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945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docx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2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

(二)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了干扰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军方在原本平静的南海一再掀起风浪,但只要中国政府________,沉着应对,中国就一定能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②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________,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③真正的实力是指低调谦逊、平和务实、真诚友善,对于别人的嘲讽和歧视能够________,最终靠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的一种卓越品格。

A.安之若素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B.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安之若素

C.镇定自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D.安之若素泰然处之镇定自若

【解析】 镇定自若:

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保持原来的样子。

安之若素:

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泰然处之:

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民只要进入官方微信的“办事早预约”栏目,选择要办理预约的部门,根据提示上传相关内容的填写,即完成预约申请。

B.雅万高铁项目是首个国际上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建设的高铁项目,是国际铁路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创新。

C.小张去银行办信用卡遭到拒绝,原因是他作为大学生,无法证明自己有固定收入,而这恰是办理信用卡的必要条件。

D.自从迷上书法,他在瓷板上抄写了两百多遍《论语》、一百多遍《道德经》,可以说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根据提示填写上传相关的内容”。

B项,重复赘余,“主导”和“搭台”删除其一。

D项,偷梁换柱,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书法”,而不应该是“他”。

【答案】 C

3.根据后文内容,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对“以德治国”予以否定。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与法治概念相对应的应该是人治而不是德治。

古代社会提倡德治虽然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但并非不讲法治,而是强调不可一切断之以法,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

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古代德治思想不应被视为文化负资产。

充分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有耻且格”,可以减少和预防违法行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A.“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

B.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

C.当今法治社会,传统的德治思想还有借鉴作用吗?

D.当今时代,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才真正得到施展的舞台。

【解析】 本段文字核心内容是说今天法治与德治能否共存的问题,横线句应是本语段的总领句。

A、B两项均只提及古代,D项只说到了德治,均不能涵盖全语段意思。

只有C项提及了两方面且指向了现代,故选之。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 ②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③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④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 ⑤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A.①②④③⑥⑤     B.①④②⑥⑤③

C.⑥③①④②⑤D.⑥⑤②④①③

【解析】 本文段主要是分析国学热兴起的深层原因。

文段开头强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填空部分就得先分析为什么重要,而①②④三句就属于这个内容。

根据这三句的逻辑关系及句间标点,可确定其顺序为①④②。

第③句是整个文段总括,应放在最后;根据标点及⑤⑥两句逻辑关系,第⑥句应排在第⑤句之前。

【答案】 B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4分)

瓷 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作“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

”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

”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

”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

”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

”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

”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

“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

”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

“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

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

”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吗?

顾林说:

“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

”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

”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

”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解析】 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

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答案】 A

6.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

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的心理的能力。

顾林说他不一定卖,主要是“矛盾”心理,所以回答时要从此时顾林心理矛盾的原因入手。

从文章内容来看,“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此外,“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但父亲住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答案】 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

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

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7.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王教授的形象特点,应主要从王教授父子被救后王教授的表现进行概括。

当他们父子被救后,王教授在江北开设分店,目的是寻找救命恩人,由此可知他知恩图报,当然后来花30万元买那个“赝品”也能体现这点。

此外,他因送救命恩人“赝品”而感到愧疚,但当他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又将瓷瓶送回,由此可知他诚信待人。

【答案】 ①知恩图报。

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②诚信待人。

王教授一直因送给父亲“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4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

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知道。

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

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

他答:

作家协会管饭。

简称就是“作协”。

人咬着问:

做什么鞋?

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

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

老萧烦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

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

他工资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

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的熬灯油,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

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

这种东西还有个吃头吗?

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耳勺填进去的。

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

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

问问价,老萧走开了。

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

老萧懂她意思:

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

“买着肉了吗?

”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

”老萧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

妻子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

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

“八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

老萧毛笔字写得不坏,但他怕偷写对联。

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

他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

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

于是他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村人期期艾艾请教:

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

他恐吓地粗起喉咙:

哎,这是毛泽东诗词。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

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

他边转边谋划:

这样大个家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些烧,来个酿的。

妻子扫他兴:

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

起初拿支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

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无论如何不睬。

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捅、戳、诱,它才慢慢露头。

那头一露,女儿“哇!

”凄号一声跑了。

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起极密的皱纹。

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

“好好烧它!

烂烂地炖!

”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

她伤着脑筋:

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

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

四肢也吃不得,厚硬得像箍了甲胄。

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

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

“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

“还在烧。

”妻子答道:

“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

两个孩子不肯,眼期盼得更直。

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

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捂上了人脸。

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家四口坐卧不宁。

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

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

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

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

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

全都挤到窗前,于是全没了话。

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

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

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磨难,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

B.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

D.老萧哄两个孩子先睡而孩子不睡,是因为孩子怕香喷喷的甲鱼会被父母吃光。

【解析】 B项,强加因果,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起。

C项,“思想愚昧落后”表述不准。

D项,“怕被吃光”不对。

【答案】 A

9.简要说说文章第2段写景的特点与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第2段描写了残雪、死草、瘦树、又浑又脏及没云也没太阳的天这些丑恶的景物,自然暗示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烘托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与命运。

【答案】 特点:

第2段描写了残雪、死草、瘦树、又浑又脏及没云也没太阳的天,突出了这穷山恶水之地的贫瘠、黯淡、毫无生机。

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②为下文买甲鱼、炖甲鱼等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烘托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与命运。

10.作家老萧为什么粗起喉咙恐吓地对村人说“哎,这是毛泽东诗词”?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先根据上下文确定这句话的社会背景;再联系背景谈老萧的人物性格;注意一定要立足全文分析老萧的心理状态。

【答案】 ①对联写毛泽东诗词,可见当时社会对毛泽东的崇拜,也表明老萧为搪塞村人找借口;②对联写毛泽东诗词,是老萧怕惹上麻烦,自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仍然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这句话折射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③老萧这样做,表现了他谨小慎微的思想,也暗示了他人生的不幸遭际。

三、语言运用(20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__①__。

例如,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

”数学家徐利治说:

“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

”数学美有别于其他的美,没有美妙的声音,__②__,没有动人的节奏,没有深邃的语言,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

正如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可见,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的后面通过引用一些学者的话语来注释说明第一空格。

所以第①空处应该是“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第②空前有总说“数学美有别于其他的美”,空格后面分别列举了“音乐”“绘画”“诗歌”的美,根据前后对应的原则,第②空格处应该是和“绘画”的比较的句子;第③空前有“可见”一词,这里就应该填写总括的句子。

【答案】 ①许多学者都这样认为 ②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动感的画面) ③数学美具有丰富的内涵

12.下图是一则漫画,请你用两句话概括该漫画的内容。

要求:

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押韵;③字数不超过30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一是修辞,二是押韵,三是字数限制。

组织语言时,要将广告的“快”与实际速度的“慢”形成的对比体现出来。

【答案】 4G业务广告远比网络覆盖跑得快,用户使用4G网络业务需等待。

13.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这一天,某高三年级将举办“防灾减灾”读书交流会,并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

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

要求:

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生动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是围绕“防灾减灾”组织内容,紧扣“防灾减灾”,在“防灾减灾”上进行构思,注意语言应精练准确,切忌大而空。

二是格式规范,讲究文采。

写出来的句子要作为书签,应力求精美。

用句式整齐的对偶句效果最佳,这样既符合要求,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答案】 示例一:

持续发展须防灾,以人为本要减灾。

示例二:

科学发展能防灾,安全生产保减灾。

示例三:

防灾减灾手牵手,美好生活心连心。

四、写作训练(6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盲人从桥上经过时失足,摔落时两手抓住了栏杆,战战兢兢紧紧握住,自料一失手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过路的人告诉他:

“不要怕,只管放手,下面半尺就是实地。

”盲人不信,握着栏杆痛苦地呼号。

时间长了,盲人力竭,松手坠落在地。

这才自我嘲笑道:

“早知下面是实地,何必长久地自己苦恼自己呢?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具有深刻意蕴的材料,讲的是盲人由于不信路人说的话而长时间吊在桥上的故事。

故事虽然可笑,但却耐人寻味。

这个盲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对他人充满了防备之心,不相信人心之善。

而我们的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盲人这样的人。

写作时一定要联系现实,追寻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会使立意深刻。

综合分析材料,可得出以下立意:

善于相信他人,相信人心之善;不要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