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654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中学联盟]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客观题答案按题号顺序答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答在答卷纸上。

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

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

大量的观察表明:

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

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

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

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

行为博弈。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

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

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

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

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

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

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

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

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

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

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

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答案】

1.D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

从原文第1段中第3句可知,“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是“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又是“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的原因,而不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

“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原因的分析见第2段,概括说是“行为博弈”和“心理上的安全优势”,而不是选项说的“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B文中只是将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耐的时间与德国人、英国人作了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B与此项对应的信息区是第4段末句,该句说的是“……才有利于疏导交通”,并没有说“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而且,“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

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

满岁,吏部引对,真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

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

召为监察御史。

禁中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

堂言: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诏原之。

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

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

堂言:

“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

国朝王嗣宗、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

”时虽用其议,后卒复。

在江、淮,岁荐部史二百人。

或谓曰:

“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堂曰:

“十得二三,亦足报国。

”知越州。

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

徙苏州。

先是,发运使上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

“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奉也。

”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庆历初,诏天下建学。

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

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颇变日严之政。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

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蒋堂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B.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C.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堂执法,果敢严明。

他管理临川,对估恶不俊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然后果断行事,用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本分之物,最后置之于死地。

B.蒋堂析事,独出机抒。

面对上封者否定废止发运使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然后从今昔逐一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

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

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顾及豪门大族势力而上奏;对于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

D.蒋堂一生,也有缺憾。

他知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善;建造规模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让蜀人不悦,诉讼增多。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谓曰:

“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2)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答案】

4.D

5.C

6.B

7.

1)有人对他说:

“万一有错误的举荐,将要招惹罪过,因为什么多举荐呢?

”(“或”“谬举”“且”“何以”各1分,句意1分。

(2)蒋堂就扩展其屋舍作为学宫,挑选所属官吏来教导生员们,士人一致地称颂他。

(“广”“舍”“属官”“翕然”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正确断句为: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

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C“左迁”为贬官。

考点:

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B“从今昔逐一”分析错误,应为“从古今逐一”。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蒋堂,字希鲁,是宜兴人。

蒋堂考中进士,担任楚州团练推官。

满一年后,被吏部引见问答,真宗浏览试判的内容,认为他很好,特旨授予大理寺丞、临川知县。

县里富人李甲多做不法之事,以前的县令不能制止他,蒋堂告诫训谕,他也不悔改,就告诉州里用兵士搜索他的家,搜得超越皇帝用的器物,弃置他于死地。

皇帝下召任命他做了监察御史。

禁中失火,有司请求追究引起火灾的原因,牵连出许多宫人,把这些宫人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蒋堂说:

“大火燃起没有痕迹,怎么知道不是天意呢,陛下应当修养德行应对变化。

有司竟然想要归罪宫人,把他们交给执法官吏,需要什么口供得不到呢?

却竟赐他们死罪,这是加重天谴啊。

”皇帝就下诏宽容了他们。

蒋堂出京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调职到淮南,兼管江、淮发运事。

当时废止发运使,上书言事的人屡次把这作为不便。

蒋堂说:

“刘晏、裴休,都曾经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没有听说另外设置其他使的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小题

白门感旧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8.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分)

9.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

【答案】

8.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

(2分)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

诗歌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

(3分)

9.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

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3分)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

(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

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

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

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

(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题。

(5分)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0.“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候”字。

(1分)“候”,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

(2分)“候”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首先要解释“侯”的意思,即等候之意,然后“鼓鼙”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即指出战,表现了连营军士准备从容就绪;在作用方面,要根据军士们的行动、军容等,答出“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这一形象特点。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2)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的句子是“,。

(3)《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答案】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

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

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

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

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

”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

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

”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

”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

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

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

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

”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B.闵惠芬8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C.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得大奖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6分)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4)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8分)

【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

(每点2分)

(3)①特别有激情;②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③声腔化演奏的特点;④有不可抗拒的魅力;⑤融入生命之中;⑥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每点1分)

(4)示例:

①热爱自己的事业。

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

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

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

多次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

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每点2分,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B项说“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不准确,文中只是说“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

C项说“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文中说“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D.“获得大奖无数”不够准确,文中是说“闵惠芬获奖无数”E项说“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

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