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837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附解析83472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北宋在地方上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枢密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在州郡设通判。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B.突厥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它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理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涵义,还要和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因为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

3.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B.市舶司C.宣政院D.理藩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南宋时阿拉伯商人到泉州到哪个机构办理货物销售手续。

结合所学知识,南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故B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管理西域的机构,故A项排除;宣政院是元代管理西藏的机构,故C项排除;理藩院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故D项排除。

4.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根据诗中的描述,推测其隐含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B.指南针C.火药D.造纸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火药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

因为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而北宋时期的爆竹是由火药制成的。

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5.《马可波罗行记》中写到:

“外国剧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地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里的“此城”应指

A.东京B.临安C.泉州D.大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

“《马可波罗行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行记》是记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生活见闻;因为元朝时,马可波罗曾来到中国大都做过官;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朝B.隋朝C.元朝D.清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建立的史实,1206年,蒙古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封建政权。

故答案是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7.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放鞭炮最早在宋朝时期出现,所以汉朝时期出现放鞭炮是不正确的,纸最早出现于西汉,科举制度最早诞生于隋朝,指南针出现于北宋,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B、C、D所述都符合史实,所以答案是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8.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

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D.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所以,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项描述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宋时北方人口总量还超越了唐朝;C项表述错误,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转移;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除了腹里与吐蕃外,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

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A.《旧唐书》B.《新唐书》C.《宋史》D.《元史》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

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可知,这是行省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所以记载这一制度的史书应该是《元史》,D项符合题意;唐朝和宋朝都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不可能记载行省制度。

故选D。

10.在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

下列说法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②宋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可知,这是和宋朝历史有关,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排除②;④吴道子是唐朝时期的画家,被誉为“画圣”,排除④;需排除含②和④的ABD三项。

故选C。

11.“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它最早出现于北宋D.它属于胶泥印刷术

【答案】A

【解析】抓住关键词“说法错误”,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属于胶泥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节省雕版费用,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BCD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12.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B.李渊C.朱温D.赵匡胤

【答案】D

【解析】根据“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两个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故选D。

13.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控制军权B.削弱相权C.强化君权D.集中财权

【答案】B

14.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文轻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崇尚读书,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

故选D。

15.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建立发展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B项形容的是唐朝时期;C项相容的是秦汉时期,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不是统一的国家;D项形容的是明清时期的特征。

故选A。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北宋与辽对峙B.北宋与金对峙

C.北宋与西夏和议D.南宋与金对峙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

故选D。

17.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D.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准确识记。

分析表格可知,我国南北方人口从西汉到宋代变化很大,主要表现为南方人口大幅增长,北方人口则是下降。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8.(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B.商人的地位提高

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D.节日的热闹景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绘的是反映的是宋代城中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宋朝都市文化生活丰富,故选C。

19.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回族形成③编写《农桑辑要》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时期历史的内容。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是在1206年,元朝建立是在1271年,所以①不属于元朝时期的事件,其他选项均符合,故选D。

20.《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句话中的“此城”指的是今天的

A.西安B.北京

C.杭州D.开封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对《马可·波罗行纪》主要内容的掌握。

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期在中国为官,《马可·波罗行纪》主要描述的是大都的繁荣景象,当时的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所以此城指的是“大都”。

大都是今天的北京,故选B。

21.下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我国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是在

A.隋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和和图中的“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宣政院,西藏开始纳入中央版图,ABC均不正确,故选D。

22.北宋时期,开创一代词风,词风豪迈奔放,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是

A.苏轼B.柳永

C.李清照D.辛弃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北宋时期”“词风豪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时期豪放派的词风创始人,BC项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D项是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故选A。

23.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各国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

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B.《青天歌》

C.《窦娥冤》D.《满江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代表作品是《窦娥冤》,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24.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

(2)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

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

图2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什么意识?

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哪一经济领域的兴盛?

(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答案】

(1)①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意思相同即可);

②政治因素:

南方的相对安定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2)①主要来自于东南;②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北方转移到南方(或者:

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①宋代;②商标、广告意识;③海外贸易。

(4)经济重心南移和科技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根据材料三,结合图片,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图1《秧马》发明于宋朝;图2《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牌》,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商标意识;图3《泉州出土的南宋船》,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4)结合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北方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5.裁撤冗员、整顿吏治是我国当代大力反腐、实现强国之路的重大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制......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改革?

它对于国家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危机?

它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答案】

(1)宋朝(北宋)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2)财政支出大,入不敷出。

材料一是原因,它致使官员冗多,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的政治制度改革。

北宋的政治改革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知,此时中国出现了财政支出大,入不敷出。

第二问依据两则材料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自太祖赵匡胤立国以来,官僚队伍人数就开始不断迅速增加。

到了仁宗皇祐年间,增至二万多人。

官员人浮于事,尸位素餐,耗竭国帑,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的负担。

所以,材料一是原因,它致使官员冗多,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点睛:

抓住信息“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是解题的关键,据此可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的政治制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这种政治制度对于国家统治带来的影响;再根据材料二图表内容回答当时出现的财政危机,结合材料一回答它们之间的关系。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

《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

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辽、西夏。

(2)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3)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国的建立者是契丹族,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47年定国号为“辽”;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2)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可以概括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以归纳出少数民族政权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这些做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点睛:

辽、西夏、金和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藩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