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31102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docx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三、填空题

1.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_思无邪____’。

2.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文质彬彬____,然后君子。

四、名词解释题

1.以意逆志

答: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知人论世

答: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3.文质彬彬

答:

《论语•雍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原意质指质朴,文指文采。

文质彬彬指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

而在“绘事后素”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文采。

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心斋、坐忘

答: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5.自然、素朴

答: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

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

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6.兴观群怨

答: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7.得意忘言

答: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五、简答题

1.简述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

答:

(1)处于萌芽状态;

(2)零乱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3)诗学为先

2.简述荀子文学批评的基本内容。

答:

(1)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2)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作《乐论》(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传统形成。

3.何谓“知言养气”?

4.简述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

(1)道法自然,无为而用;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愤著书”说的提倡者是(迁司马)。

2.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是在(汉武帝)时代。

3.结束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学者是(郑玄)。

4.“六义”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5.“六义”又称“六诗”最初的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赋)。

顺序是:

风、赋、比、

兴、雅、

6.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观点的批评家是(扬雄)。

7.屈原首次明确提出的诗论主张是(发愤抒情)。

三、填空题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在_《史记·太史公自序》__中提出的。

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_《周礼·春宫》____。

3.《论衡》一书的作者是__王充___。

四、名词解释题

1、依经立义

答:

王逸肯定屈赋和扬、班否定屈赋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

都以是否合于儒家经义为标准。

实际上,屈原词赋对《诗经》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

在思想情感、句式体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诸方面,《诗》《骚》都有明显差异。

以《诗经》为范本来评价《楚辞》,是“依经立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2.发愤著书

答: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简答题

1.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2.简述班固《两都赋序》的基本文学批评思想。

六、论述题

1.《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的(即情与志的关系)?

答:

(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

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2.《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答: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

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

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

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3.《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答: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

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是(《典论·论文》)。

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陆机)。

3.“立言者贵于助教”主张的提出者是(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

4.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yóng)发现的,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是(沈约)。

5.“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这一段话的作者是(鲁迅)。

6.刘勰《文心雕龙》集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专篇名(《情采》)。

7.刘勰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见于(《体性》)。

8.“《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章学诚)。

9.被钟嵘认为是“元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谢灵运)。

10.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三、填空题

1.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_司马迁____。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_《文心雕龙〃知音》____。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_作品的风格____。

4.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_风格_的总称。

5.刘勰《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_兴废系乎

_时序___”的规律。

四、名词解释

1.诗赋欲丽

答:

出自曹丕的《典论?

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

五、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重点看)

答:

(1)以“诗缘情”为旗帜;

(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3)文学批评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科学;(4)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专著崛起;(5)“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

2.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答:

(1)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文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

 (3)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是可以流传千古、留名千古的事业。

 (4)文章的功能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比,是无穷的,也更为重要。

 (5)曹丕把文章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正是建安时代文学创作新气象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觉、文学观念逐渐明确的表现

13.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即“文气说”的主要内容)?

 答:

(1)曹丕的“文气说”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2)曹丕认为文章“清浊有体”,即是把文学的风格大致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类。

(3)曹丕认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是一致的。

(4)曹丕相对忽视社会现实对作家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一定的片面性。

3.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答:

(1)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

“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的风格特点不同。

这是对传统“德本文末”说的提高。

(2)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

铭、诔、诗、赋;无韵之笔:

奏议、书论。

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3)他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4.你如何看待“文人相轻”?

5.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准备的?

答:

(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

其一、观察万物;其二、阅读古

籍;其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2)观察万物主要是为了获得创作素材和想象力,要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阅读古籍主要用以提高写作水平;崇高的志向主要是用以指导文学创作。

(3)陆机既重视作者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既重视作家创作思想,也重视表现思想的技巧。

20.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

 答:

(1)从文章剪裁论文意与文辞的关系,要求达到辞意双美。

(2)要求通过警句来突出中心主题。

(3)力避雷同,以求创新。

(4)精美词句,以免平庸之讥。

6.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答: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25.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26.简述声律论的形成阶段。

 答:

(1)上古时期诗乐合一,故诗歌声律与音乐完全融合。

(2)战国时,诗与乐分离,诗歌的声调音节之美,逐渐为人所认识。

(3)汉魏六朝时期,批评家已认识到声律是诗歌语言形式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并未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

(4)六朝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及其佛经的转读音译,为声律论的成熟奠定了条件。

30.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答: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32、刘勰是如何论“情”与“采”的关系的?

 答:

(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

(2)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

(3)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4)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六、论述题

2.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答:

(1)陆机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作家的艺术构思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他要求作者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创作出的作品有形象性,因而艺术构思对客观事物应该“穷形尽相”。

(2)他具体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是:

开始时,要求沉思虚静,使构思时的想象自由飞翔。

构思成熟时,作者主观情感鲜明,客观事物清晰。

进入创作过程时,语言挥洒自如,想象超越时空。

(3)陆机同时也认为,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是随着情感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3.陆机是如何论述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和作用的?

答:

(1)所谓灵感即“感兴”或“应感”。

(2)陆机认为灵感的表现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应感之会”,即灵感的畅通;一种是灵感的“六情底滞”,即灵感的闭塞。

灵感畅通来源于“天机”,此时文笔如花;灵感闭塞,则文思枯竭,难以写出美文。

(3)陆机只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有其片面性。

而且因为时代的限制,他无法对灵感的产生作出科学的解释。

4.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答:

(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5.《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

其间的关系怎样?

答:

(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

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

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

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6.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答:

(1)钟嵘是从不同文体的比较中来认识诗歌的性质的,他认为诗歌的特点是“吟咏情性”,以抒发情感为主,不注重征引典故。

(2)钟嵘的这一理论出自《毛诗序》,但他把抒情与言志结合起来,突出诗歌的抒情特征,而减弱了《毛诗序》的理性主义色彩,力图把艺术的美与功利作用的善统一起来。

(3)钟嵘认为诗歌中的情性来自客观世界的触发。

首先是自然界(如四季)的感发,其次是社会生活的感发。

钟嵘尤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但关注的对象比较狭窄,对下层人民的痛苦重视不够。

7.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答:

(1)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的标准。

(2)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

由于钟嵘主张自然真美,所以他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

因为诗歌既然是吟咏情性,就应该多写目击身历的景象。

(3)在诗歌创作上提出滋味说。

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

(4)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是诗歌能有滋味的重要前提。

钟嵘认为赋比兴手法应该交错使用,以使文意既不过深也不过浅,使读者既不难理解又不至于一览无余。

这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情与物的关系而言的。

(5)在斟酌运用赋比兴的基础上,钟嵘还提出了“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

39.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

 答:

(1)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

(2)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3)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的标准。

(4)诗歌批评的方法及其批评实践。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

2.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明确提出(兴寄)。

3.提出“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文学观的文学批评家是(白居易)。

4.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

5.司空图“思与境偕”出自(《与王驾评诗书》)。

三、填空题

1.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代表了唐代_开元、天宝__年间的诗学水平。

2.韩愈在_《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