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18.0mol·L-1

B.1molZn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能产生22.4LH2

C.配制230mL4.6mo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62.5mL

D.若不小心将该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答案】C

【详解】

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8.4mol/L,故A错误;

B.18.4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浓硫酸与Zn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不会生成氢气,故B错误;

C.配制230mL4.6mol·L-1的稀硫酸需要选取250mL容量瓶,设需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则250mL×4.6mol•L-1=V×18.4mol/L,解得V=62.5mL,故C正确;

D.NaOH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会腐蚀皮肤,若不小心将该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该用水冲洗后,再用稀的碳酸氢钠溶液涂抹,故D错误;

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

B.富含硫单质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酸

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大量的SO3

D.常温时将Fe片放入浓硫酸,无明显现象是因为Fe和浓硫酸不反应

【答案】B

【详解】

A.新制氯水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只能说明氯水中某种成分具有漂白性,不能肯定Cl2表现出漂白性,A错误;

B.富含硫单质的矿物,比如硫磺粉,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酸,B正确;

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大量的SO2,但不能直接生成SO3,C错误;

D.常温时将Fe片放入浓硫酸,无明显现象是因为Fe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钝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D错误。

故选B。

5.实验室制备SO2反应原理为:

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选择装置制备并收集干燥SO2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A.a f g d c eB.b g fd c eC.a f g c d eD.a f g d c h

【答案】A

【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制备并收集干燥SO2,根据题中的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可选A装置),然后将气体经过E装置来干燥SO2,用C装置收集SO2,D装置作尾气处理装置;由于SO2的密度比空气大,需要用向上排气法收集,SO2应从d口进入C装置;D装置和F装置相比,D装置可以防止倒吸,更为安全;综上所述,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fgdce,故选A。

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用铂丝蘸取某金属的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此盐溶液中含有Na+,不含K+

B.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

有无色气体产生

氯水中含HClO

C.将足量SO2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

石蕊试液变红色

SO2水溶液显酸性

D.向酸性KMnO4溶液中通入SO2

溶液紫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A.AB.BC.CD.D

【答案】C

【详解】

A.钾的焰色是浅紫色,容易被钠的黄色火焰所掩盖,因此要在蓝色钴玻璃下进行观察才能确定有没有钾元素,A项错误;

B.酸性:

盐酸大于碳酸,碳酸大于次氯酸;因此次氯酸不可能与碳酸氢钠反应得到

,应该考虑是盐酸的影响,B项错误;

C.石蕊变红则证明溶液显酸性,因此说明

的水溶液显酸性,C项正确;

D.

和高锰酸钾之间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导致褪色,与漂白性无关,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二氧化硫能够漂白一些有机色质,如品红溶液,属于非氧化性漂白;而二氧化硫在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氯化铁等溶液反应时,体现了二氧化硫的强的还原性,导致了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而非漂白性。

7.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B.从海水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

D.“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A

【详解】

A.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A正确;

B.从海水提取H2O、NaCl等物质,不通过化学反应就能实现,B错误;

C.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不能用于食品的漂白,C错误;

D.“玉不琢不成器”,玉的加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与化学性质无关,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8.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SO2能使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加热后都能恢复原来颜色

B.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不含Na+

C.用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方法鉴别K2CO3和NaHCO3

D.少量CO2通入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CO2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

A.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但反应产生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物质分解,又恢复原来的颜色;SO2具有还原剂,会将酸性KMnO4溶液还原而褪色,加热后不能恢复原来颜色,A错误;

B.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颜色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K+,不能说明是否含Na+,B错误;

C.BaCl2与K2CO3反应产生BaCO3白色沉淀,与NaHCO3不能反应,因此可以用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方法鉴别K2CO3和NaHCO3,C正确;

D.CO2通入CaCl2溶液不能反应,无白色沉淀生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9.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Fe3+有氧化性

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

B

SiO2有导电性

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C

SO2有漂白性

SO2可使溴水褪色

D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A.AB.BC.CD.D

【答案】A

【详解】

A.由于Fe3+有氧化性,可以与铜反应,故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A正确;

B.二氧化硅没有导电性,其可作光导纤维是由于其对光的创导,B错误;

C.SO2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其还原性,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D错误;

故答案选A。

10.下列图象表示的意义与相关的化学反应完全正确的是

A.向FeCl3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B.Fe(OH)2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质量的变化

C.25℃时,向Cl2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生成两种常见的酸)

D.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入烧碱溶液

【答案】A

【分析】

A.向FeCl3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反应生成FeCl2;

B.Fe(OH)2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被氧化为Fe(OH)3;

C.向Cl2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

D.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入烧碱溶液一开始沉淀逐渐生成,当加入的烧碱溶液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

【详解】

A.向FeCl3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反应生成FeCl2,Cl-的质量不发生变化,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大,因此Cl-的质量分数减小,A项正确;

B.Fe(OH)2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被氧化为Fe(OH)3,质量增加,B项错误;

C.向Cl2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c(H+)逐渐增大,pH逐渐减小,但Cl2水中存在H+,因此起始时pH不是7,C项错误;

D.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入烧碱溶液一开始沉淀逐渐生成,当加入的烧碱溶液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且用于沉淀的烧碱和用于溶解Al(OH)3的少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1,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难点是可溶性铝盐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图像

滴加顺序

向Al3+中滴加OH-

现象

立即产生白色沉淀→渐多→最多→渐少→消失

图像

离子方程式

OA段

Al3++3OH-=Al(OH)3↓

AB段

Al(OH)3+OH-=AlO

+2H2O

 

11.某溶液X中仅可能含有K+、Na+、Fe2+、Fe3+、NH4+、SO42-、SO32-、CO32-、I-、Cl-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

现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X中可能有Fe3+、Na+

B.取样溶液Z,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沉淀,可推出X中一定存在SO42-、SO32-中的某一种

C.该溶液可能由是硫酸亚铁、碘化钾和氯化铵溶于水后得到的

D.如果气体Y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答案】C

【分析】

由题给实验现象可知,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氯水和四氯化碳后,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I-,一定不含Fe3+;向上层一份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此时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向另一份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共热,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X中一定含有Fe2+,一定不含有SO32-和CO32-;有气体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有NH4+;溶液Z的焰色反应为黄色火焰,此时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a+,透过蓝色钴玻璃片,火焰为紫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K+,由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结合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含有SO42-和Cl-,综上可知,溶液X中一定含有K+、Fe2+、NH4+、I-、SO42-和Cl-,一定不含有Fe3+、SO32-、CO32-和Na+。

【详解】

A项、溶液X中一定没有Fe3+、Na+,故A错误;

B项、因溶液X中一定含有Fe2+,一定不含有SO32-,若取样溶液Z,滴加氯化钡溶液出现沉淀,可推出X中一定存在SO42-,故B错误;

C项、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X可能由是等物质的量的硫酸亚铁、碘化钾和氯化铵溶于水后得到的,故C正确;

D项、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根据实验现象和离子共存是解答的突破口,由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结合电荷守恒是判断的关键所在。

12.某未知溶液可能含Cl-、CO32-、Na+、SO42-、Cu2+。

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取少量试液,先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一定没有Na+、Cl-

B.可能有Cl-、CO32-

C.一定没有CO32-、可能有SO42-

D.一定有SO42-、Cu2+

【答案】D

【详解】

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则CO32-不存在;因为Cu2+水解呈酸性,所以有Cu2+;取少量试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SO42-;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有Cl-,因为前面已滴加了氯化钡,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u2+和SO42-,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Cl-、Na+,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的检验,题目难度中等,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13.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B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C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D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粉末变红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A.AB.BC.CD.D

【答案】A

【详解】

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变黑,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表现浓硫酸的氧化性,故A正确;

B.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铝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发生反应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进行,表现了强氧化性,故B错误;

C.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由于铁粉过量,生成亚铁离子,不能变成红色,故C错误;

D.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说明铁在高温下和水反应,不是生成氧化铁,故D错误;

故选:

A。

1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酌是

A.常温下铜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氯气和烧碱反应可制取漂白粉

C.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可得到纯碱D.铁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铁红

【答案】C

【详解】

A.常温下铁和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铜不发生钝化,故A错误;

B.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可制取漂白粉,故B错误;

C.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

可得到纯碱,故C正确;

D.铁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D错误;

故答案选:

C。

15.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A

向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

B

向盛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

C

向盛品红溶液的试管中通入SO2

品红溶液褪色

D

向装有NO的集气瓶中通入O2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A.AB.BC.CD.D

【答案】C

【详解】

A.向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

FeSO4+2NaOH=Fe(OH)2↓+Na2SO4,反应产生的Fe(OH)2具有还原性,容易被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产生Fe(OH)3,反应方程式为:

4Fe(OH)2+O2+2H2O=4Fe(OH)3,因此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沉淀由白色变为红褐色,A不符合题意;

B.Cl2与水反应产生HCl、HClO,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而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红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因此会看到溶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与物质的氧化性有关,B不符合题意;

C.SO2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SO2的漂白是结合漂白,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C符合题意;

D.NO气体是无色气体,遇O2二者反应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因此看到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水、氨水、漂白粉都是混合物

B.C60、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C.HClO、H2SO4(浓)、HNO3都是强氧化性酸

D.Na2O2、Cl2、SO2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

【答案】D

【详解】

A.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都属于混合物,选项A正确;

B.C60、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选项B正确;

C.HClO、H2SO4(浓)、HNO3都具有强氧化性,是强氧化性酸,选项C正确;

D.Na2O2、Cl2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SO2只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不能褪色,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①滴加足量稀盐酸

②再滴加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原溶液一定含SO42-

B

①滴加稀盐酸

②另取一份滴加CaCl2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

白色沉淀

原溶液一定含CO32-

C

①滴加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

②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导管口

产生气体

试纸变蓝

原溶液一定含NH4+

D

①滴加KSCN溶液

②再滴加氯水

无明显现象

溶液呈红色

原溶液一定含Fe2+

 

A.AB.BC.CD.D

【答案】B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了干扰离子,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选项A正确;

B.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另取一份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32-,不一定含有CO32-,选项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一定为氨气,则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选项C正确;

D.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Fe3+;再加少量氯水,溶液变红,说明加入氯水生成了Fe3+,原溶液中存在Fe2+,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8.下列实验得出的推理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推理或结论

A

向某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盐一定是碳酸盐

B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立刻熔成小球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A.AB.BC.CD.D

【答案】C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则溶液中可能存在HCO3-、SO32-、HSO3-、CO32-,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SO32-、CO32-或Ag+,B错误;

C.钠熔成小球,说明钠和水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同时说明钠的熔点较低,C正确;

D.因为该检验方法是先通入氯气,再滴加KSCN溶液,在通氯气前滤液A中就可能含有Fe3+,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Fe2+,D错误;

故选C。

【点睛】

钠的密度小于水,钠的熔点较低,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且放出热量,钠熔成小球,说明钠和水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

19.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在稀盐酸中投入大理石粉末:

+2H+=CO2↑+H2O

B.1mol氯气通入含1molFeBr2的溶液中:

2Fe2++2Br-+2Cl2=2Fe3++Br2+4Cl-

C.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Na+Cu2+=2Na++Cu

D.过量SO2通入NaClO溶液中:

SO2+ClO-+H2O=HClO+

【答案】B

【详解】

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难溶于水,不能改写成

的形式,A不正确;

B.0.5molCl2先与1molFe2+反应,另外0.5molCl2再与1molBr-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Fe2++2Br-+2Cl2=2Fe3++Br2+4Cl-,B正确;

C.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钠先与水反应,产物再与硫酸铜反应,而钠不能与Cu2+发生置换反应,C不正确;

D.过量SO2通入NaClO溶液中,产物中HClO与

还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不能共存,D不正确;

故选B。

20.有一瓶可能部分被氧化的Na2SO3溶液,某同学取少量此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

下述有关此实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A.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加足量硝酸后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

D.此实验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运用硫酸根的鉴别方法分析。

【详解】

A.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不一定含有BaSO4,可能是BaSO3,故B错误;

C.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生成的BaSO3也会被氧化为BaSO4,所以加硝酸后生成沉淀一定是BaSO4,故C正确;

D.硝酸根离子在酸溶液中具有氧化性,原溶液中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根离子,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故D错误;

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21.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1)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制备SO2气体。

①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①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溴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