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117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推荐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掌握近现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近代影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状况。

3.掌握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表现,理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

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

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外国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3.国人办报

(1)开始: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高潮:

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发展: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的内因

(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图解识记]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

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

1923年,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2.电影事业

(1)趋势: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3)发展: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3.电视事业

(1)起步: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②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易混易错]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与文化娱乐生活。

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

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混易错]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各种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主题 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变迁

1.报刊

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分别分析了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划线部分“西方列强的入侵”“外患之凭陵”说明了外部原因,“清廷之腐败”说明其内部原因;史料二划线部分则强调了报刊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示 

(1)①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②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近代报刊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影视

史料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1909年《大公报》

[史料解读]

从划线部分信息“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和“1909年”判断“开眼界”描述的媒介。

从划线部分信息“开眼界”“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归纳其“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

[问题思考]

史料中使人“开眼界”的是什么?

“比听戏强得多”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 电影。

表现:

可以直观感受各国风土人情,可以较快感受生活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3.互联网

史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①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

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史料二

[史料解读]

①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互联网发展迅速。

②漫画形象地说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负面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反映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成本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结合史料二中的漫画分析网络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 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淫秽色情、诈骗等负面信息便会乘机而入,影响社会,特别是对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

1.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

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

(2)影响

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1)影响

①积极方面: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

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2)应对之策

①顺应世界潮流。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除负面影响。

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

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

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1.《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

”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

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考点】

【题点】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

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

故选D项。

5.有人说:

“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

沉迷于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

”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  )

①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④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

【题点】

答案 A

解析 这里的“红颜”比喻网络的积极作用,④属于消极影响,属于“祸水”,故选A项。

[基础达标]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公车上书”是举子联名上书的政治运动,著书出版是传统出版活动,不属于“新方式”,A、B项错误;报刊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C项正确;D项是维新人士的政治实践。

3.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

【题点】电影事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4.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

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  )

A.青年女子穿旗袍B.家家户户看电视

C.有些商人住洋房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

【考点】影视事业的发展

【题点】电视事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

5.“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是(  )

A.广播B.报纸C.互联网D.杂志

【考点】

【题点】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等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媒体是互联网。

6.(2018·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考点】

【题点】

答案 C

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题目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

7.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

“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

【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建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C项正确。

8.(2017·焦作高二期末)下图是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

B.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

C.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D.手机日益受到网民青睐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题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巨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手机网民不断增加,反映出手机日益受到网民的青睐,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三 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

【考点】

【题点】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

(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作用。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

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桃花一作:

桃李)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

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注释

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

从:

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

从弟:

堂弟。

逆旅:

客舍。

逆:

迎接。

旅:

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