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205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 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导学案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21页

第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2.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

一分硬币、身份证和银行卡、直尺、课件

学生:

直尺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身份证和银行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让学生掌握在测量时如何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出测量结果。

第2题是训练测量技能的同时巩固厘米和毫米的进率。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通过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估计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

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回忆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接着让学生测量数学书,交流“数学书的宽和高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测量书的高度引出1毫米有多长,建立毫米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得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整节课效果好,学生兴趣浓厚。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23页

第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1.教材安排了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10厘米是1分米,然后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2.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注意交流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直尺、米尺、1米长的线。

学生:

直尺、米尺、铅笔。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

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

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dm)

板书:

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2、探究新知

让学生借助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分米。

谈话: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

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

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

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

(板书)

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交流汇报: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通过想1厘米是10毫米和10厘米是1分米,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

如果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

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

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

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毫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整节课均以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

教学分层次展开,教学分米的认识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等步骤,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25页

第几课时

3

课型

练习课

教材分析

从课本的练习课编写体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内容靠学生动手,在自己的动手中获取知识。

这一节教学思想是通过测量长度和长度单位换算、简单计算,交给学生一种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好的计算方法。

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讲解的方法。

如长度单位的换算,估计物体的长度,求平均值,简单计算。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并亲自体验相关运算。

学习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直尺、米尺。

学生:

直尺、铅笔。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

1.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铅笔长()厘米()毫米

分析:

测量物体长度的步骤:

(1)把被测物体的一端与直尺0刻度对齐。

(2)看另一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是多长。

(3)超过了整厘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4)把厘米数和毫米数合起来就是该物体的长度。

答案:

77

2.你知道曲别针的长度吗?

配合例3的有关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旨在加深学生对常见物品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用以巩固已建立的长度观念。

答案:

28

二、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1.填一填:

5厘米=()毫米80厘米=()分米

分析:

1厘米=10毫米,5厘米里面有5个10毫米即50毫米,所以5厘米=50毫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答案:

508

2.填一填。

2厘米=()毫米

9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50厘米=()分米

答案:

2091015

三、拓展练习,简单的计算。

1.填一填。

4米-3分米=()分米

20毫米+40毫米=()厘米

分析:

第一题把单位换成相同的分米,4米=40分米,40分米-3分米=37分米;第二题先计算得60毫米,再转化成厘米即60毫米=6厘米。

答案:

376

归纳:

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要换成相同单位再加减;结果的单位与计算的单位不同,计算完后要转化成计算单位。

2.算一算。

1米-4分米=()分米

3厘米-12毫米=()毫米

25毫米+15毫米=()厘米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

用什么方法?

怎样列式?

列式后有什么困难?

如:

2÷4不会计算怎么办?

可以将2分米换成20分米。

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40毫米+60毫米=()分米

答案:

61841

四、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题。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做凳子腿。

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板书:

2米=20(分米)20÷4=5(分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10题。

一根4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长?

分析:

一根绳子对折一次是平均分成两份,再对折一次是平均分成4份,即把4分米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板书:

4÷4=1(分米)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22页“做一做”。

2.教材第24页第4题,第25页第8题。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5厘米=50毫米80厘米=8分米

9.2米=20(分米)20÷4=5(分米)

10.4÷4=1(分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讨论等活动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技能,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千米的认识

(1)26、27页

第几课时

4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认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测量,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在实践中感受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通过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直观地体会100米有多远,了解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2.实际走一走100米、200米以及1千米的路程的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远,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卷尺。

学生: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

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千米也叫公里。

(边说边板书)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实际距离的感受,并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用卷尺测量100米的距离。

(1)小组合作,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的距离。

(2)亲自走一走,看一看100米有多长。

感知100米的长度。

1千米有多长呢?

刚才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就是像我们刚刚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

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

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2.认识公里:

千米也叫公里。

追问:

2千米=()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3、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

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政府门口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河边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

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旨在让学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上的练习题。

第二关(教材第28页第4题);

第三关(教材第29页第8题)。

2.一圈是400米,5圈是几千米?

如何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

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情境图,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说明1千米有多长。

并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自然地引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

1千米=1000米2千米=2000米5千米=5000米

千米也叫公里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目测,只有借助生活实际去感受。

因此我带领大家到操场测量100米,走10个100米就是1000米,接着由“1000米=1千米”推导出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

还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千米的认识

(2)27页

第几课时

5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这部分内容是修订后的教材新增加的,体现了对估测的重视。

首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其次,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估测一段距离有多远”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能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估测一段距离的长度。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卷尺

学生:

直尺、米尺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们来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讨论汇报:

我走3步大约是1米,沿着教室的长我走了20步,所以教室的长大约是7米;沿着教室的宽我走了15步,那么教室的宽大约是5米。

3.导入新课“估测”。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课件展示教材第27页例6。

1.估一估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测就是不用测量工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得出的数与实际情况差不多。

2.估测方法:

不用尺子量,用什么作为单位长度呢?

结合自己去学校的方式想一想。

3.讨论汇报交流。

学生1:

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

学生2:

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学生3:

我坐5分钟的摩托车,每分钟约走500米,大约2500米远。

师小结:

在估测较长距离时,一步的距离,一分钟走的距离,一站地的距离,都可以作为单位长度来估算出这段距离的总长度。

4.想一想。

小妮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

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从校门口到教室大约有多远。

第3题,让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通过推理来解决问题。

渗透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同时,介绍成人步行的速度,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2.丽丽100米大概是200步,她从家到学校走了1800步,那么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3.王老师每天从家步行20分钟到学校,他每分钟大约走100米。

王老师的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

分析:

可以把20分钟看成是2和10分钟,每分钟走100米,10分钟走1000米,20分钟走2个1000米,即2000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放学回家,估测一下从学校到商店有多远,和家长一起走一走吧!

估计教室的长、宽时,应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作标准进行估测。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2)

在估测较长距离时,一步的距离,一分钟走的距离,公共汽车一站的距离,都可以作为单位长度来估算出这段距离的总长度。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估测较长的距离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断。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估测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出行情况来考虑,并找到与这种出行方式相适应的单位长度。

如设计自己去商店的方式并选择合适的估测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长度单位的练习28-30页

第几课时

6

课型

练习课

教材分析

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长度观念的建立需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不断丰富表象。

练习中的第1题、第5题和第9题,都是这样的素材。

第1题和第5题的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要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如果是错误的,应追问“应该运用什么单位”。

为帮助学生了解身边非常熟悉的物品的长度,可适当增加一些练习。

第4题和11题都是长度单位的换算,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说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各长度单位的概念,并掌握换算方法。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各种简单计算。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之间的各种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

PPT课件、卷尺

学生:

直尺、米尺

导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

测量下面的长度应该用什么作单位?

把它填在()里。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

书的厚度()

过街天桥的长度()

分析:

马拉松长跑的距离很远,应该选用较大的长度单位:

千米;课外书很薄,它的厚度应该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