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075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docx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教学心理

第五章教学心理(重点是发现学习)

第一节教学设计

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既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的基本环节,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

其主要作用:

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加涅的分类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被公认为具有处方性;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实现学生学习结果密切相关的学习的内在条件。

二、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中,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

(1)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2)接受学习:

是奥苏贝尔所提倡的、在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我们通常所提的讲授式教学策略。

与直接教学不同的是,直接教学可能更适合于教授程序性的知识与技能,如算术、集合等,而对于陈述性的知识,如历史、文学等,接受学习更适合。

接受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先行组织者。

接受学习过程由三个环节:

呈现先行组织者;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增强认知结构。

2.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个别化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

(1)发现学习:

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首倡此法。

发现学习的作用:

(1)能提高智慧的潜力;

(2)有助于使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转化;(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4)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发现学习的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简答)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个别化学习:

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个别化学习的模式大都结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1)程序教学:

由斯金纳首创,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他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程序编排和呈献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度的五条基本原则:

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2)掌握学习: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

(一)教学媒体含义: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

按感官来分包括:

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性媒体;按媒体表达手段可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媒体的的特性等因素。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CAI的优越性:

交互性、及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等。

★四、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简答题)

1.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2.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简答题】

a)教师自编测验。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

b)观察评价: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客观、详实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观察评价设计常采用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和等级评价量表等方式进行。

c)档案评价:

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评价,是依据档案袋收集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的评价。

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组织计划(最重要阶段)、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

设计档案评价时,应注意:

1)档案评价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2)档案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3)档案评价是随着学习的进行逐步开展的;4)档案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结果,还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5)教师在给学生以指导的同时,又不能过分参与指导与评价。

(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1.评分

相对评分:

就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按照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原理,将学生分数按比例分为五个等级。

绝对评分:

与其他同学的分数没有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百分制”。

简单易懂,不利于了解某个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

2.报告

第二节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概念及功能

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填空】

课堂管理功能:

【简答题★】

 1.维持功能:

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促进功能:

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

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

课堂管理的目标时建立一个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而不是让学生安静、驯服地遵守课堂纪律。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课题管理具有三个重要目标:

第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简答题★】

二、课堂群体管理……如何管理……【简答题】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和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填空)

2.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是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二)群体动力: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首先,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其次,帮助班级里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给予赞许和鼓励,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是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是指在课堂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为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

第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基础;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法;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课堂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

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空间大小、座位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

硬环境:

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如课堂气氛、学习目标定向等。

4.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方面的联系过程。

人际关系:

在课堂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人际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

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表现:

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师生保持双向交往;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概述

课堂纪律:

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请学上的安全感,

根据形成途径,课堂纪律几班可分为四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4.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

(三)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简答题★(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

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第二,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应做到:

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

教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

教师应做到: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

一般可分为品行方面和人格方面的。

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1)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

(2)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校内外的环境,如大众传媒、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

教师如何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辅导。

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标准

1.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

2.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能状态。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3.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4.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5.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

……简答题

1)自我意识正确。

能正确评价、接纳自己。

2)人际关系协调。

乐于交往,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处理矛盾的能力。

3)性别角色分化。

能够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方式和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一致。

4)社会适应良好。

能够面对、接受、适应现实,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5)情绪积极稳定。

情绪乐观稳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烦恼能自行解脱。

6)人格结构完整。

具有较高的能力、完善的性格、良好的气质、正确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

二、心理评估……填空

(一)心理评估含义:

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的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两种参考架构:

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

此外,观察法、自述法也是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心理测验大体分为认知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

第二节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一、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答题】

1.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简答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

(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

(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5)小组辅导。

也称为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为主。

……填空题

二、心理辅导

(一)含义及其目标

心理辅导:

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理解定义注意:

1)学校心理辅导强调面向全体学生;2)辅导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3)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机能的运用。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对待学生、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

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两个目标分别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1.改变行为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发;(4)示范法;(5)惩罚法(惩罚&撤销奖励);(6)自我控制法。

2.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1)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疗法;(又叫交互抑制法,美国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3)肯定性训练;(4)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提出ABC理论,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对该事件的看法,C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简答题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

四、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一)儿童多动综合症

是小学生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特征:

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产生原因:

先天体质上的原因;社会因素。

治疗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

(二)焦虑症和考试焦虑

焦虑症是以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

1)情绪方面: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2)注意和行为方面:

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做出决定。

3)躯体症状方面:

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症是考试焦虑。

(三)抑郁症,常伴有严重的焦虑感。

表现:

(1)情绪消沉、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对生活的乐趣。

(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

(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四)恐怖症:

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

可以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五)强迫症:

儿童正常的强迫行为包括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

表现:

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六)儿童厌学症:

又称学习抑郁症。

产生原因:

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七)人格障碍:

这一词一般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为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五、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1.改变观念。

学生要学会正确地看待学习,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用于接纳自己。

2.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学生应努力是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积极认知,理智、客观地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

3.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1.学校积极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卫生教育课,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心理的方法。

2.学校组织专门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3.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4.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杜绝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发生。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学校积极与家长配合,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进行相互交流。

2.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为家长提供支持,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提出建议。

3.国家采取切实措施,重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打击不良媒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简答题★

1.教师的知识结构:

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的媒体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填空题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1.教师行为的衡量标准:

教师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任务取向;学生参与;启发性;时评估教学效果的能力。

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

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

3.教学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二、教师的职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多选、填空

1.课前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4.其他差异(师生关系、人格魅力等)。

★★

(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的历程(简答)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计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简答题、填空题】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2.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时间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主要的成长途径有:

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为培养新教师和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教学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填空)

b.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训练单元小。

……填空题

c.进行专门训练。

d.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3.交流讨论,不同学校的老师讨论。

4.行动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主观方面。

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人格特征、心理因素等自身因素制约。

(2)客观方面。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a)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b)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c)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求与这些需求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d)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