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574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特训9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

万楚

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

①长城窟:

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

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

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者几案休息。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江流上。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2)诗人因何而“愁”?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古代诗歌阅读

之广陵①宿常二南郭幽居

李白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②。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①广陵,即扬州,唐时隶淮南道。

②萱草,又呼为忘忧草。

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草,嵇中散《养生论》云:

萱草忘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海言"借夸张比喻手法来表情达意,与《赠汪伦》中"水深千尺"异曲同工。

B."诗酒别"点出了与友人乍见又分别的惆怅,又使全诗充满了田园隐逸的情调。

C.结尾两句直接告诉友人自己第二天早上出发,并会永远记住今晚的这场送别宴。

D.这首五言古诗语言风格清新:

写景精准,不事雕饰;感情自然流露,真率感人。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友人居处特点的,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

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②玉树:

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

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

是如何表达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灌。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释】①大夫:

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

②於菟:

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頗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翁灵舒①冬日书事

宋·徐照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

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

【注】①翁灵舒:

翁卷,字灵舒。

与徐照同为“永嘉四灵”之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是“冬日书事”,首联就点出时令,带出“事”来,叙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凿冰取水,煮茶品茗。

B.诗中“思闰月”、“误春花”都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C.冬日漫长,年关将近,诗人双鬓花白,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愁思无穷。

这一切,使他产生了想要搬家的念头,避免眼前景致,触动忧愁。

D.四时代序,流光转移,诗人有感于内,往往借吟咏来寄托怀抱。

徐照这首冬日书事诗,虽然是和作,但不为和韵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锤炼,词巧意新。

(2)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苦战行①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释;①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

②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B.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C."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

D."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

刘子梁

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①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③,可是忧时独草菜④。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

②衮(gun):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

③遗策:

失误,失策。

④草菜:

指布衣,平民。

这里指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

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2)尾联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高轩过①

李贺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②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注】①《唐才子传》记:

(贺)少“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援笔题曰《高轩过》”。

②庞眉书客:

作者自称。

庞眉:

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古体诗层次分明,跌宕有致。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先写“东京才子”“文章巨公”高车相访,次赞二人学识文名,后言自己的处境与抱负。

B.青翠的官服,金饰的马辔,隆隆的车马,如虹的气势,前六句绘声绘色,实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渲染出两位大人物的非凡气派、赫赫声名。

C.作者此时初出茅庐,却自称“庞眉书客”,既为谦辞表诚恳之意,又调侃自己困厄之心境,既以自身衬托两位大人,又借此引出枯木逢春之欣喜。

D.全诗最后四句中“秋蓬”“死草”“垂翅”等暗喻自己的失意困境;“生华风”“附冥鸿”“作龙”等则直言期待明公提携实现人生转折的热切愿望。

(2)本诗曾令后人击节叹赏,请赏析画横线诗句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

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

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释】①“国艳”二句:

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

②清商:

指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缺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春草

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2)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

①孙郎良苦:

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

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

②梁父:

即梁甫吟,乐府歌曲。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

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

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

B.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景象。

"九",泛指多数,"九江",谓长江为众水汇流之江。

C.词下片一开头就沉痛地指出"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

"此句的"英雄"与《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词中"揾英雄泪"句中的"英雄"分别指两个作品中的作者本身。

D."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只能敲着船像当年隐居南阳,关心天下大事的诸葛亮一样悲吟《梁父》诗罢了。

这对一个爱国者是多么痛苦的事呵,所以"泪流如雨"。

(2)“泪”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简析上述两词中“泪”的意象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有何不同?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

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释】①敲碎离愁:

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②风摇翠竹:

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吹箫声断:

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④阑干曲:

栏干的角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2)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试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

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2)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

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答案

1答案:

(1)B;

(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

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2答案:

(1)C

(2)①郑虔文才很高,但生活贫困且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终未封侯,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借此抒发壮志难酬之情;

②作者被罢官闲居家中,“自笑”写出远离官场,独善其身的欣慰之情;

③“何妨”写自己纵未封侯拜相,也无所谓,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及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只关心国家存亡的高洁情操。

解析:

“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不全面,还有“万里关河孤枕梦”的原因。

作者梦里仍在思虑万里关河,醒来却变为老卧孤舟,这也是“清愁”的原因。

3答案:

(1)D;

(2)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4答案:

(1)B;

(2)①比喻,诗人以桃花源喻指友人住处之幽;用典(借代),借萱草表现远离尘俗;白描,天色已晚细雨飘进南窗,归鸟栖息在杨园中茂密的枝头,突出了静。

②表达作者对友人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或对友人幽居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

解析:

“充满田园隐逸情调”错

5答案:

(1)DE;

(2)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

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

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6答案:

(1)B;

(2)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整哪样修竹的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

7答案:

(1)B;

(2)第一问:

园苗新长而欣慰,园鬓已华而哀伤。

 (由喜而哀,起伏变化)

第二问:

(1)诗歌塑造了一位儒雅贫穷,品性高洁,多愁善感的诗人形象; 

(2)诗歌叙写敲:

煮荼,思梅赏枫、麦苗新长,传递了悠闲自适的生活追求;两鬓花白、寻屋移家事件传递了园年华己逝不愿睹物伤情的内心情感。

 

解析:

诗人希望凛冽严寒的冬天早些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些到来。

8答案:

(1)B;

(2)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

(3分)表达子诗人对为国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

解析:

“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错,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

9答案:

(1)B;

(2)①尾联是委婉的反语,意为:

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在为国事哀伤(优虑),其实朝廷并没有失算。

②该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面对外敌侵略不思抵抗屈辱投降.昏庸无能之行径的痛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

10答案:

(1)D;

(2)想象丰富,夸张大胆,化用典故。

这四句诗想象奇崛,天上人间,以胸中满天星斗、融贯天地精华、殿前作赋声彻天、笔补天缺胜造化盛赞二人学识丰富、思想奇伟、声名卓著、功力精深。

解析:

“直言”错,仍为暗喻。

11答案:

(1)C;

(2)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或原因,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

②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

“今岁花时”词人却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

12答案:

(1)C;

(2)本词是对国家不幸的痛苦和回天无力的无奈;《雨铃霖》是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深情;《水龙吟》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13答案:

(1)C;

(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城、黑夜、筛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

②直抒胸臆。

“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枪的思家之念。

③以景结情。

“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

14答案:

(1)C;

(2) ①以景衬情。

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

②以事写情。

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

③以典寓情。

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

④直抒胸臆。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

15答案:

(1)C;

(2)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错,结尾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

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手法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需首先明确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注意修辞为最小手法。

然后仔细阅读诗歌,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对照,分析判断。

答题步骤通常为:

明确手法术语,分析在诗句中如何运用的,最后紧扣感情或效果来答。

本题问“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主要考虑抒情手法。

根据“落花”“微雨”可知有借景抒情,然后具体分析景色是什么,注意这两个词都不只是写景,而是有深层含义,比如“落花”,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

“微雨”,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

“人独立”“燕双飞”又形成反衬,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最后总结作者感情,要答出因为什么而产生的什么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