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1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x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2月15日中共巴彦淖尔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制定巴彦淖尔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比“十五”时期提高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0.6:

38.5:

30.9预计演进为18:

57:

25,初步实现了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重大转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以上。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对外开放成果显著。

向北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与呼包鄂等区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巩固和发展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为我市“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将处于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国家宏观环境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速期,内需扩大、消费升级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特别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我市这样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随着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带动、资金外溢和辐射效应逐步显现,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是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将出台支持内蒙古加快发展的政策,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四是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

自治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构建沿黄沿线经济带,为我市在优势互补中加快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协作环境。

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资源整合、要素融通能力不断增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水煤组合优势、绿色能源优势、向北开放优势,为我市在“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

主要经济指标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整体实力不强。

“三化”水平低。

工业化水平不高,既缺乏“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项目拉动,也缺乏“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集聚,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城镇建设滞后,缺乏产业支撑,综合承载能力弱,尤其是临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现代农牧业还处于发育阶段。

产业层次低。

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原字号”初级产品比重大,尚未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

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没有实现同步增长。

城镇居民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总之,欠发达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仍是我市的主要矛盾。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发展中化解矛盾、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

综合分析判断,我市“十二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制约因素与发展潜力同在,发展潜力巨大;劣势和优势交织,后发优势更加明显。

特别是全市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发现和发挥优势,“十二五”时期,有望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转型、经济跨越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3)“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

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科技进步创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

——必须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两个同步,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必须坚持扩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通过调整结构扩大总量,推动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四个提高、四个集中,四个提高即在农牧业经济中提高节水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的比重;在工业经济中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比重;在服务业中提高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比重;在总人口中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

四个集中即在生产力布局上,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沿线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好的地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必须坚持“三化”互动。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促进经济结构由农牧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转型;加快推进城镇化,继续促进社会结构由村民为主体向市民为主体转型;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继续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

——必须坚持全方位开放。

大力推进向北开放,加强与蒙古国互利合作,利用蒙古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向“南”开放,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加快与周边地区的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呼包鄂一体化发展,在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中有更大作为。

——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树立低碳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不断缩小与全区先进地区差距,总体发展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把增收富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任务。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12%。

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更趋完善。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逐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较为完善的电网架构。

城镇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自治区要求。

二、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完成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过渡,是我市转型和创业同期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结构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重点做好“三篇文章”,打造“五个基地”。

即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上做文章,在集约发展、集聚发展、集群发展、循环发展上做文章;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绿色农畜产品、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新能源生产及境外资源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5)打好水煤组合牌,加快打造新型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

充分发挥“四面来煤、中间有水”的水煤组合优势,大范围、宽领域配置资源,统筹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自治区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节能减排要求,大力发展焦炭、甲醇、二甲醚、化肥、烯烃、乙二醇等煤化工,加强煤矸石、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构建煤电化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形成4000万吨以上洗煤、2000万吨以上煤焦化生产规模。

构建煤—电—电石—聚氯乙烯循环产业链,形成300万吨以上PVC生产能力,发展下游深加工,打造氯碱化工产业集群。

(6)打好地上资源牌,加快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粮油、乳肉、绒纺、酿造、番茄、玉米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发展高端绿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扶持整合力度,引导和推进优势资源向品牌响、质量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集中。

努力将巴彦淖尔打造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规模较大、产品层次较高、知名品牌较多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7)打好地下资源牌,加快打造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

挖掘自身有色金属资源潜力,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实现有色金属100%就地深加工。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有色金属资源,做大有色金属产业规模。

“十二五”末,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

加快发展延伸加工,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装备水平高的大企业、大项目,鼓励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构建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抓好贵金属勘探采选及冶炼加工。

黑色金属重点依托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加强与包钢的配套协作,全力推进“包钢西区”建设,加快焦化、氧化球团、还原铁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实施。

(8)打好风光资源牌,加快打造新能源生产基地。

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强电网建设,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十二五”末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成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大力发展多晶硅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兆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工程。

抓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进甜高粱制燃料乙醇、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

积极开发沼气等生物气能源。

(9)打好向北开放牌,加快打造境外资源深加工基地。

按照市旗共建原则,加大对甘其毛都口岸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过货能力和开放水平,用好、用活、用足口岸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境外煤、铜资源。

依托口岸物流加工园区,按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理念,大力引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千万吨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大型铜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打造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进而把我市建成国家级引进境外煤、铜资源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的示范区。

同时,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约、集中、集聚发展。

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钢铁冶炼、煤焦化等产业,做包钢的“西区”;甘其毛都口岸物流加工园区重点利用境外资源发展煤、铜深加工;青科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蒙海物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临河、杭后、五原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磴口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资源优势、口岸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煤炭、有色金属、绒毛、活畜、小麦、葵花、果蔬、建材等一批大型物流基地、物流园区,重点打造巴彦淖尔现代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甘其毛都口岸物流加工园区、蒙海物流加工园区、巴格毛都口岸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

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市场主体发育发展,建设好投融资平台,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不断优化金融服务。

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坚持用产业化思维和工业化理念指导“三农三牧”工作,按照“吸纳转移、集约集中、反哺投入”十二字方针,把农业和工业连起来做,把城市和农村连起来做,把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连起来做,走出一条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现代农牧业道路。

(11)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吸纳转移农牧民。

加快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

制定完善吸纳转移政策,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实现进城农牧民在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与市民享受同城待遇。

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培训投入。

“十二五”期间,通过培训使3万农牧民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稳定就业。

积极组织农村牧区劳务输出。

抓住国家实施禁牧、休牧补贴优惠政策机遇,加快生态移民步伐。

“十二五”末,牧区保留1万人、100万头(只)牲畜。

(12)通过发展现代农牧业加强集约集中。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从金融信贷、财政补贴、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比重。

“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探索合作社种养一体化模式,推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

“十二五”末,规模化养殖比例由目前的60%提高到90%以上。

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发育、规范流转市场,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

“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经营面积达到500万亩。

规划建设好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13)从政策上加大反哺投入力度。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大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重点在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粮食增产工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项目上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好安全饮水工程,“十二五”末,全部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

加大农牧业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完善补贴机制,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

加大农村牧区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市与旗县区所在地一级公路贯通,苏木镇三级公路联网,农区行政村全部通油路,牧区98%的嘎查通油路。

加大农村牧区社会事业投入,重点向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方面倾斜,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4)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规划建设好中心集镇和中心村。

统筹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重点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村庄整治、整村推进和危房改造等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选择一批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大、示范效应明显的镇、村进行试点,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典型、提供借鉴,努力实现农村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

“十二五”期间,完成300个中心村建设任务。

抓好集镇规划建设,发挥节点作用。

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载畜,多业并举,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建设生态良好的新牧区。

四、加快构建特色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

充分发挥依邻黄河的独特优势和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相互交融的优势,大力做好水、绿、文化的文章,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的原则,加快构建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城镇体系。

“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15)集中打造临河区域中心城市。

按照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和“一市三区一组团”总体布局,集中力量抓好临河城区建设,推进陕坝同城化、组团式发展。

认真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扩容提质,加强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拆建并举,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大拆大建提升旧城形象。

高起点、高标准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加快建成一批标志性工程;坚持生态绿色,充分利用黄河水做好城市水系景观,引黄入城,建设“塞北水城”。

搞好城市绿化,加快园林城市建设步伐。

新区主要做好绿地规划,把绿地留足建好,旧城区在改造中统筹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现绿化美化。

双河区要集中体现水绿先行、文体休闲的理念,重点实施好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坚持以文铸城,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打造河套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社区功能,强化公共服务。

力争在短期内使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临河作为市府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以朔方区为中心,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引进立区强区的大项目、好项目,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三产物流,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16)积极发展特色县城。

加大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建设力度。

创新特色县城建设理念,把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把县城建设与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打造特色县城。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和立旗立县的大企业向县城集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使县城成为集聚人口的重要载体,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17)加快中小集镇建设。

按照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标准,有选择地规划建设一批工贸型、商贸流通型、生态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中小集镇,加强道路、给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体娱乐、医疗卫生、商业金融、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提高承载功能,使其成为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服务、辐射农牧区基层,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坚持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集约布局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源外送和水资源保障等能力,着力解决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8)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完善公路网络,构建“六横三纵十三出口”公路运输枢纽体系。

重点建设临河—哈密高速公路、海流图—刘召一级公路、临河—甘其毛都口岸公路等重点项目。

实现市府与旗县所在地一级以上公路连通。

加快推进临河黄河公路大桥建设,再规划新建两座黄河大桥,打通与鄂尔多斯的能源资源通道。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完善铁路网络,加快推进甘其毛都口岸—包头万水泉、西小召—甘其毛都、乌拉山—锡尼等重点铁路建设,争取实施巴格毛都口岸—青山、包兰线快速客运通道、白彦花煤田—陶勒盖铁路项目,积极协调蒙方推进甘其毛都—塔本陶勒盖煤田跨境铁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交汇贯通的铁路网络。

加快推进巴彦淖尔机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增加航线和航班。

加强城镇道路与铁路、公路场站和机场的有效衔接。

形成外部出口畅通、内部无缝对接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19)加强电力通道建设。

更新升级沿黄沿线经济带电力供应通道,重点实施以500千伏变电站为骨干、220千伏变电站为主体的输变电工程,建成布局合理、较为完善的电网架构。

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着力解决好接入系统、输出通道等瓶颈问题,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输电送出项目纳入蒙西电网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乌拉特后旗—临河北、乌拉特中旗川井—德岭山两条风电送出通道。

力争完成风电汇集站、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实现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绿色风电能源。

加快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20)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干渠规划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农田建设项目,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

完善防凌防洪减灾体系,实施黄河堤防加固、黄河险工治理、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沿山综合防洪体系等项目。

特别是重点实施好黄河堤防公路综合建设工程,用两年时间,将境内278公里黄河堤防按全线三级、局部一级、二级标准加宽加固建设,同步实施沿河沿堤生态绿化、农田配套、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等配套项目,把黄河大堤改造成“防洪抢险保障线、生态景观线、新农村建设示范线、河套文化展示线”。

积极推进水权转换工程,调整优化用水结构,扩大工业用水规模,提高中水回用率。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21)加强生态建设。

以建设重要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巴彦淖尔为目标,重点实施好乌拉特草原、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三大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河套平原绿化。

乌拉特草原以“退”为主,加快退牧转移步伐,继续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休养生息,保护植被,促进草原生态自我修复。

乌梁素海以“引”为主,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引黄入湖,通过实施引水补水工程,置换水体,综合整治,防治污染,同时对其它湖泊、湿地进行生态补水、整治,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乌兰布和沙漠以“治”为主,通过实施围封禁牧、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同时按照“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积极发展沙草产业和特色经济。

河套平原以“绿”为主,大力实施灭荒和盐碱地造林工程,加快宜林地植树和农防林建设步伐,提高质量和水平,再造绿色河套。

“十二五”末,全市林草覆盖度达到34%,套区森林覆被率达到20%。

(2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网络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工程,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

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设覆盖城乡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宽带网络体系,推进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加强城市综合通信管网建设和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普遍服务。

加快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和有线电视综合网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广播电视综合网络。

加快有线电视网资源整合。

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巴彦淖尔

进一步强化民生意识,正确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深度与广度、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建立完善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各级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快速发展。

(23)做好就业和增收工作。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中型企业,积极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就业水平。

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加强就业援助,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失地农牧民、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