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843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1

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演变

朝代

中央

地方

官吏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朝

任用尚书令、

侍中(中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魏晋

三省体制

九品中正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后期形成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朝

参知政事、枢密

使、三司使

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

设三司

科举制

清朝

设军机处

科举制

(1)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总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二、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措施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如:

北宋削弱或剥夺节度使的实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立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相互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如:

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实行监察制度。

如:

西汉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如:

秦朝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如汉武帝的“推恩令”“酎金夺爵”。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最终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为近代的民族危机埋下了隐患。

例题 (xx·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题规范]

初步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深度

分析

本题考查周代的分封制,涉及西周的历史地理知识。

解答的关键是判断出“雅言”乃周代的官方语言,应源于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

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河南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

排除

B

河北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

排除

C

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是在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服从周王室,由题干可知,诸侯国在文化上,如礼仪和语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

正确

D

山东并非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与题意不符。

排除

答案 C

[变式训练]

1.(xx·海南高考)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 C

解析 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2.(xx·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

3.

(xx·山东高考)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答案 C

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意旨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题型解读]

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

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需要运用历史概念。

[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

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1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

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

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混易错]

推恩令≠废除分封制:

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

(1)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

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归纳总结]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归纳总结]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4)地方权力分散。

(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思考 

(1)据图一指出西汉实行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

(2)据图二,西汉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 

(1)制度:

郡国并行制。

问题:

出现了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灵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对曰:

“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思考 

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具体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原因:

“君弱臣强”。

措施:

①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辨析比较]

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

(1)相同点:

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

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

[深度点拨]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元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作“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思考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主要区别。

答案 

(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从地位看,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唐中央机构之一。

从职能看,元朝中书省是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管“腹里”;唐朝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采取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3.隋唐:

科举制

(1)形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名师指津]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归纳总结]

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尚。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对比: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答案 

(1)变化:

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2)作用: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

②有利于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官吏的廉政建设。

③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课堂小结

1.汉代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  )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就是为了分割王国的势力,解除其对中央的威胁,故选C。

2.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A

解析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省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开端于(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答案 D

解析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

5.唐朝前期,某平民子弟非常希望担任政府官员,为此他必须(  )

A.掌握多门实用技术

B.刻苦攻读经典诗文

C.孝敬长辈并注意处理好邻里关系

D.投靠名门望族寻找靠山

答案 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特点的理解能力。

唐前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即经典诗文。

学思之窗

思考: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 说明两个问题:

(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

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

(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二、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它有何利弊?

答案 

(1)特点:

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体制。

①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着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分权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2)评价:

①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基础达标]

1.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项建议演变成的措施是(  )

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B.实行“推恩令”

C.平定“七国之乱”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威胁中央。

2.“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唐朝《文献通考》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唐朝的三省(  )

A.运转过程不断完善B.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C.行政地位逐渐下降D.完全隶属于政事堂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中书省“出诏令”,即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即审核政令。

两者互相牵制,不能议决时,于政事堂商议。

这种方式既加强了皇权,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政令失误。

说明唐朝三省运转过程的完善。

B、C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D项错误。

3.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怎样的权力(  )

A.行政权B.监察权

C.军事权D.经济权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设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

答案 B

解析 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相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故选D项。

6.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  )

①河北 ②山西 ③山东 ④辽宁 ⑤西藏

A.①②③④B.①③⑤

C.①②③D.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曰: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内容及郭巨被荐举为孝廉这一结果,可推断是指西汉的察举制。

8.右图告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答案 C

解析 从图注涉及到的时代及材料中“进士出身”等信息可知与科举制有关。

[能力提升]

9.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朝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的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答案 C

解析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权,而三司掌管财权,这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选C项。

11.《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

答案 A

解析 “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说明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军政。

12.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的制度。

该制度始于(  )

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 C

解析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13.阅读下列材料:

三省制建立之初,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

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增加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

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请回答:

(1)唐太宗设政事堂的目的是什么?

(2)“参知政事”参决朝政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使三省合署办公,协调意见,快速决策,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三省的功能。

(2)说明了唐太宗要进一步分割和削弱宰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汉朝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答案 

(1)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3)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