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633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复习题.docx

初三语文复习题

初三语文复习题

 

 

————————————————————————————————作者:

————————————————————————————————日期:

 

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手屈一指星殒如雨出神入化浮想连翩

B.神游万仞鬼斧神工技艺精湛五彩缤纷

C.瞬息万变来龙去脉玉阙琼楼汗牛充栋

D.名符其实丰富多彩富丽堂煌潺潺流水

2.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咀嚼倒嚼嚼舌咬文嚼字B.厌恶好恶憎恶深恶痛绝

C.蕴藉慰藉枕藉杯盘狼藉D.好评好客好恶好手

3.在《神奇的极光》中,作者认为极光是()

A.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

B.红日西沉后透射反照出来的光辉

C.极地冰雪在夜晚将白天吸收贮存起来的阳光释放出来

D.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的现象

4.对下句中有关问题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A.“结合力”的意思是“凝聚力”,加引号起突出作用

B.“他们”指中外资本家,尤指日本资本家。

C.“据说”一词在文中是插说部分。

D.“据说”一词有对这种说法的否定和批判意味。

5.下面能概括《拿来主义》基本观点的一项是()

A.各取所需,各尽所能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挖空心思,想用漂亮的言辞掩盖罪恶的行径,然而,却总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B.近日,竟出现了为区区的二元五角钱,游戏机老板杀害了三个小学生的震撼人心的事件。

C.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在其父王羲之的悉心指导下,自然能登堂入室,空前绝后。

D.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7.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A.仁B.义C.爱D.忍

8.《纳谏与止谤》中说到的太平盛世最典型的圣君和贤臣是()

A.周厉王和召公B.唐太宗和魏征C.赵惠王和蔺相如D.齐威王和邹忌

9.下列不是北京胡同命名形式的是()

A.计数的B.曾住过有名的人物C.像其形状D.象征某种精神意义

10.《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选自()

A.《战国策·燕策》B.《战国策·魏策》

C.《战国策·齐策》D.《战国策·秦策》

二、填空(1分*15=15分)

1.记叙文中常用的叙述方法有、、、、

2.说明文按其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

书等五种体裁,共130篇,鲁讯誉之为。

4.(根据课文填空)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

吾所以为此者,也。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分*5=5分)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使人属孟尝君通

3.召有司案图通

4.无纤介之祸者通

5.汝识之乎通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8=16分)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1.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2.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五、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分*7=14分)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        ]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    ),或(   ),或(    )。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第一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2.在原文[        ]中填入一组正确的关联词 是()

A.却        只要        而        却        而 

B.并        如果        而        而        却 

C.并        只要        只        只        却 

D.却        如果        只        却        并 

3.依次填入文中(   )内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存放        使用        毁灭 

B.使用        毁灭        存放  

C.使用        存放        毁灭 

D.毁灭        存放        使用 

4.对第一段段意概括得不全面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占有、挑选的。

 

B.拿来主义者是如何使用和存放的。

 

C.拿来主义者是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D.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

 

5.第一段中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借代B.暗喻C.明喻D.借喻

6.第一段文字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法B.例证法C.喻证法D.引证法

7.选出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一句()

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C.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作文(30分)

以“××,我多想对你说”为题作文。

要求:

(1)题目中的“××”,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老师、同学或其他人;

(2)在叙事过程中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3)不少于600字。

 

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有条不稳按部就班游览圣地人头攒动

B.令人咋舌岌岌可危刻不容缓逶迤曲折

C.拔山涉水完似股肱戴白头髫气喘吁吁

D.气势汹汹走头无路奴颜婢膝妇孺皆知

2.下列各组词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粗糙(cūzào)醴酪(lǐlào)萌蘖(méngniè)贮藏(zhūcáng)

B.俯瞰(fǔkàn)摇曳(yáoyè)断垣(duànyuán)棒槌(bàngchui)

C.铁砧(tiězhān)琉璃(liúlí)悲怆(bēichuàng)作坊(zuòfāng)

D.佛龛(fókān)龟裂(guīliè)甲胄(jiǎzhòu)游说(yóushuì)

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文中运用了引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B.文章先写荔枝外部形态,接着写荔枝的果实内部,最后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C.文中用数字说明事物时,运用了“通常”、“往往”等副词。

如“(荔枝)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荔枝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等,这些副词不可或缺,它表明还有例外的或还有少数不是这样的情况

D.“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这是一个单句,主谓短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作全句的主语

4.从修辞手法看,下面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

B.这是一道用人民子弟兵的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

她雄峙在巍巍的华岳之上

C.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D.看样子他好像不是本地人

5.《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笔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6.胡同文化是一种()的文化

A.封建B.封闭C.封锁D.锁闭

7.《纳谏与止谤》中指出,我国古代有一位“能止谤自喜”,使百姓“道路以目”的人是()

A.周文王B.周武王C.周厉王D.齐威王

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句中“负”的正确含义是()

A.违背B.对不起、辜负C.使……担负D.依仗、凭借

9.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代居住,安土重迁B.讲究礼数,交往不多

C.物质生活易于满足D.安分守己,冷静思考

10.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A.青莲居士B.东坡居士C.香山居士D.六一居士

二、填空(1分*15=15分)

二、填空(1分×15=15分)

1.《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这篇文章选自《》,“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荔枝》诗中的句子。

2.鲁迅,原名,字豫才。

《拿来主义》选自《》,阐述了对待的基本观点。

3.《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编订者,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等。

4.《包身工》作者,我国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

《》等。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石侧立千尺,,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分×5=5分)

1.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

2.至莫夜月明通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

4.而性忄宁愚通

5.臣愿奉璧往使通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8=16分)

1.鼓①微风鼓浪;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③令赵王鼓瑟;

2.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3.观①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五、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4分)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        ]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    ),或(   ),或(    )。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第一段中所用的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B.“烟枪和烟灯”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C.“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喻吸收精华应有利于“大众化”。

 

D.“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腐败的东西。

 

2.在原文[        ]中填入一组正确的关联词 是()

A.却        只要        而        却        而 

B.并        如果        而        而        却 

C.并        只要        只        只        却 

D.却        如果        只        却        并 

3.依次填入文中(   )内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存放        使用        毁灭 

B.使用        毁灭        存放  

C.使用        存放        毁灭 

D.毁灭        存放        使用 

4.对第一段段意概括得不全面的一项是 ()

A.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占有、挑选的。

 

B.拿来主义者是如何使用和存放的。

 

C.拿来主义者是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

 

D.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

 

5.第一段中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借代B.暗喻C.明喻D.借喻

6.第一段文字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法B.例证法C.喻证法D.引证法

7.选出与"他占有,挑选"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一句()

A.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C.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作文(30分)

以“××,我多想对你说”为题作文。

要求:

(1)题目中的“××”,可以是爸爸、妈妈,也可以是老师、同学或其他人;

(2)在叙事过程中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3)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