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018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1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第1套

云南省个旧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蒂莫西•诺克斯是一位研究体育运动的科学家,并多次参加超级马拉松赛。

他的数据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

他同时也认为,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

这些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我们对现代疾病的易感性。

人类的祖先是杂食类人猿,其身体更适合生活在树上,而不是在开阔的环境中追捕猎物。

过去的几百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剧烈变化,非洲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环境,改变成为视野更加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

我们的祖先在森林撤退的巨变中,渐渐脱离了树上的生活。

200万年前,他们已经进化出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可以支持他们连续几小时追逐猎物。

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除了石头或削尖的木棒,没有更好的武器,所能仰仗的最好的“武器”就是自身耐力。

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有了许多适应性变化,以适应长距离行走和奔跑,迫使猎物也不得不拼命地跑。

由于四条腿走路的动物不能在奔跑的同时通过喘气散发热量,最终被逼迫到中暑而倒的绝境,人类才能以简单的武器获得战利品。

在短时期内,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大脑结构、空间跟踪能力、沟通能力和身体散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

人类祖先进化出了适合长途奔跑的身体结构:

更长的腿,更短的脚趾,更宽的肩膀和更强壮的臀大肌,以及可支持长时间奔跑的负重关节。

另外,今天人类的代谢能力也胜过我们的祖先。

作为唯一拥有长途奔跑能力的灵长类动物,现代耐力运动员能够实现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

其他擅长长途迁徙的动物只限于马和羚等有蹄类动物和鬣狗、狼等群居食肉动物。

从树居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人类不仅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大脑也同时发生着重大改变。

诺克斯认为,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大脑健康。

因为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还能激活大脑,提高神经元连接的数量。

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像古人类那样靠狩猎谋生,这导致人类成为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

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与大脑功能有关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甚至暴力行为这类疾病正成为现代人类的威胁。

诺克斯认为,运动对肌肉和大脑的有益影响至少部分是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引起的。

运动可增加脑元性神经因子的循环。

在肌肉中,BDNF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这是运动的主要目标。

BDNF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是增强记忆的关键。

BDNF对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类最大摄氧量。

BDNF的增加也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虽然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但它仍然在我们的基础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锻炼至少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抗抑郁作用。

简单的锻炼计划,可能使你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运动的成本很低,但如果忽略了它,你有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编自《科学与文化》)

1.下列有关人类奔跑能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参加超级马拉松赛的科学家蒂莫西•诺克斯通过分析研究一些数据,提出了“人

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的观点。

B.200万年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变为少树的热带草原环境,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巨变中进化出了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

C.人类的奔跑耐力直接源于身体结构:

长腿、短趾、宽肩、强壮的臀大肌和较大的负重关节,与大脑结构、身体散热能力几乎无关。

D.人类追逐猎物时长距离奔跑的耐力,是远古人类将猎物逼到因奔跑中暑而倒的绝境,并利用简单武器获得战利品的最好“武器”。

2.“运动对大脑的有益影响部分是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下列各项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有助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病症。

B.运动可激活大脑,增加脑元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循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增强记忆。

C.BDNF对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

D.BDNF的增加有助于强化海马和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远古人类,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运动虽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的核心,但它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B.运动能锻炼肌肉,还可以让轻度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而缺少运动是人类成为肥胖症等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的原因。

C.由于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人类实现了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超过了有蹄类动物和群居食肉动物。

D.哪怕是简单的运动计划,只要坚持,我们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也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

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

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

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

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

”深由是不悦信。

天顺元年,擢太仆卿。

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

信言:

“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

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

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

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隙劾信。

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

母忧归。

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

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

廷议发大军讨之。

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

至永宁,分道进。

信与瑾居中节制。

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

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

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

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明年致仕,逾年卒。

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

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曰:

“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

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

“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

若此,乃有司职耳。

”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     举:

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  视:

比照。

C.属信钩考         属:

隶属。

D.论者韪之         韪:

认为……正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

“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信督战果敢。

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

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

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

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题5分)

(1)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主人。

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选自必修二《赤壁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赵佶①

玉京②曾忆昔繁华。

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③。

【注】①赵佶:

宋徽宗,北宋亡,被金人掳去北方。

②玉京:

与后文的“花城”都指北宋首都汴京。

③梅花:

笛子曲《梅花落》的省称。

8.试分析这首词的对比手法运用。

(5分)

9.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2),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3)士之耽兮,。

(《诗经•卫风•氓》)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故克之。

(《左传•曹刿论战》)

(6)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项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

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

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

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

“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

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选自2013年《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

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

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枧觉与听觉。

D.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雷抒雁:

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

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新年伊始,雷抒雁的离世,在社会各界和诗人故乡引起强烈关注。

这个真实而又富于激情的人走了。

激情是雷抒雁的标志,也是许多他的同代人的标志,正如他的朋友瞿弦和所言,“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激情”。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那时候他在陕西泾阳县读中学,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

“文人是干吗的?

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思想深入其心,导致了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关口,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1970年代末期,那时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但预示着政治春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

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

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震撼不已:

“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张志新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的残忍程度出乎意料。

”———张志新之死当年被披露后,可以说引起了很大震动。

“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

”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挥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

在诗中,他掷地有声地写道:

“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

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

”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一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确立了新时代中国“政治抒情诗”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成为新时期文学史上的诗歌名篇。

有评论家认为它“是新现实主义的开篇,它和巴金的《随想录》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对十年动乱的反思和忏悔”。

  这首被形容为“重磅炸弹”的诗作,奠定了雷抒雁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也影响了雷抒雁的一生。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是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冰雪之劫:

战歌与颂歌》、《悲回风:

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1979年到2008年,从《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1991年访问前苏联的《泥泞》,以及1999年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创作的《十月,祖国!

不只是十月》,到2008年为抗击冰雪灾害而创作《冰雪之劫:

战歌与颂歌》,为抗击地震而写的《悲回风:

哀悼日》,再到2009年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创作的《最初的年代》,和为党的十八大而创作的《为你祈福!

神话的土地》,雷抒雁的诗歌创作与改革开放30年进程相呼应,是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诗情写照。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

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但写得更多的一类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历史学家会以他们凝重的文字将它镌刻在纪念碑上;普通人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那么,对于一颗敏感而活跃的诗心来说,则会有激情的篇章写下情感的记录。

所以,我在《激情编年》的序言中说:

‘这些诗不是对历史的追忆。

它是历史的情感见证。

即便不是对一个个伟大事件的述说,也是由那些事件的波动,在心灵里留下的擦痕。

’”

  2003年雷抒雁在直肠癌手术恢复后,进入了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期间他不仅继续用诗歌唱,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出版散文随笔集14种。

在这些随笔散文中,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犀利,针砭时弊,为美好社会和生活欢唱,把简洁的笔触与灵敏的机智、智慧的思索与充满情感的想象结合起来。

使许多读者为之流泪、为之感奋。

2007年他着手研究中国的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想探寻中华民族最初的远古歌声的韵律和神韵,试图把今天的新诗与中华民族远古的歌唱神韵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版了《还原诗经》和《国风》,用当代诗人的诗情沟通那民族母语的歌唱。

这是一个当代诗人对民族文化母语诗性精神的真正沟通和接地。

  生活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

“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

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

可我有一次意外的发现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家给他叫的是这几个字。

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

雷抒雁就着音改了,改得好。

……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

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

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

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

对文本、唱腔和演员的表演,不只是鼓励,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从不敷衍人,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

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

“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

”他直截了当地表示:

“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

“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

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目前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

他认为现在的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篇章;想写什么写什么,主题奇怪,甚至可笑;没有生命、生活的逻辑,没有意境,不能给读者任何启迪……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窖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少年时代的教育对雷抒雁具有深远影响,他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启蒙老师的教导使雷抒雁一生的创作都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特征。

   B.由于张志新烈士事迹感人,加上《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刊载,所以,《小草在歌唱》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

   C.雷抒雁原名叫“雷书彦”,既有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以至于雷抒雁从大学入伍时,还有一股子书生气。

   D.在母校召开的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雷抒雁感到很不安,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人民诗人”,这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E.文章通过叙写雷抒雁诗歌创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刻画出一个思想激进、性情豪爽、富有激情的诗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雷抒雁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诗作《小草在歌唱》?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为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雷抒雁的“激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6分)

(4)雷抒雁的“率真”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B.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C.胡适与梁启超有太多相似之处,尽管他们在许多问题上有争执,有误会,有怨恨,但他们又能不断地合作,有认同,你来我往,惺惺相惜。

 D.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登高自卑,渺小感油然而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十岁女孩小琴的父母在孩子受伤离世后自愿捐出孩子的器官,让五名患者重获生命,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颂。

B.新的一年,中国公民将迎来一批新规,其中,一代身份证正式失效,房贷开始“瘦身”,以及号称史上最严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新规备受关

注。

C.虽然呼吁允许考生异地高考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但去年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