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204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docx

《古代文学一》内容提纲456班

《古代文学

(一)》内容提纲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1、现实性

2、艺术性

3、历史性

古代神话的记录

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典籍

神话内容

人物: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

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

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一、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

二、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三、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

五、发明创造神话: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后羿

六、其他: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我国神话的特点

一、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二、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三、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四、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神话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学价值:

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思维方式

文学价值:

题材内容、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素材等

盘古开天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始祖神话

《诗·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

"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

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

发明创造神话

《韩非子‧五蠹》中提到: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弓箭

记载零散

《诗经》

《左传》、《国语》、《逸周书》

《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多有异说

盘古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头发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钟山之神的神话与之相似: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被历史化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韩非子》

子贡问孔子曰:

“古者黄帝四面,信乎?

”子曰:

“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谓:

‘四面’也。

宰我问孔子“黄帝三百岁”的传说。

子曰: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之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庄子》:

《逍遥游》鲲鹏变化,《应帝王》混沌之死

曹植:

《洛神赋》,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

唐代传奇:

李朝威《柳毅传》,

明清小说:

《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

参考书目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

弗雷泽:

《金枝》

闻一多:

《伏羲考》

茅盾: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袁珂:

《中国神话史》、《中国神话通论》

潜明滋:

《中国神话学》、《神话学的历程》

栾栋:

《感性学发微》

第二章诗经

《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性质:

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

二、《诗经》的名称和篇目: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之作。

(风:

160篇;雅:

105篇;颂:

40篇)

三、《诗经》的时代: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最后编定成书。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汉水、渭水流域。

四、《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的编定

一、采诗

周代朝廷采诗以制作礼乐。

二、献诗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三、颁诗

四、关于删诗说

采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献诗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关于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

删诗说至今仍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诗三百”。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然很多。

可见,说《诗经》由孔子删选而成,不可信。

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诗经》的体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

正,指王畿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用诗和传诗

《诗经》的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赋诗言志,或以讽谏劝戒,或以评论抒情,在上层的人际交往中,十

《诗经》的流传:

四家诗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而“毛诗”独存至今。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业诗

燕飧诗

怨刺诗

战争徭役诗

爱情诗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古公、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

农业诗

《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是耕种藉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抒发了农人的不幸和痛苦。

燕飧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

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

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出现了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大小雅和国风中。

战争徭役诗

一、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二、更多的战争诗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三、徭役诗完全表达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爱情诗

一、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二、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

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相关的十五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

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兴:

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

1、有的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只在开头起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作用。

2、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以《蒹葭》为代表。

三、重章叠句的歌唱形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1、《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

2、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3、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

四、篇章句式既有定式,又灵活变化。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诗传统

开辟了抒情言志的传统,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精神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比兴的垂范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比兴:

兼有比义的兴,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研究新动态

《诗经》的性质

《诗经·国风》是否为民歌的问题

《诗经》文学自觉

《诗经》的性质

在中国古人眼中,《诗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以“诗”的形式表现圣人之“志”的“经典”。

“五四”以后,《诗经》不再具有了“经”的性质,而成了一部普通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

第一功能是礼仪功能。

第二功能是政治教化功能。

诗的第三大功能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学教本。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

《诗经·国风》是民歌吗?

朱东润:

《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胡念贻:

《论国风的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

“风”与“民歌”不是相等的概念。

《国风》有相当多的诗所写的是贵族社会的世俗生活,而且已不是诗歌的原始形态。

以作者的阶级性为标准的价值评判尺度应纠正。

《诗经》的文学自觉问题

华夏古歌之集成

古代诗艺之典范

中国诗论之肇始

参考书目

(唐)孔颖达:

《诗经正义》

(宋)朱熹:

《诗集传》

余冠英:

《诗经选》

高亨:

《诗经今注》

夏传才:

《诗经研究史概要》

《诗经研究丛刊》

 

第三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南北文化的交融

南北文化的交融

1、楚国地域

2、楚国贵族源于中原,第一个王熊绎被封于楚地。

3、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

4、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5、楚文化在许多地方超过中原文化。

(1)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严密的宗法制,个人受集体压抑较少,个体意识比较强烈。

(3)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1、楚国到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2、楚怀王、顷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

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字原,楚国的同姓贵族。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转任三闾大夫。

被顷襄王流放江南。

自沉汨罗江而死。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冲突的原因

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

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美政”。

屈原耿直而又自信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

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也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楚辞”的含义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南方祭歌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

《大招》、《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离骚》解题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

“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写作年代和主旨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

再次,主张修明法度。

屈原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际上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

香草美人:

象征和意境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

美人、香草。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同时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美人的意象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九歌》:

巫祭文化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歌》共11篇。

《九章》

《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九章》比《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天问》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天地之形成——人事之兴衰——楚国的现实政治

认为天命反覆无常,朝代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

“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只有宋玉作品传世:

《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宋玉创作反映了由辞向赋的转化,在楚辞与汉赋之间,他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西汉贾谊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史记》的撰述。

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二首》)“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

”(《沙市阻风》)

清人屈大均诗云:

“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

”(《吊雪庵和尚》)

黄任诗云:

“无端哀怨入秋多,读罢《离骚》唤奈何。

千古灵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

”(《读(楚辞)作》)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一、开拓了抒情诗的全新境界

二、诗体的革新

三、浓烈的浪漫色彩

四、与民间文艺的光辉结合

楚辞研究的几个问题

屈原是否有其人?

屈原是否是爱国者?

《楚辞》文化学

屈原是否是同性恋者?

参考书目

洪兴祖《楚辞补注》

马茂元《楚辞选》

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

《中国楚辞学》,方铭主编

第四章历史散文

概说

先秦散文的文体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偏重于记述历史的历史散文和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两类。

文史哲不分

我国古代各体文章的滥觞,对后代散文影响深远。

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

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

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成阶段

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商书》、《周书》等。

内容:

主要是一些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

形式:

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多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

历史散文:

《春秋》、《左传》、《国语》

诸子散文:

《老子》、《论语》、《孙子兵法》

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章短小,具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

三、战国中期

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

四、战国后期

历史散文:

《战国策》、《晏子春秋》

诸子散文:

《荀子》、《韩非子》

《尚书》

一、《尚书》的成书和真伪问题

二、《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尚书》的成书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据说孔子对《尚书》作过删改。

《虞书》、《夏书》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商书》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关于今古文《尚书》

1、伏胜《尚书》

2、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得《尚书》

3、孔安国献《古文尚书》

4、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作传之《古文尚书》

5、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宣告《古文尚书》是伪书,从此成为铁案。

《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1、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2、最早的论说文:

《无逸》、《秦誓》

3、最早的记叙文:

《顾命》、《尧典》

4、《尚书》文章的特点:

文字古典拙朴,艰涩难懂,诘屈謷牙。

风格质直,少于藻饰,但已有形象生动的比喻。

《春秋》

一、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鲁国的编年史。

二、《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也涉及其他诸侯的活动。

三、《春秋》记事简约,但多为信史。

四、《春秋》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左传》

《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

传说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时间:

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略长。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的思想倾向:

儒家思想,尊礼尚德,以民为本。

人、民的地位都提高了。

《左传》的内容

1、通过对“春秋五霸”霸业兴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

2、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革,特别是从领主贵族统治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转化的过程。

3、热情歌颂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历史观。

4、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力量。

《左传》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2、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的一大特色。

3、文辞简练含蓄,尤其是外交辞令,应对得体,委婉尽致。

《左传》的影响

1、形成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

2、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3、对后代小说家有重大影响。

《国语》

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篇幅不一。

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

《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左传》称为《春秋内传》

《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促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文学评价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故风格颇有差异。

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

文学成就总体而言不及《左传》,但也有个别发展。

1、人物描写有长足进步。

2、故事情节生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战国策》

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纵横家思想

政治观:

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人生观:

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文学价值

1、叙事生动形象,故事完整而富于戏剧性

2、刻划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个性

3、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善于运用寓言故事作比喻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4、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历史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左传》是为了解释《春秋》吗?

二、《国语》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吗?

三、《战国策》是史书还是子书?

参考书目

江灏:

《今古文尚书全译》

杨伯峻:

《春秋左氏传注》

徐元诰:

《国语集解》

缪文远:

《战国策精粹解读》

第五章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向

从简约到繁富

从零散到严整

愈是后期的作品,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

诸子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

《论语》

韵散结合体:

《老子》

《论语》

《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