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003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

24.甲骨卜辞曾记载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曾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大获全胜,深受武丁的喜爱和部众的尊敬。

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青铜器468件,青铜武器有130余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据此可知()

A.商代男女平等之风盛行

B.妇好是商代杰出的军事统帅

C.商代青铜器被广泛使用

D.商代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25.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用于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成熟

C.中国古代历法实用性强

D.官府垄断古代历法的制定

26.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提出对商人“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观点,这反映出作者()

A.肯定当时的经济主张

B.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C.主张对商人自由放任

D.要求对商贾礼法并施

27.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

唐后期(757~907年)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政治局势发生变化

B.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C.国家政策倾斜南方

D.北方生产水平下降

28.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

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疆域扩大不断扩大

C.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D.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29.两宋时期,太湖平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当时的苏、常、湖、秀(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谚语云:

“苏湖熟,天下足。

”到清代中期太湖地区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区,“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

这一变化表明太湖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增加出现粮荒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3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华商欠外商的债务予以积极偿还。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执行华商欠外商的债务“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

这一变化()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自力更生

C.促进了朝贡贸易体制瓦解

D.减少了中外贸易的商业纠纷

31.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

“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

”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32.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7%。

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C.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D.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

33.图5是1911年2月5日,法国《新闻报》彩色石印画《新潮流的剪辫子运动》。

这幅画就是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上海在剪辫子运动中的情形。

据此可知()

A.民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差异

B.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C.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程度不一

D.清政府禁止自由剪辫

3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行衰落也。

人间万事,恒以相争而兴,专占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

陈独秀意在说明()

A.否定孔子历史地位就能实现民主自由

B.反思想专制就是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

C.全盘西化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捷径

D.反对儒学独尊是实现思想自由的关键

35.九一八事变后,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书籍相继创刊、出版;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用时人的话说:

“‘中国复兴’四字,现在几乎成了口头禅。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民族复兴发展为社会思潮

C.民族复兴思想大相径庭

D.政治宣传统一了各界思想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

这次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当时个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

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 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

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中华帝国老大的观念。

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

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

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

——均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变动的相同点及启示。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44.材料 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在财政部下设立关务署,负责接收和管理海关事务。

关税不再存进汇丰银行,而是置于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政府可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

在国民政府关务署取得了对海关的控制权后,又开始酝酿关税自主权的谈判,1928年7月,中国政府率先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其后又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关税条约”或“关税条约”。

新税规定不超过12.5%的新关税税率。

新关税实施以后,所有的关税均由海关征收。

1933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关税自主权,海关至此成为了民国政府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这一时期的海关,在修改税制、争取关税自主方面是有成就的。

但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仍先后由英国人梅乐和美国人李度担任,一些主要海关的税务司和高级官员的职位也继续由外籍人员把持。

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国土大量沦陷,当地海关随之被日本人攫取,成为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摘编自《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45.材料 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

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46.材料 刘安(前179~前122年),沛郡(今属江苏)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公元前174年,刘长因谋反被文帝废迁而自杀,对此,刘安长期耿耿于怀,“时欲叛逆”。

他在被立为淮南王后,广招宾客游士并在王国内注意安抚百姓,“流誉天下”。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刘安不得不收敛野心,与宾客们一起集中精力著书立说。

据统计,汉代典籍著录的刘安等人的著述文目计有20种。

其中,《淮南子》是一部“其旨近《老子》,”并且“出入儒、墨、名、法”的巨著。

此书将“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作为君临天下之道,企图以此迎合统治需要,进而顺其天下。

公元前135年,刘安因为干预朝政而被武帝警告,开始做造反准备。

公元前127年,武帝颁布“推恩令”后淮南内部危机迭起,刘安最终谋反未遂,自杀身亡。

——摘编自王云度《刘安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安悲剧命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安的功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