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624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docx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

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整理(1-9课)

  件www.5y

  

  ------9课

  、

  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但革命后出现了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2、

  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在列宁的领导下,攻占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

  苏俄政府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18----1921年,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

  4、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苏俄经济发展的需要,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的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5、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

  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6、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工业上,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商业上,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7、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意义: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

  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指明新道路)

  8、

  苏联成立于1922年,解体于1991年。

  9、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是怎样的?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0、

  为将苏联建设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

具体措施是实施五年计划。

  1、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在短短的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

  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

  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2、

  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其积极作用有: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存在的严重弊端有:

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

  4、

  肃反运动(大清洗运动)的影响是严重削弱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

  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出现的问题)有:

  政治上,党政不分,决策权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

  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

  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启示(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一定要注意协调

  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7、

  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召开,英、法、美三国操纵会议,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会上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是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条约,主要内容有: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

  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废除德国的

  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8、

  战胜国与德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条款是: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9、

  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德国军事方面所作的规定是:

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20、

  9世纪初和20世纪初欧洲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

拿破仑战争和巴黎和会。

  21、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

资本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这一体系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22、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3、

  921----1922年,在美国发起下,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

美国和日本争夺的区域是远东、太平洋地区。

《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有:

  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

  户开放”。

  影响: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2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蕴藏的矛盾有:

这一体系是不牢固的,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各种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等等。

所以列宁说“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25、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的作品是《美国的悲剧》,作者德莱塞,出版时间1925年,该作品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6、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历短暂的经济繁荣的时间是1924----1929年。

  27、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时间1929年10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28、

  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有: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

  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29、

  为对付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一上台就宣布实行“新政”。

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为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

  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

  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

  稳定社会秩序。

  30、

  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预经济的先例。

新政着手整顿的是金融业,为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兴建公共工程。

  31、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核心和基础是《全国工业复兴法》。

政府发动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其目的是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是:

  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

  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

  额,等等。

  32、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改良。

其作用(或影响、意义)主要有: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

  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经济危机。

  33、

  罗斯福新政取得的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取得成效的原因: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新政措施符合美国国情,行之有效;罗斯福的卓越人格魅力。

  34、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成果在于: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的危机。

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借鉴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

颁布和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多,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1)德国制造“国会纵火案”,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势力,还煽动反犹排犹情绪,残

  酷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用新式武器甚至释放毒气,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

  (3)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对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极大伤亡。

  (4)日本法西斯侵华,进行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遇害;在哈尔滨设“死亡

  工厂”,用战俘、平民做细菌武器、化学武器的研究试验,等等。

  38、

  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步扩大的史实。

  时间

  事件

  939年9月1日

  德国突然袭击波兰,二战爆发

  940年7月

  德国轰炸英国本土,不列颠之战开始

  941年6月22日

  德国突然进攻苏联,大战进一步扩大

  941年12月7月

  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39、

  填出与下列各项相关的事件及事件:

  

(1)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

1942年初,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2)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从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3)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6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4)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同英美签署了投降的停战协定。

意大利投降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瓦解的开始。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至此,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40、

  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标志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大权。

  41、

  在“国会纵火案”中被纳粹党逮捕的是德共中央主席台尔曼,和当时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

  42、

  935年率领埃塞俄比亚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皇帝是海尔•塞拉西一世。

  43、

  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描绘了战争的恐怖,其作者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44、

  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地用中国人的生命研制细菌武器的基地在哈尔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立的法西斯军事侵略集团是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45、

  二战爆发前,德国占领的国家是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46、

  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的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47、

  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

召开目的是:

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历史作用:

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8、

  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纳粹制度的国际性会议是雅尔塔会议。

  49、

  苏德战场上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是柏林战役。

  5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件www.5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