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457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docx

凤阳县总铺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题实施方案1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课题立项号:

AH2017124       

课题类别:

__专项课题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分类:

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蔡夕飞 李士伟      

所在单位:

凤阳县总铺中学

 

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制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凤阳县总铺中学课题组

执笔:

蔡夕飞(男,高级教师,本科,邮箱904849495@)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及课题的界定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广泛传递的特点,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

远程教育、虚拟现实的发展,使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已成为各国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为此下了大的力气。

从当年发达国家所走的路程来看,提高教师信息教育技术的经验和方法的关键词就是大量的资金投入、充足的物质条件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关于这个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目前还无法搜索得到。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应主要表现为八方面的能力,即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了巨大冲击。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水平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学校教师配备的现代信息化技术设备还不够充足齐备。

目前配备的也就是一台PC,班级多媒体,其它辅助的开展现代化教育教学软硬件配套设备几乎为零。

虽然学校配备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热情不高还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收入水平低以致于造成的职业倦怠。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整合还不只是水平的问题,这是科学,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解决的。

怎么样整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度,都是需要反复实验和研究的。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差,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到位,很少有教师能够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即使有培训,也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培训,或出于应付。

教师缺乏兴趣和动力。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本课题就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来研究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二、研究目标

1.明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2.网络环境下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探索网络环境下符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归纳出网络环境下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全面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折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为其他人解决这一问题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

1.了解学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的基本状况,分析农村与城市学校教师之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观定位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明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了解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态度与动机。

3.网络环境下提高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和模式。

4.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探索学校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

6.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网络环境下通过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首先,对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根据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实际需求,对存在的差距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

2.行动研究法:

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揭示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方法规律等。

4.课例法:

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6.文献研究法:

通过上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材料,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9—2018.8)

1.查阅相关书籍,搜索网上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其它地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了解熟悉本研究课题相关知识。

2.制作各种相关调查表格、调查问卷。

3.对参研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确定走访调查对象和样本。

(二)实施阶段(2018.9-2019.6)

1.在客观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对全体教师展开系统的培训,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总结得出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2.鼓励教师将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教育教学软硬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探索学校现有资源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运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滥用。

5.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6.总结出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7.加强研讨交流。

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对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布置和总结,课题组成员利用集体备课、QQ群、微信群等进行交流。

8.开展各种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组织的微课大赛、论文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关的各类活动,以活动促进应用研究,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研究计划,根据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要求,撰写相关学科的教学设计,初步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9.组织专题研讨和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并撰写中期评估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9.7—2019.8)

1.完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论文、成功案例、教育资源等相关内容的汇总。

2.完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3.递交结题申请,迎接结题验收。

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实际进度,适时申请结题,迎接结题验收。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12人,学历均为本科,平均年龄45岁左右,都是工作认真,教学经验丰富的各科老师,具备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其中高级教师7名,一级教师4名,二级教师1名。

主要人员有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各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

部分教师参加过市级课题的研究,或有县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1.研究资料

课题组每位教师都有较强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位教师近年来都致力于相关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可以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充足、完备。

2.实验仪器设备

我校是农村完全中学,同时也是教研片十几所学校教研活动的中心。

学校建有学生机房1个(60台电脑),15个教学班都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学校建有录播教室,实验室、会议室、音乐舞蹈室等大部分功能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

学校建有局域网,能实行班班通,班班资源共享;课题组成员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能熟练运用;网络通畅,各种用于课程开发的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

我校是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学校,且现在已经升级为市“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因此上级部门将会为学校投入足够多的现代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和经费保障

  学校是县级教育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七、工作分工

1.顾问及指导专家:

职责:

负责本课题疑难问题指导。

2.课题负责人:

蔡夕飞(总铺中学校长) 李士伟(总铺中学副校长)

职责:

负责规划学校现代信息化建设及智慧校园建设,负责课题申请、策划、创意、课题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组织召开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会议,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

3.后勤保障:

薛祝德

职责:

负责每次活动的场地安排与布置,联系沟通协调相关人员,确保资金、设施等各种物资及时到位,为每次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解决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4.其他研究人员

课题组成员怀如宝: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需要,规划拟开展哪些活动,制订活动开展的时间表,策划并制订每次活动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每次研究活动,总结每次活动的活动成果,并形成书面报告。

课题组成员倪德全:

根据研究方案,收集研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资料,比如相关的论文、证书等等,并做好整理。

收集相关的文件通知及会议精神,做好记录和整理。

对每次研究活动做好完整的活动记录,收集每次开展活动的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各种相关的纸质和电子资料,并做好归类、排版和整理。

课题组成员康义飞:

负责对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开展系统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制订培训方案,做好书面调查,跟踪收集培训结果,形成书面分析报告材料。

课题组成员王学尚、王广和:

具体负责课例的收集和整理,重在使用信息技术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最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搜集并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成果与理论资料,为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课题组成员陆希易:

建立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健全学校信息中心管理机制,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并完善校本资源数据库,升级学校网络、门户网站及丰富学校云平台视频资源和课件资源,丰富学校网站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并为课题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开通、拓展校园微信公众号,开办电子校报。

维护好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保证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转和使用。

课题组成员贾培义:

负责督促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学校老师大规模的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研、教学大赛、论文评选、技术大赛、培训等各种活动,每学期必须要定量完成课题组提出的参赛要求,收集整理每次参赛活动的各种材料。

以自己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为范例,通过案例总结自己如何在工作中提升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经验。

通过对个体的研究,总结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一系列个人特色。

个人特色,要有详实的材料和论据支撑。

课题组成员陈玉军、周海兰:

根据课题组要求,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铺平道路。

要有培训学生的计划方案、教学设计、课堂记录,督促各班做好多媒体使用记录,收集各班多媒体使用记录。

要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观察,观察每个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面的方法和经验,可以偏重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要有不少于全校三分之一教师的案例分析,并最后形成总结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完成“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情况”调查报告。

2.收集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校本资源库,丰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3.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观摩课5节以上。

4.有关课题开展的活动图片或资料。

5.课例及案例分析报告。

6.编印《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培训》校本教材一本。

7.《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论文集。

8.结题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